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
2016/2/22 医学生

    

     (一)

     1929年1月29日,一代大师梁启超于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享年仅56岁。

    

     梁启超(1873-1929)

     关于任公的死因,在他去世的许多年后,都是被后世学者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因患肾病,多年来常常尿血,经北京德国医院及协和医院诊断,一侧肾已坏死,应予切除。然而,手术过后,任公的血尿症状并没有好转征象,半年之后,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更不能坐起来写作了,从此卧床不起,医药无效。

     对于任公的肾切除手术,当时社会上和他的家人多有责言,但任公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却十分通情达理,并不苛责。他写信向孩子们劝解说:“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好在用了之后身子并没有丝毫吃亏,只算费几百块钱,捱十来天痛苦,换得个安心也还值得。”对于当时报刊上对协和的攻击,梁启超惟恐因此损害协和的名声,并影响学生对西医的不好印象,他在1926年6月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了自己手术的整个经过,替协和辩解,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说:“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想我若是真能抛弃百事,绝对休息,三两个月后,应该完全复原。至于其他的病态,一点都没有。虽然经过很重大的手术,因为医生的技术精良,我的体质本来强壮,割治后10天,精神已经如常,现在越发健实了。”至于该不该割去右肾的问题,梁启超提出责任不在协和。他说:“右肾是否一定该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但是那三次诊断的时候,我不过受局部迷药,神智依然清楚,所以诊查的结果,我是逐层逐层看得很明白的。据那时的看法罪在右肾,断无可疑。后来回想,或者他‘罪不该死’,或者‘罚不当其罪’也未可知,当时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专门家,很难知道。但是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梁启超还说,“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

     若干年以后,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这样评价:“梁启超对协和医院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协和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西医医院,如果这时对协和大加鞭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

     (二)

     梁启超对科学及西医的信任及热爱,延续到了他的外孙——著名骨科专家周同轼教授的身上。

     周同轼教授是梁启超“最宝贝的大女儿”梁思顺的儿子,1918年1月31日生于北京。作为长外孙,梁启超对其是相当喜爱的。又因生日与苏轼同日,故梁启超亲自为这个长外孙取名为“同轼”,希望他能够像大文豪苏轼一样。

    

     梁思顺一家,后左为周同轼(1928年摄于加拿大)

    

     中年丧夫的梁思顺和她的四个儿女,后右为周同轼(摄于1938年)

     多年以后,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梁思礼在回忆文章中还经常提及大姐常从加拿大给年幼的他邮寄衣物。梁启超用梁思礼的口气写了封感谢信:“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叫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

     “谢你的衣裳”是谢谢梁思顺从国外寄给思礼的新衣服。“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周同轼的小名(注:苏轼字子瞻)。周同轼要比梁启超的第八个孩子梁思礼还要大8岁。按辈分,周同轼要叫梁思礼为舅舅。梁思礼回忆到,周同轼日后经常用这封信的内容跟梁思礼开玩笑。

     周同轼从小随同外交官的父亲及母亲生活在菲律宾和加拿大等国。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医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读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战乱并没有阻碍周同轼的成长,他先后工作于贵阳陆军医院、天津陆军医院、唐山开滦医院,多年摸爬滚打的医学训练,使得他成长为一代骨科权威。新中国成立后,周同轼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主治医师。

     1965年,新疆医学院的院长去北京为学校寻求教学科研领头人,通过组织调动,把周同轼一家人引进到了新疆石河子。就在周同轼教授到石河子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北京的梁思顺,梁启超的长女,遭红卫兵的批斗,在1966年孤身一人在自己的房子里去世。以后梁家人回忆到有同学看到梁思顺在家里的地上爬着,还有红卫兵鞭打她。

     周同轼有着如此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家庭,在新疆石河子当然是首当其冲。抄家,批斗及打骂已成为家常便饭。周同轼一家人被赶出了原来的住房,被认定为“国外特务”。石河子医学院甚至多次要求将梁启超的外孙,’大特务‘周同轼枪毙,但都没有被批准。在文革期间,周同轼教授的妻子魏文龄本人被隔离审查,在一次惨遭毒打后,浑身青紫的魏文龄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摧残了,选择了偷偷自尽,永别了她家人。过了三天后,他们才被通知见死尸,都发臭变味了。因为是‘畏罪自杀’,周同轼及家人竟然被拒绝跟车去埋葬,他们只看到魏文龄的遗体被一床有黑色条纹的棉被裹了起来,然后扔上了一辆大卡车,据说是被埋在了石河子南山上的无名的乱坟岗上。

