医生的五大悲催,你可懂得?
2016/8/15 创新医学网

     替医疗体制背黑锅!

     长期以来政府对于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沦为了国有民营的伪公立医院。一位医院院长诉苦:财政每年给的钱只够交水电煤的费用。

     而在长期畸形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下,医疗最为核心的医护劳动却不值钱,员工发工资、盖大楼买设备怎么办?吝啬的“后台老板”给公立医院开了一扇窗:允许药品耗材加成销售。

     医院需要自己挣钱过活,医疗人才的投入和回报也严重不成正比,于是就有了红包、回扣,以及社会的指责甚至谩骂。

     高强度劳动,却换不来阳光收入和尊严

     开游艇、娶女明星、过上流社会的生活……这些的确属于医生,但并不属于中国医生。中国医生的现状更像是:连续加班累成狗,甚至过劳猝死频发,也拿不回符合自己劳动价值的阳光收入。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我们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把财产甚至名誉托付给律师。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安然委托于这些人,而不会随便托付给平庸或地位卑微之辈,因而他们的报酬应该与这种信任所需要的社会地位相符。加上他们之前所必须付出的长期教育与巨大费用,必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劳动价格。”

     在全世界范围内,医生群体收入也基本上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7倍,在中欧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看来,这是规律。

     而中国违反这一规律的代价是,不少医生冒险通过红包、回扣等不合法手段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收入,却因此背负了社会道德谴责,有关部门还颐指气使地满口仁义道德、天使公益,还这不准、那不准,拿500块红包被全国通报羞辱……

     不仅如此,还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一位又一位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期的中高年资医生因此锒铛入狱,令师长扼腕,同行痛惜,晚辈迷惘。

     医闹、医暴竟成常态!

     中国医生不仅劳动强度大、阳光收入低,还饱受医闹和暴力伤医的尊严侮辱和人身伤害。且不说每天都在医院上演的普通医闹伤医,2016年的5月甚至连续发生恶性杀医事件,令医疗界陷入一片悲鸣。

     如果说暴力伤医仅仅停留在肢体上的侮辱性攻击的话,对于长期以来饱受屈辱艰辛的中国医护来说,自己舔一舔伤口,医院再发个安慰奖或许也就认了,然而一个个同行生命被结束在救治对象手里,让中国医生群体前所未有的警醒。

     于是,医护群体开启了维权时代,并尝试对暴力伤医零容忍,一些医疗界出身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更是每年在两会上大声疾呼保护医者,并将聚众扰乱医疗秩序罪写入了刑法修正案九。

     然冰冻三尺难一日消融,法制的阳光在医疗界依旧被医闹、医暴的雾霾阴影所笼罩,一位三甲医院医务处长更是感叹:自己医院的律师竟然在法庭上遭到患方殴打却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

    

     职称论文痛入心扉!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医生身份之复杂,世界罕见。按理说医生的天职应该是治病救人,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少医生还要肩负着科研和教学的工作。

     在教学医院,顶着教授、副教授头衔,干科研搞教学自然无话可说,要命的是,中国的科研体系在医疗领域是一刀切的,科研论文和医生的职称挂钩,职称又和薪资地位挂钩,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中国数百万医生都得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养细胞、喂老鼠。

     那么中国全体医生被逼搞科研写论文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造假横行、怨声载道,论文造假丢人经常丢到国外去,连续发生大规模医学论文被撤回事件。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一些少数地方的政策已经开始松动,尝试取消基层医生评职称的论文硬性条件。但这还远远不够,全国层面的改革尚未启动,大多数省份还在观望。此外中国教学医院泛滥,大多数三级医院甚至一些二级医院都是所谓教学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生都需要搞科研写论文吗?显然大多数也是不必要的。

    

     医改不能忽略主力军!

     医疗状况很糟糕,医患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对于医改的期望尤为迫切,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还是之前的医改,医生群体都未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而是看上去更是被动的参与者、被改造者。

     在2016年初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政府的确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主体,但医生是主力。没有主力的支持,医改难以为继。要打造一个公平、健康、有竞争的医疗环境,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体系,让医生自由流动,才能调动医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小编不是章鱼保罗,但和不少医界大佬有着一致的预言:不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的医改,让医生不高兴的医改,难以成功,甚至会很糟糕。而让中国医生群体持续不高兴的中国医疗,会有多少医生被迫选择防御性诊疗?真的让人十分担忧。

    

     来源:看医界|作者:陈可

    

     作者简介

     于洛,小文案一枚,一不小心进入医疗圈,爱纠结、爱自由的水瓶座。

    

     创新医学网

     为了促进临床医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创新医学网特创建各学科学术交流群,

     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直播,目前已对外开放:全科群、儿科群、内科群、外科群、妇产科群、麻醉科群以及护理群。期待入群的医生朋友请加微信号:3083784441,进行入群申请。

     创新医学网

     生命科学前沿报道、临床医疗技术探讨、医疗时政解读、医学资源共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