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要从娃娃抓起
2016/8/17 创新医学网
孩子的世界纯净无暇,如同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他便跟随你一点点塑造。良好的意识也是通过家长的言行一点点灌输,培养起来的。生活中,医生护士总被描述成孩子眼中恶魔,会拿着针头、难以下咽的苦药、或者抽血等“对付”不听话的小孩。虽然司空见惯,但医生多冤啊,被小小的孩子误会倒没什么,怕的是,这样的形象一旦在孩子心中建立了,便再也甩不掉了。如果每个长大后的患者仍然抱着痛恨医生护士的心态,那就难免医患矛盾的愈演愈烈。

医生发朋友圈吐槽:孩子看病哭 婆婆安慰称医生坏
小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近日,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
众多医生表示,这种家长他们遇到的太多了。
婆婆一句安慰话,医生直言很受伤
张龄回忆说,那天上午她刚接班不久,一位婆婆带着孩子(应该是她的孙子)前来抽血化验。孩子因为怕痛,哭闹不停。本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些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但这位婆婆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
“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张龄感到十分不解。她说,自己其实很辛苦,前天下午4点钟上班,一直要忙到昨天中午12点才能回家。对于病人,她都保持尽量专业和和善,特别是对孩子,会更加细心照顾。她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样方式来引导孩子。
孩子张口骂医生,父亲在旁看热闹
“这种事多发生在爷爷奶奶带孩子来看病时,年轻家长通常会处理得好一些。”张龄说,自己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最近四五个月,她和同事们起码遇到四五例这样的家长。上个月,她一个同事在给一孩子抽血时,孩子一直挣扎。因担心针头刺伤血管,几个大人按住孩子,孩子手脚动不了,就一口水吐在医生手上。医生只有默默地用消毒棉签自己擦掉。
家住渝中区民生路的王欣说,前不久她带女儿去重医大儿童医院看病。一个三四岁孩子,因为扎针疼,就对医生破口大骂,甚至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
“那个娃娃本身在吃麻花,看起来很乖,结果一开口就是这样的话,周围的人都惊呆了。”王欣回忆,自己赶紧捂住孩子耳朵,怕孩子学会。骂人孩子父亲就在旁边,竟对娃娃的话无动于衷。
带孩子看病很虐心,心情可理解骂人不提倡

“带孩子去看病有时真虐心,确实有点。”家住渝北区五红路的唐丽介绍,上个月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到医院输液扎针时,一位男医生明显是技术不够熟练或是不够专心。本来小孩子扎头就比较疼,他却扎了多次都没有扎进血管,孩子疼得大哭大闹。做妈妈的在一旁看着真的十分心痛,甚至有想骂人的冲动。“但我清楚一定不能骂人,最后只是请医生能不能小心一点。”
“我孩子才2个多月,去做儿保抽血,医生竟然把血样打破了,让孩子重新抽。”家住南岸区双峰山路的张女士说,当时孩子抽血已经哭个不停,谁知医生把血样摔破了,要重新扎针抽血。虽然明白她不是故意的,但这个时候的确心里有些不舒服,多少埋怨了两句。
“心情可以理解,但当着孩子的面大骂医生的做法,一定不提倡。”王欣认为,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有敌意地对待医生一定不对。这不仅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有报复心理,对大多数好医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公平的。

心理专家:
无理教育易模糊孩子善恶界限
重庆市协和心理咨询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认为,用一种不恰当的报复或恐惧心理来教育孩子,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如国人常用的“坏人来了”、“狼来了”等方式,就是用恐惧心理来震慑孩子。如果将这种对象不恰当地影射到原本救死扶伤的医生身上,则更为不妥。如长期用这种形式教育孩子,会模糊孩子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影响其成人后对社会的认知。
当然,带孩子就诊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虐心事,从家长爱子心切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家长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投诉或寻求帮助。但绝不应当在语言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将矛盾传递给孩子,更不应当在医生尽职尽责治疗时,莫名其妙地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设为恶的群体。
对于年幼,刚刚接触世界的孩子,父母应当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美丽人生”,更多地体会善与美,对孩子的是非观念得到标准做积极向上的引导和熏陶,这才有助于孩子心理上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作者简介
于洛,小文案一枚,一不小心进入医疗圈,爱纠结、爱自由的水瓶座。

创新医学网
为了促进临床医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创新医学网特创建各学科学术交流群,
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直播,目前已对外开放:全科群、儿科群、内科群、外科群、妇产科群、麻醉科群以及护理群。期待入群的医生朋友请加微信号:3083784441,进行入群申请。
创新医学网
生命科学前沿报道、临床医疗技术探讨、医疗时政解读、医学资源共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