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中学同桌告诉我一个坏消息!
2014/12/29 CEO管理语录

     今天是我双休第一天,跟大家讲几个故事。

     1

     昨天下午两点多,我路过报社楼下报刊亭。它开着,濮师傅在。

     每天上班都会经过这个报刊亭,在报社工作8年多,我在这儿买了应该有800多本杂志。

     今年下半年以来,濮师傅就经常不在,报刊亭锁着。我问过他:交了租金,放着生意不做,你去干啥了?

     他说,没什么生意,守着干嘛?不如打麻将!

     濮师傅是马云在天水中学的同桌。哪个马云?阿里巴巴那个。阿里巴巴9月在纽交所上市时,我们报纸对濮师傅做过采访,稿子反响很不错。

     濮师傅昨天告诉我:到下午两点,他的营业额只有60元。要不是这几天可以做黄牛倒卖一些报卡,做一天就亏一天。

     我有些吃惊,因为半年前聊天时,他说: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光杂志就能卖掉六七百元,稍微差一点也有三四百,到了今年上半年,勉强只有两百。

     从两三年前每天700元,到今年上半年的200元,再到昨天的60元……如果按照时间轴来制作这条曲线,骤降程度触目惊心。

     这条曲线,我称之为一条预示着纸媒全面走向衰败的“死亡曲线”。

     濮师傅满脸愁容地说,他刚签了2015年的报刊亭租赁合同。

     2

     昨天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奥美前中国区总裁、现儿童素质教育机构“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Paul Graham:如何在变化的世界里成为专家》。

     尝试摘录两段,全文我放在今天推送的微信二条:

     “如果世界是静止不变的,我们对自己的信念就会越来越有信心。信念经受的考验越多,它出错的机会就越少。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观点就有这种类似的绝对自信。对于一些改变不大的东西,比如人性,他们完全可以有这种自信。但是如果你的观点涉及到的东西是变化着的话,对自己的观点就不能报以同样的信任了。而实际上,除人性以外大抵其他的一切都是会变的。

     专家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们是旧世界里的专家。

     有没有办法避免?能不能摆脱陈旧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可以的。我几乎花了将近 10 年的时间去投资早期阶段初创企业,作为初创企业投资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破除陈旧观念。大多数真正好的创业点子刚开始看起来都像是糟糕的想法,很多看起来特别糟糕的点子,因为世界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把它们从坏变成了好。”

     这是美国风险投资家Paul Graham的演讲,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媒体,但对媒体应该依然适用。

     我不太清楚什么样的专家可以不犯错或少犯错,但想跟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关我曾经很喜欢用的Google Reader阅读器(现在此功能已撤销),它是做国际新闻的利器。有些人可能不太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简单说,它是聚合阅读器,只要通过设置(订阅),新闻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

     有了它,我就不用一个个网站都打开来阅读,几十家甚至数百家报刊、博客等只要更新了内容,信息就会自动推送到我这里,节约了去打开一个个网站的麻烦和时间,也得以每天浏览大概2000条新闻信息。

     Google Reader有一个功能,你收藏或点赞了某条新闻后,能看到同样收藏或点赞这条新闻的人的ID,互相关注后还能看到对方的阅读。就这样,我偷窥到一个专家每天的阅读。

     这位专家叫Sherry Lowrance,认识时,她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专攻巴以问题。我当时查询过,在美国对巴以问题的外交政策制定上,佐治亚大学的学者有比较大影响力。

     偷窥Sherry Lowrance的阅读,开始是兴奋事,但很快我就吃不消了,因为她就像不知疲倦采花蜜的蜜蜂,少则40-50篇/天,多的时候上百篇。

     第二个故事有关中国社科院的一位退休老专家。他叫徐世澄,今年72岁,是拉美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前不久美国古巴关系改善时,同事也采访了他。

     2008年前后,我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把国内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都骚扰了一个遍,建立了自己的专家资源库。徐老先生研究的拉美领域,不太容易出适合国内都市报刊登的大新闻,所以我做国际新闻记者时,只采访过他一次。

     那一次是2009年11月底,新闻事件是:洪都拉斯,遭罢免总统塞拉亚窝在巴西大使馆,临时总统米切莱蒂暂时离职,人们又选出个总统:“狼”。采访徐老先生的稿件,见报标题是《临时政府和美国演双簧 塞拉亚被忽悠上了贼船》。

