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高考真能改变命运吗?事实上人生的大考才刚开始! | 高考故事
2016/6/8 中国教育报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大家都说,高考改变命运。确确实实,高考改变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但是这改变命运的,真是高考吗?本文作者小九,18年前她从北方小城考进复旦,回顾学习和成长经历,在她看来:高考的确将她送进了名校,但是那只是人生大考的刚刚开始,在大学里的迷茫和碰壁,甚至让她怀疑:高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命运?
事实上,改变命运不是高考,而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正如小九在文末所言:如果你没有别的办法开阔视野,没有领路人来引导你的思维,至少有一点不要放弃: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谨将此文,送给那些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们,高考已经结束,但人生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我前阵子和一个人聊天。对方是谁我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和我年纪差不多大——不怕暴露年龄,鄙人是在18年前参加高考的;我们在聊什么也忘记了,只记得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高考。
对方精确到个位数的把自己高考所有科目的分数报了一遍,然后问我各科目考了多少分。我很惭愧,因为对方的各科分数都非常之高,我也很庆幸,因为我自己的分数实在是一门也不记得了。
我唯一记得的,是我的各科分数加起来刚好够我考进那所我想去的学校。
茫然,失落,自卑,失去方向,
成为了很多小地方的“学霸”考入大城市名校之后的经历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将近20年后仍能记得一场考试的分数,但那场考试显然对无数人的命运都意义重大。就我来说,这场考试确实结结实实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大学的第一篇日记这样写道:我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带着从北到南,从乡到城,从内地到沿海“三大差距”一并跨越的豪迈。
这样的“豪迈”并没有持续多久。我在大学里的经历和很多小地方的所谓“学霸”考入大城市的名校之后的经历一样:茫然,失落,自卑,失去方向。
在寝室里,大家互相认识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彼此打听高考分数,并试图以此建立坐标系。这就像你考进初中、高中之后,第一件事情是需要了解你在班级的排名一样。
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次不一样了,高考成绩这次不再意味着任何坐标。在中学只要会读书、会考试,其他的——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各种机会、各种荣誉——自然会来。而进了大学之后,这些偏爱、羡慕、机会、荣誉和考试成绩之间约等于无,还有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有了前者才有后者。
这么说显得我好像多么会读书一样。事实上,进了大学我才发现,我根本不算会读书的,班上比我聪明,比我会读书,比我会考试的一抓一大把。
这让我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自卑是因为成绩不拔尖了。那我像在高中时候一样,多努力,把成绩提高上来应该就好了吧?
大学的坐标体系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是多个轴的延伸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高中时候,我所谓的“努力”就是多看书多做题,认真复习和预习,这些方法在高中挺管用的,但到了大学就行不通了。
大学的考试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点,特别是我所读的某文科专业,打分标准可以非常多元。有的科目要看你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有的要看你的表达能力,有的科目要看你的团队合作,有的科目要看你的脑洞大小,有的科目要看你和老师的关系,还有的科目谁也不知道看什么……
不仅如此。大学的坐标体系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像高中一样是线性的坐标轴(分数决定一切),而是多维的。比如,颜值可能是一个轴,英语也可能是一个轴,体育也可能是一个轴,艺术品位可能是一个轴,人际交往能力是另外一个轴,经济条件当然也是一个轴……
这样的好处是只要你有某一个闪光点,你在大学里就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所以感觉大学里群星闪耀,好像每个同学都在blingbling闪闪发光。
问题是,我就没有一个轴是位于正数区间的!
而我的同学们呢?那些高考成绩可能(注意只是可能,毕竟各地试卷不一没有可比性)不如我的来自北上广的同学们呢?他们为什么如此迅速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他们穿着时髦漂亮的衣服(而我对这些牌子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会组织新生文艺汇演(而我却连一个节目也出不起);他们很快和辅导员混熟了打得火热(而我从来对老师都是恭恭敬敬、敬而远之);他们和留学生成为了好朋友(我却磕磕巴巴说不出几句英文);他们竟然还学会了化妆和谈恋爱(天啊,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女孩才做的事情吗?!);他们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去各种我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实习,还考托考G准备出国……
我迷茫透了!这和我过去十几年的人生经验出入太大了!
