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民众对依法治国有五大期待
2014/10/22 人民日报
▌杨丽娟 王威
10月22日,十八届四中全会进入第三天。
随着会议日程的推进,依法治国升级版呼之欲出,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即将铺开。
“我只期盼,在我们的国家,法大于权、大于官、大于钱。”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行的小调查“你对依法治国有何期待”中,一位网友这样回复。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此次中央全会更将主题定为依法治国,按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快进键”。
依法治国,从高悬的概念落在老百姓心里,是最朴素的期盼。
期盼一:依法治权,给权力划出边界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调查中,“权大于法”问题最让网友痛心。
很长一段时间,一些政府部门高高在上,只讲管理不讲服务,嘴上讲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在实际工作中却以势凌人、以权压人。还有一些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利用审批搞“权力寻租”,索、拿、卡、要甚至敲诈勒索。
“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最终会导致权力凌驾于法网之上,法治沦为这些利益团体侵人权益、伤民之心的权力机器。所谓公平公正,便无从谈起。
“法必须大于权,决不允许权大于法。”十八大以来,中央已明确表态,要求各级政府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超出法律的范围,法律的约束要像影子一样,时时跟随;还提出建设权力为法所授、权力依法行使、权力受到监督、权力责任一致的政府。
“别再是某些人一句话就取代了法。”一位网友对四中全会的冀望,代表着大多数民众的呼声:依法治权,为权力设置明确边界,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让民众回归被权力服务、为权力敬畏的主人地位。

期盼二:依法治官,让贪官无处可逃
“依法治国的实质要义是依法治官。”著名法学家郭道晖指出,国家权力的载体是国家的官员,依法治国首先要治官。
十八大以来,中央掀起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中央巡视,拍蝇打虎,严打贪官外逃。2012年12月到今年8月,400多位贪官“落马”,打破了“刑不上常委”、“退休不追究”等所谓的“潜规测”,“不敢腐”取得初步成效。
对民众而言,反腐成效清晰可见:高端会所明显少了,社会风气好转了,去政府办事简单了。与此同时,也有人疑虑,反腐能持续多久,身边的 “贪官”什么时候才能被抓。
让制度反腐迈出关键一步,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是民众对本次全会的热切期盼。
“那些披着法律的外衣、干着违法的勾当的官员怎么管?”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的呼声,直指官员的监督问题。
只有建立令官员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制约监督机制,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体制,才能让反腐抓铁有痕、玉汝于成。

期盼三:依法行政,加速推动简政放权
行政权力过大一直是一道法治难题,而行政审批则是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生活最突出的领域。
“一件事儿跑断腿”、“批项目手续跑一两年”之类的情况,想必许多人都深有体会。大量审批条件缺乏法律依据,却长期实施;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一度让百姓和企业难以承受;行政权力过大造成的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一年多来,632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审批权下放数量不少,但“含金量”却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有一段差距。比如,一些关键环节的审批权该放的还未下放,一些部门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不肯放手。
行政审批之外,其它行政领域也存在“顽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行政利益化”情况并不稀奇;随意行政、随意执法、程序不当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行政公开、程序透明,纠正‘跑偏’的行政权力,依法行政方可落到实处。”河北网友的期盼,希望在四中全会得到落实。

期盼四:公正司法,让百姓感受公平正义
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羁押8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许多人没有念斌这般幸运。由于司法不公,“真凶现身”、“死者露面”的戏剧性事件一再上演;因为司法不公,多少案件不了了之;因为司法不公,多少国人“宁可受点委屈,也不愿打官司”……
一起冤假错案的发生,能毁掉一百个公正裁决积累下的美好形象。守不住司法公正的底线,法治建设便无从谈起。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7月,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此外,司法体制改革从多个环节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让法成为保护人民的坚盾、衡量公正的天平,是全社会的诉求。从根源上“依法治国,必须司法独立,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透明度,杜绝一人判案。”来自南京的网友说。

期盼五:法律至上,让法治直抵人心
实现法治中国目标,最终要落到每个人的身上。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法律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如果法律只是“法官、律师的事儿”,或是“别人家的事儿”,甚至是“无所谓的事儿”,法治精神只能是一纸空谈。
多少艺人吸毒被曝光后,流下悔恨的泪:“我不懂法,只是觉得好玩”;多少官员落马后,回顾腐化的人生:“我本想为人民好好做事,却因法律意识单薄,让诱惑钻了空子”。面对纠纷,多少人习惯忍气吞声、或是热衷“私了”;面对争端,多少人忘了拾起法律武器,而是选择“以暴制暴”?面对违法典型,又有多少人心里说“他能,我也能?”
法律意识的缺失,让迷惘者失足,让堕落者失去底线。
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是对法治社会的期待,更是对自身的要求。正如来自兰州的网友所说,要让法直入人心,“从自己做起,让法律变成一种信仰,成为一种文化,从精神上充实每个人的心理空间。”
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订阅号→右上角“+”→搜索“rmrbwx”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