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为何紧缺?看看他们的日常
2015/10/16 医学生

     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给孩子看病的医生真的不够了”、“儿童看病难、难于上青天”--为了缓解儿科和院前急救人员紧缺,国家卫计委决定,2015年9月中旬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报考儿科、院前急诊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试相关专业内容,加试成绩可以计入总分。

     为什么会出现儿科“医师荒”?儿科医生的工作是怎样的呢?

     医护人员三班倒 确保抢救不间断

     医生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看病历,做检查,解答患者疑问,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大脑、颈椎、腰椎都确实很累,看起来就是坐在那儿,实际工作确实不易,而这不过是医生门诊工作的一部分,医生肩上其实还担负着住院、手术、教学、研究、培养新人等诸多工作。因此,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医护工作者的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医生好,患者才能好”。而儿科的工作更加繁重。

     据现场医护人员介绍,在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室内,为保证24小时不间断抢救,急诊科的医生需要白班、大夜班、小夜班三班倒,五天一个循环。每个班上安排有一名急诊科专职医生、两名其他科室轮转协助的医生,以及一名进修医生。

     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成晔工作19年,每次值夜班时都要靠喝咖啡来提神,第二天上白班时头疼,又得靠止痛药来缓解。有几次白班时张主任实在头痛难忍,只能去急诊室打了麻醉药,再回来继续工作。

     常给家长宽心 被骂无所谓

     北京儿童医院年急诊量超二十万人次,这里的急诊医生不仅要负责给孩子诊疗,还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于家长的焦虑和痛苦,医生们往往都能感同身受。正因为这样,医患关系也在无形中被默默接通。

     在急诊科工作已满两年的葛新顺医生,自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儿童医院。在各个科室轮转了五年,才得以胜任急诊“全科医生”的工作。

     向家长解释病情、安抚家长情绪,是急诊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葛医生告诉记者,儿科过去被称为“哑科”——小孩子说不清到底哪里不舒服,全靠医生来看并根据经验判断。“这时沟通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果沟通不彻底引起误会,一件小事就有可能导致家长情绪失控。”

     “过去有抽风吗?发烧吗?打过针吗?”葛医生接手的一名七岁儿童,当天突然抽风并持续流口水。冲进急诊室后,孩子的父母紧张得语无伦次。在耐心询问过病情后,葛医生立即安排护士进行吸氧监护。等到这对父母表情有所放缓,葛医生才开口让他们去挂号。

     家长痛苦感同身受“接通”医患关系

     葛新顺也是一名父亲,他的女儿5岁了。来到儿科急诊后,葛新顺很少有机会带孩子出去玩。孩子还小,并不会开口要求爸爸多陪她。然而有时候见葛新顺在家,女儿无意中一句“爸爸你怎么在家?今天不上夜班吗?”反而会让葛新顺觉得很心酸。

     “这里有几个医生没被家长骂过?都不算什么事儿。”对于部分家长的过激行为,葛医生表示理解,“有些普通家长与医生对于医学知识有不对等性,还需要慢慢改变观念。”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感同身受和维护童真的过程中,医患关系被无形中默默地打通。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