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知青岁月 笑谈舞动人生
2015/8/3 知青网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7月3日上午八点,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织青”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陕西知青艺术团舞蹈队练功房,对有着知青经历的舞蹈队阿姨们进行采访交流。同学们欣赏知青们精彩的舞蹈,倾听知青们讲曾经下乡插队的故事,分享两代人不同的思想体悟,受益匪浅。

走进一个并不起眼的老式小楼里,穿过铁栅栏,我们来到了知青艺术团舞蹈队的练功房。音乐响起时,同学们都惊呆了。舞蹈队的知青阿姨们最小的也五十出头,最大的都已六十多岁,但即便是这样,她们仍然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伴着音乐舞姿绰约,笑靥如花,每个动作,每个配合,每个表情,都丝毫不亚于年轻的舞者。

排练间隙,我们对其中几位有过知青经历的阿姨们进行了采访。每天早晨八点到十点来练功房进行舞蹈训练、舞蹈编排,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热爱。跳舞的时候可以重新找回年轻时的一种状态,忘掉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把她们聚集在一起,同时,也是共同的人生经历让她们加入了这个舞蹈队——知青生活。

与其中一位阿姨的交流使我印象深刻。张阿姨是1977年在小寨公社瓦胡同大队插队过的知青,谈及当年选择上山下乡的主要原因,阿姨说:“那个时候政策就是那样,广大知识青年必须要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响应政策号召,我就去了。”“上山下乡”时期遇到挫折困难,知青们更多的是独立调节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现在的我们,可能更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倾诉苦恼或者寻求帮助。当然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都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即便是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也能找到乐趣。聊到最难忘的经历时,阿姨说:“最难忘的就是我们拉土坯建植物园,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器,拉土坯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工程,但是我们人多啊,也肯吃苦。还有翠华路,以前都是石子路,我们那会儿就跟着修,这几年再去看,好像还有我们的一栋知青大楼呢。”阿姨笑着,回忆着,语气里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绪,眼睛有些模糊了。1978年,阿姨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入了西安体育学院,拾起了她的梦想。知青艺术团已经成立16年了,即便工作再忙,家里琐事再多,她都会经常来这里,和热爱舞蹈的知青姐妹们,一起练舞,一起参加比赛。

阿姨们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知青经历给我们大学生,“两代人应该互相交流学习,这样才能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嘛。”在采访到杨队长时,她说:“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去基层试一试,我在农村插队过,觉得基层工作会对他们有帮助。过去艰难的经历以及遭受的挫折,对现在的生活一定是有帮助的,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知青阿姨们还告诉我们,“学习”要“习”先于“学”,更加注重情商的培养,先会做人再会做事。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这也是她们对舞蹈的态度,热爱,所以坚持。
通过这次与知青艺术团舞蹈队阿姨的交流互动,同学们对知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知青精神有了自己的感悟,为暑假赴延安宝塔区知青村实地调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更加期待不久后的延安之行!
(通讯员 牛雅君 戴思宇 袁鑫笛)
- END -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织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陕西知青艺术团舞蹈队
欢迎投稿,投稿前请阅读菜单中“我要投稿”

更多精彩,猛戳“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知青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