     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周同轼被监督劳动。但他并没有泯灭对医学的热爱,不断加强学习。文革结束后,1980年,周同轼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调入暨南大学工作,任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及主任医师,出版专著《矫形外科在中国》,与人合译《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发表论文十余篇。周同轼医生在1990年移民到美国,住在加州湾区,直到2005年去世。

     (三)

     梁启超的三女梁思懿的丈夫张炜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学专家。他传奇的身世,也成为一代佳话。张炜逊的父亲张襄培少年时代跟着祖父学习中医,后来来到美国在加州开了一家医院。当张炜逊在美国加州读完小学后,父母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祖国,决定将他送回国读书。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入读北京协和医学院。1941年,张炜逊和梁思懿结婚一个月后返回美国,在美国行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炜逊怀着极大的热忱携一家四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主任、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北京首都医院院长,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第26届世界卫生大会。主编著名教材《常见儿科病》,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时,他也是《中华儿科杂志》第一届编委。

    

     1941年,张炜逊与梁思懿结婚照

    

     张炜逊与家人在美国(布克医生摄)

     (四)

     梁启超的外曾孙女婿、周同轼教授长女周靖的丈夫ArnoldOwens,是我因为某次巧合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SDavis),后来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他在硕士毕业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Arnold拥有内科及麻醉科两个专业的医师执照。

     Arnold是美国的第三代华人,他在21岁时开始学汉语,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在第三代移民中是不多见的。此外,他还是一位旅行家、摩托车手,还是一位国际志愿者。在20多岁的时候,从亚洲到欧洲旅游。在90年代索马里和布隆迪的内战期间,他又去那里作为志愿医生两次,出生入死。他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月到世界各地旅行,而且大都是背包式的,住最便宜的旅店。作为一名医生,少工作几个月要少挣不少钱。Arnold先后去撒哈拉地区七次,其中一次是骑着摩托车横跨大沙漠。到了48岁,他要去南美来一次摩托车旅行。为了准备工作,他去内华达州的大盆地(GreatBasin)地区训练,不幸将脊椎骨摔断而高位瘫痪。

     Arnold并没有放弃自己,在高位截瘫后,他自强不息,爱上了读书、写作,并经常会给喜爱医学的年轻人以建议。Arnold最近刚完成一本即将出版的自传The way of a doctor,述说他的历程,并给各类读者,包括患者、医务工作者、和照顾病人的护工提供真诚和实用的建议。在和Arnold成为朋友后,在我的要求下,他把书初稿发给我,在他的书中,我感受到的是对那对生命赤诚的热爱、乐观积极的心态,深感一个人的世界不会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有局限。

     在我迷茫时,Arnold常常会鼓励我。还记得他的话语,Do not worry about your future – sometimes it is betternot to know so that you will be receptive to new ideas. No one can predict thepath that we will take in life. For you, you are fortunate that you have somany options. Please take the time to consider each explore them and beflexibl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at as we grow older our interest and ourabilities may change.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or so I've been studying writingand literature. When I was your age I had no interest in such things but nowfind it of interest. (不要为你的未来担心,有时请你接受新的想法。没有人能预测我们将来生活的道路。对于你,你是幸运的,你有这么多的选择。请花时间考虑每一个选择,并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探索并了解。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能力可能会改变。近五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和文学。当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对这些写作和文学并不感兴趣,但现在我却发现很有趣。)

     (五)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为什么热爱医学呢,我想,Arnold给我的一封信中以他的经历已经做出了回答: Why did I become a doctor? At the time, it seemedlike the path to take, to do something meaningful in life. In collectingmaterial things I have no interest, nor do I have an interest in a display ofwealth. I could study as much as I want and use this knowledge for my patients.I started out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it is like solving interesting andsometimes fascinating puzzles for me that can help people in this world. I'mcurious about many things and knew nothing about the human body in health and indisease. Studying medicine seemed like a good thing to do when I was 23. (为什么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时候,它似乎是一条道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对物质和财富并不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尽我所学,用我的知识去帮助病人。我选择内科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解决有趣的和有时迷人的难题并帮助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我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但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却一无所知。所以在我23岁的时候,学习医学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一些人为信念改变命运,一些人信念为命运所摧,还有一些人注定等不到云开雨霁见玉轮,却磨砺出珍珠般的人格,这注定了医生成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

     想写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是在认识Arnold Owens医生之后,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鼎鼎大名的人物,也是我极为敬重的伟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尽我所能,写下此文,错误及不甚详细之处还望谅解。本人邮箱:runzhe.chen@outlook.com。——后记

     陈润哲

     2016年2月15日

     部分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http://learning.sohu.com/20150513/n412993024.shtml

     2.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梁启超后代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691220.html

     4. 《百年暨南人物志》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54152-95637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陈润哲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