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千杯不醉”
2015/7/3 中国健康养生堂

     假如您酒后第二天感觉非常疲劳时,您的肝脏已经受到了伤害。专家表示,喝醉一次,相当于一次急性肝炎的肝损害,连日过量饮酒对肝脏的伤害则更大,多数患者从此便埋下了肝硬化、肝癌的祸根。“小酌怡情,酗酒伤身”,切记!

     酒精肝患者不断增加

     近30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迅速增多,约占普通人群的4.4%,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调查显示,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约占新发肝硬化总数的60%,其中80%患者在40岁左右,而且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酒精性肝病就诊的高峰期。

     酒精性脂肪肝

     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重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等。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肝脏质地软或充实,表面光滑,边缘钝,有轻度压痛;脾脏肿大不常见,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酒精性脂肪肝经戒酒后可好转,预后较好。

     酒精性肝炎

     症状轻重不等,一般较酒精性脂肪肝为重,重者可出现明显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甚至发生腹水、肝昏迷。大多有肝大、黄疸,脾肿大见于10%~70%患者,少数伴腮腺肿大。酒精性肝炎预后与病变程度有关,合并腹水、出血、脑病、肾衰者预后极差。

     酒精性肝硬化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乏力、倦怠、腹痛等。黄疸多表明同时合并酒精性或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或溶血。营养状态差、面色黝黑、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较多见,腮腺肿大,肝大常见,但晚期也可不大或缩小,可出现脾大及其他门脉高压体征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酒精性肝硬化预后与戒酒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早期戒酒可使5年生存率提高。

     肝功正常也不过量饮酒

     一般而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如乙肝或丙肝患者不能饮酒,这两种因素会叠加损害肝脏。有些人觉得,自己平时体检时,肝功能均正常,身体也不错,可以饮酒,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由于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可以非常隐匿,许多人到了临床发现症状时,已为时晚了。

     饮酒时摄入体内的乙醇 95%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并氧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能使肝脏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严重时可致肝硬化、肝癌。因此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也更大,是肝病的最大帮凶。

     在聚餐交往中,饮酒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饮酒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千克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千克、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3小杯为佳。

     Tips

     切忌饮酒时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

     不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对肝脏伤害更大,也更容易发生肝癌。

     如果饮酒不可避免,为使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降至最低,在饮酒时要注意酒的品种、佐菜合理搭配,切忌空腹饮酒和只喝酒不吃饭。品种上首选质量上乘的红葡萄酒。

     饮酒时的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富含蛋氨酸和胆碱及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

     可以解酒的食物

     葛花(葛根)解酒醒脾

     葛花向来就是一味解酒的特效中药材。民间曾有“千杯不醉葛藤花”的说法,“葛藤花”就是葛花。我国古代医书都称它能“解酒醒脾”,如《名医别录》就认为:“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葛花能在肠道和胃里减少酒的吸收,而且能加强肝脏里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以加快酒精在肝脏里分解代谢的速度。

     枳椇子解酒

     枳椇子,又名鸡距子,《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是解酒良药。现代医学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过氧化物酶等成分,可清除酒后体内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民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说法。

     宫廷御茶(解酒护肝茶),从400多个古方精选配伍,含有葛根、葛花、枳椇子等纯中药古法炮制,融入现代技术萃取精华,它即保护肝脏并能醒酒的茶。早在乾隆年间就被乾隆帝赐奉为“御茶”,令其年年上贡于京,时代变迁,祖传的秘方依旧不变,传承一本的不断改良其制作工艺,使当年乾隆御茶演变为现今的宫廷御茶(解酒护肝茶)。饮用宫廷御茶,可以达到解酒护肝,补气养血,生津止渴,降低血糖和胆固醇,软化血管,润肺除痰,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护肝保肝等功效,并且添加了护胃益肾的草本精华,使产品的功效更加多善显著。

     传承千年古方精髓 天然珍贵野生草本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健康养生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