我迷茫而且郁闷而且找不到原因。
一个个『又土又笨』的个体背后有着一些共同的因素
我现在知道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后也经历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当时不知道,只看到周围的同学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自己却又土又笨。
在时隔多年之后,我们终于在一个个『又土又笨』的个体之后看到了一些共同的因素:
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者小城镇,视野狭窄,思维方式单一且过于简单化;
受限于成长环境,接触不到多少职业,大学选专业基本靠猜,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
从小受到单一的应试教育,自信心仅仅建立在孤立无援的考试成绩这个棍子上,一碰就折;
父母大都是工农阶层,所以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服从,没有争取,更加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当中,有些在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了,但好在还有很多是可以在二十岁甚至三十岁的时候重新发展出来的。
所以,我非常感谢命运,让我有此经历,才能认识到自己视野的狭隘,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的贫瘠,也才能在多年和这贫瘠的对垒过程中,慢慢寻找和发展真正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发现,思维的贫瘠不是『小地方病』,有些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视野也受到很大局限,思维也一样贫瘠,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他们的视野狭窄表现在不了解中国国情,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贫穷,也没有体验过最乡土的纯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经验也是缺失的,只是因为他们占有『主场优势』,这些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而已。
而有的小地方来的孩子视野一旦打开,思维就迅速活跃地接上了大都市的生活并如鱼得水。我就认识一个小老乡,初中、高中、大学都和我一样,但人家迅速调整过来,进行了非常清晰地职业规划,到日本做了交换生,毕业进了名企,然后又顺利申请了世界排名前列的商学院……
说这些不是为了『地域炮』,而是为了说明,对人生的影响最大的,不是你人生的最初十几年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而是你形成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你的思维方式是否具备一定的开放度、灵活性、通透性。
我认识的那些『小地方』的逆袭者,都是不折不扣的阅读者
其实,不仅『小地方』是伪命题,『名校』也是伪命题。
我所认识的那些最优秀的人,有生长于大城市富裕家庭的,也有出身农村贫寒艰辛的;有毕业于顶级名校的,也有毕业于不知名的学校的。他们各有各的优秀,但共同之处是思维品质很高。
我有时候会想,当年的高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
首先,最直观的是改变了我生活的物理场景,从一座北方小城来到了一座南方大都市。但如果单纯从物质生活的层面看,如果我当初高考失利,我如今的生活可能会更好。每次回老家看到兄弟姐妹们生活,我都无比艳羡。
可是,大学及其以后的经历对我最最深刻的变化是思维上的改变。她让我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认识了更多的人,不断刷新我对于『优秀』二字的认识。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我要不断面对自己的贫瘠,和已经融入血液的思维局限做斗争,但是,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成长』吧。
最后我想对『小地方』的孩子们说一句,如果你没有别的办法开阔视野,没有领路人来引导你的思维,至少有一点不要放弃: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我认识的那些『小地方』的逆袭者,都是不折不扣的阅读者。
作者 | 小九
来源 | 爸爸真棒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伴读】孩子,我知道你很累,但别人都在飞
高考就要接近尾声了,期末也即将临近,无论在考场鏖战的高三学生,还是继续在学校奋斗的学子们,都在自己的园地里耕耘者,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理想,他们背负的绝不比成年人少。
我们总是说,当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正真爱你的人才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了,他们难道不担心过重的书包压弯了孩子的肩膀吗?难道不心疼挑灯夜战会用坏孩子的眼睛吗?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你累了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呢?只是你累了在休息,而别人却还在飞,为了不掉队,父母只能忍痛让孩子继续前行。这也许就是父母最无奈、最心痛之处。
本期,我们为您带来了邓艳萍老师所办公号“萍语文”中的文章——《孩子,我知道你很累,但别人都在飞……》
主播:李晓波
后期制作:邵乐
实习生 | 许叶楠
一次特别的营地活动有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
营地教育网,全国首家国际国内冬夏令营项目细分平台,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提供活泼有趣、安全放心营地信息,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华文化情怀的新一代。立德树人,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育人,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营地教育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教育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