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科”在中国的缺失
2015/3/12 医学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Physiotherapy(PT)这个名字也许相当陌生。
当前,中国公立医院有“物理治疗科”的实属少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八年课程中,覆盖了解剖学、心理学、人文医学史、甚至电工二极管的实验课程,但“物理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却是缺失的。读书时候,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几乎为零,只是在康复医学中有所耳闻,下意识里把它屏蔽为一种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服务”,甚至和按摩、瑜伽归为一类。
而在新加坡工作了三个多月,可以说Physiotherapy这个概念对我的冲击最大。保守的估计来看,大约有60-70%的病人需要请医院康复科的物理治疗师会诊。“PleasereferPT”基本上成了每天写病历的默认医嘱。出乎意料的是,很多时候,理疗师是最有话语权的,如果觉得病人的情况不适合出院回家,比如仍然走路不稳、头晕,没有家人照顾,即使医生开了出院的准证,也要收回,留院继续做理疗和康复。临床一线的地位遭到挑战,咂舌之余,让我不禁对“康复师”这个概念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几个最普遍的问题是:它属于医疗范畴吗?是就诊的哪一个环节?主要是医生来为病人提供治疗吗?其实,PT现在还不够完善,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金标准。例如,澳洲、英国四年的教育可获得本科学位;台湾分为物理治疗师和物理治疗生两类,后者,即普通的PT,只需拿到高中学位,通过考试后即可开始工作,相当于职业学校教育;美国要求学生必须先完成大学本科学位,才可以有机会继续就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APTA(美国物理治疗协会)承担了认证和科研的角色。在新加坡的物理治疗教育相对简单,南阳理工学院有康复文凭(diploma),三年的全职学习后,通过考试和临床轮转后,可以完成康复学位的注册和认证。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公立的医院、康复中心、运动医疗门诊、专科门诊等找到工作机会,或者创业办私人诊所。三年中有近一年的时间要在临床不同科室轮转,有高年资的PT指导和评价,通过这样的考核才可以得到业内认可。
在公立医院中,PT是基于病房工作的,负责几张病床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等,和各个亚专业的医护队伍共同参与病人管理。同时也有专科门诊、治疗中心,以及和康复科合作的项目。新加坡总医院有全国最大的物理治疗队伍,超过130名PT分散到29个亚专业当中。不少PT都是在国外(最多的来自澳洲)受训的治疗师,提供了全面的物理治疗,包括:心肺专科、人类工程学咨询、淋巴水肿复建、前庭训练、普拉提、独立生活能力治疗,骨科(肌肉软组织)康复、创伤后理疗等等。在病房不时见到各种仪器、小道具、拐杖等,在全面评估病人所需后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
新加坡是一个长寿但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内科住院的病人很多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上了年纪,即使没有做过手术或者受过伤,走路都颤颤巍巍了。平时在早晚巡房的时候,最常见到的就是治疗师扶着病人,一步一步的做训练,避免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他们和病人的关系很近、很好,就像是家里人一样进行照顾。而不能下地的病人,也可以在床上进行相应的理疗训练,不至于肌肉萎缩或者生出褥疮。
物理治疗在现实中做到了很多药物或者手术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系统而科学的理疗,病人的住院时间、医疗花费、以及他们本身的生活质量都将会大打折扣。因为药物和手术的作用实在有限,没有一种药物能够神奇的让受伤的肌肉或者血管一夜之间长成原型,没有一种手术能够让患者复原如初。身体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关怀,病人也需要学习如何适应机体的变化、倾听身体的声音。而全部这些细节,都不是某一个临床医生所能做到的。
医学要顾及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亿万个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周而复始,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简单明快的解决方案。Physiotherapy的角色和功能都可以很灵活,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面对的病人群体更是各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和内科、外科同等。只是,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学习这个新名字,了解PT究竟对医生、对患者、对整个医疗系统的意义。
(本文作者Alexandra Z:新加坡总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