     这一次采访是做国际新闻五六年、采访近百位专家后,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为什么?因为老先生掌握的动态信息实在太多了,跟别的专家喜欢“专注于”模糊晦涩的价值观表达不同,老先生没有事先准备说了快一个小时,从头到尾不打磕巴、不重复,讲的都是发生的事情。

     换句话说,很多专家喜欢抛观点,老先生则用大量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在缜密分析论证。我问老先生怎么掌握了比欧美记者和专家还要多的信息,他“嘿嘿嘿”说,每天都在跟踪嘛!

     一个是Sherry Lowrance女士,一个是徐老先生,我想,如果时刻盯紧自己专业领域各项动态的专家,都不能少犯甚至不犯错误,都不能把分内活做得更好,哪种专家还能做得更好呢?

     3

     去年6月,我曾想跳槽或离开这个行业,原因是自己撑不下去了。

     在那之前的半年,每天凌晨1点下班后,我就沿着京杭大运河支流,先是往北走,没有方向,只要有路就往前走。

     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凌晨快天亮时,就打车回家洗澡睡觉。那时最糟的想法,就是跳进运河,幸运的是这没有变为现实。

     感谢心理医生L听我的倾诉和给予的帮助,感谢那时理解和不理解我那种痛苦的亲人和朋友,也感谢工作岗位的调整,感觉人似乎喘过了一口气,好像又活了过来。

     后来,看到财新张进老师写的抑郁症手记,有很多共鸣。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媒体从业者都是一个不能发大财的群体,如果无法得到精神层面的尊重和愉悦,做这一行就多少有点苦逼。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为什么南方报业等就像吸铁石那样,吸引着那么多年轻人心驰神往。

     从管理学来看,传统媒体不断发展,一定会患上“大企业病”,因为它的组织结构是趋向于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管理结构却是越来越趋向于金字塔,这必然导致内耗太多、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等现象。按照哈默的“流程再造”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患上“大企业病”的机构,能够成功改造流程、获得新生的概率只有不到30%。谁会成为那幸运的30%?不知道。

     目前一些做得很棒、盈利很好的自媒体,奉行的恰恰是“大企业病”的反面理念“小而美”,试错空间很大、试错成本很低。

     上上周末,去上海参加聚会,一位朋友推荐了一个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是上海一家都市报国际新闻部一位女编辑做的,专注于时尚穿衣打扮。

     此前孤陋寡闻没关注这个号,等关注了并研究一段时间后,发现它的确不得了:每次推送的头条主打文章都能获得七八万阅读量,照此反推粉丝数应该在70万上下,二条则是推广的软文广告:有豪车,也有奢侈品。

     朋友说,它的每条软广报价是2.5万元-3万元。按它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条软广的频率估算,一个月可以有30万元左右的广告收入。据说,这位女编辑现在已经请假在家,并请了助手一起打理。

     现在,她这个微信公众号,多数时候比她所在报社的官方微信号还要有影响力,报社一些软文也求助她的公号帮忙转载。

     此前,南京一家党报一位男编辑,也自己做出了一个不得了的微信公众号,专注于南京的吃喝玩乐,盈利状况良好,现在已经招募了小伙伴一起运营。

     讲这两个案例,不是想说赚钱的故事,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国内很多传统媒体投入人力物力做的自媒体有那么多,为什么很少听到成功案例?

     答案不知道,但对这种局面和结果,无人负责大抵是一定的。

     今天说了好多,很多不熟悉我的人,也许觉得意外,其实我是个可以不打草稿连续讲几小时的话痨^&^

     我眼下最想要的是:休一个很长很长的假。

     谢谢您耐心听一个疑似抑郁症者喋喋不休讲故事,晚安&早安&周末快乐。

     The End

     ?CEO管理语录?微信号:CEO-888888

     CEO管理语录(CEO-888888)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思想的高端新媒体平台,每日推送企业家圈儿中实时资讯。被誉为企业界最能中和资源的新媒体平台。如果你有资金没项目,有项目没资金,有事业没人才,欢迎您关注并留言!

     以下推广为赞助商免费提供,您可放心根据需求点击查看,谢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CEO管理语录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