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醒醒了!灌醉你的酒就是......
2016/7/17 凤凰财经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谭浩俊(ID:tanhaojun1962)、彭博社报道

     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热情高涨的市场参与者将一个人包围起来,朝他举杯高呼:“喝!再干一杯!”这个被围起来、灌的醉醺醺的就是中国。

     而灌醉中国的酒,就是信贷。

     来自彭博社行情中心的亚洲经济首席分析师表示:中国六月新增信贷总额为1.6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彭博社调查中心做出的29个国家中的最高新增信贷总额。

     1.63万亿元人民币是个什么概念呢?

     它超过智利,爱尔兰,越南等国2015年全年GDP总量。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投放到市场的货币资金已经多达近100万亿。特别是去年,仅信贷资金就增加了11万亿多。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放,却没有能够改变经济的运行状态,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关联性已经越来越差,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特别是降息降准,除了会对股市产生短暂影响之外,对经济已经没有影响。就像一个人,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效果也就慢慢失去了。相反,还会对身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被外国媒体关注多时。

     彭博社认为,迅速且巨额投放的信贷增量成为了中国一些经济隐患的深层次原因。虽然短期内信贷扩张会刺激需求,但信贷投放过度又会给经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而削弱需求增长的基础。2015年年底的数据就显示中国的信贷投放过度,当时的信贷规模已经是经济规模的2.5倍。

     下面这张图表显示出中国确实债务累累

    

     中国估算出来的信贷总投放量占GDP的比重图(包括公司债务,个人债务,政府债务及银行债务)

     数据显示这个信贷规模已经和美国接近,但长景经济顾问公司的分析师Chris Watling 指出虽然信贷规模相同,但中国经济的规模远低于美国,所以信贷投放过度了。

     并且,信贷刺激对GDP拉动的边际效应是在递减的。在1996年至2008年期间,GDP每增加1元只需要1.5元的信贷投放,2013年以后,GDP每增加1元需要4元的信贷投放。

     造成目前这个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对传统行业,如建筑业以及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依赖。

     最极端的例证就是: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国鬼城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城市过去一直在扩张城市规模,并期望到2030年的时候城市规模能足以容纳34亿人口,相当于当前全国人口总量再加上好几百个爱尔兰的人口总量。

     另一原因是,当前形势经济中存在的这部分过度信贷主要投向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下图)。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国企远超私企(深蓝色为国企,绿色为私企)

     尽管中国政府清楚这种发展模式是没有可持续性的,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信贷扩张拉动,如果要转变这种模式,经济就会面临硬着陆风险。很显然,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扩张就是为刺激经济增长从而缓和当前就业压力而采取的经济调控措施。

     信贷资金的本质要求它必须处于源源不断的流动中,然而当池子里的水已经足够的多,而水的流动性又不行,那么时间一长,水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靠近污泥等的水,就更有可能慢慢变成臭水。那么,投放出去信贷,到底有多少成为了臭水,又有多少是干净水,这些干净水有多少还在正常的流动,流动的速度有多快,才是货币政策最急需考虑的问题。

     很显然,那些被土地、钢筋混凝土、过剩产能占用以及体外循环的资金,都已经慢慢变成了臭水,有的还成为了毒水,不仅影响着资金的运行效率,而且干扰着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需要资金的市场主体,因为资金结构严重恶化,资金的腐烂现象日益严重,而得不到支持,要么因资金枯竭死去,要么通过地下金融组织融资找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进一步投放资金,结果只会使资金的流动性更差,腐烂和变成臭水的资金越多。

     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在呼吁,应当对货币超发现象进行反思。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近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时就表示,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发放贷款,而且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过多有利润的考虑,对实体经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她认为,降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要求,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意,如果一味的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然而,投资者总是忍不住觊觎贪婪的信号。上周央行对13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仅2590亿元,投资者们就迫不及待的把此理解为央行放水。而上周五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访日,并和安倍晋三,以及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吃了顿午餐。这就被市场解读为日本央行很可能要实施“直升机撒钱”这一终极的货币宽松政策。紧接着过去一周日元对美元创下21世纪来最大周跌幅。于是,开始有人叫嚣,新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到来,中国央行恐怕也会加入其中。

     不能说央行会不会这么做,问题是应该继续施行宽松货币政策吗?

     显然不应该。既然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是L型,那就要在L型上耐得住寂寞,而不要指望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中国经济变成V型。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能解决了。到现在都未能解决,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失效了。将一个已经失效的政策反复使用,只会带来矛盾和问题,而不会产生作用与效果。

     所以,当下不能再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再降息降准。降息降准对稳定经济的作用,已经为“零”,并正在产生负作用,进入作用的“负时代”。而PPI的持续下降,CPI的低位运行,产生通缩的概率则越来越大。一旦通缩形成,经济就真的很危险了。盘活资金存量,才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只是这项工作,会影响到银行的利益。在经济利益面前,银行利益是否应当让路,值得决策层关注。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谭浩俊(ID:tanhaojun1962)、彭博社报道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凤凰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