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悦读】你不知道的医学生生活状态
2016/5/23 医学生

     网上流传过一段关于医学生生活状态的描写:

     系鞋带的时候,忍不住打了个外科结

     每晚定时在自修教室出现,美其名曰:“夜现周期性”

     认为鲁迅同学之所以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考试太难

     喜欢看恐怖片,理由之一是有助于复习解剖

     在聊天室里起名为“苯巴比妥”或者“ELISA”或者“阿米巴原虫”……

     看见熟透的番茄会想起“包膜紧张”,把咬了一口的苹果称为“二期愈合”

     发现一间教室全部日光灯都由一个开关控制,于是感叹“全或无现象”

     看书不是一目十行就是十目一行

     洗手洗到肘关节以上十公分处

     去保健室看病,发现校医的习惯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你要什么?”

     被迫读一些质量和体积都相当可观的书,扔在地上可以砸个坑

     称发呆为“癫痫小发作”;称暴走为“歇斯底里大发作”

     听到新闻里念GDP,第一反应是“二磷酸鸟苷”

     ……

     许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葱少年,也许是蓬头垢面、眼窝深陷、默默无语、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不管怎样,穿上白大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个独特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被深深地打上了医学的烙印。

     【自我剖析】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医学生的生活,就是“痛并快乐着”。因为他们所在的领域,所学的专业是一门为生命及健康负责的学科,它担负了太多的责任,它的意义和影响太过厚重,所以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们能够做到去隐忍,去担当,去付出。

     【众人眼中的医学生】

     衣食无忧有前途

     看惯了他们在手术室里拿着手术刀从容不迫的画面,看惯了他们坐在诊室里对着病人侃侃而谈的情景,在大家的印象里,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有着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收入。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医学生的未来就是医生,他们的前方无疑是一条充满鲜花与掌声的康庄大道,虽说不上锦衣玉食,但起码也是衣食无忧。

     有人这样描述医学生的一生:19岁高考考入医科大,24岁拿医学学士,27岁拿医学硕士,29岁拿医学博士,31岁国外进修两年学成归来,33岁医院科室大轮转完。38岁评主治医师,42岁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职称,47岁评主任医师教授职称,60岁退休后领着孙子到公园遛狗。在很多人看来,医学生的人生轨迹似乎没有太大的悬念,他们的生活无疑也会是平稳而顺畅的。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学医不用担心专业过时,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国家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家普遍的观念里,医生等同于稳定,等同于金饭碗,医学生自然也是天之骄子。可以说,人们对于医学生的直观印象,几乎全部都来自于医生的形象,但实际上,医学生和医生并不是一回事。医学生的学习是在为当医生做准备,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医学生最后的归宿就是医生。

     麻木冷血没感情

     白墙,白地,白床,白衣服,白帽子,白口罩……大多数人心目中,医生和白色总是联系在一的。医学生有一个通病,就是“洁癖”。“医生的洗手,是神经质的”有人这样描述,“洗手,不停地洗手,永远地洗手。如果你不认识一个医生,就不要吹嘘自己洗手洗得很干净。”有人做过统计,医学生至少要花15个课时来学习洗手,并且要遵循一整套系统的程序:首先,用肥皂洗,同时用小刷子刷,皮肤褶皱尤其不能放过,最少三遍;其次,用碘消毒,至少三遍;最后,涂满酒精,至少三遍。所以,医生的手,没有长长的指甲,没有汗毛,颜色是苍白而黯淡的,有学生开玩笑地说:“洗了这么多年手,都忘了自己是什么颜色的皮肤了。”

     关于反复洗手一事,医学生们也有自己的辩解,他们会说:“洗手不但保护病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可是,依然有人因为洗手不彻底而害人害己。有位去医院实习的学生,实习时非要去帮助产士的忙,忙完之后没有好好洗手,结果得了乙肝,因为她接触到了产妇的血,而产妇是个隐性乙肝患者。

     除了有洁癖,医学生在其他人眼中,还是感情冷漠的象征。暗黄色的福尔马林池子里漂着的黄褐色躯体,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依然触目惊心的人体各器官,这些普通人看看都会觉得揪心的东西,对于医学生来说,却像教室里的课桌、院子里的大树一样稀松平常。他们可以用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小老鼠做实验,刀子划下去的一瞬间,毫无痛惜和怜悯之情;他们可以面不改色地观察人的尸体、器官、肌肉、骨骼,一边谈论人体粪便,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零食。总之,在他人的眼中,他们是一群既古怪,又冷血的医学怪人,过着别人难以理解的生活。这也难怪,对于医学生们来说,整天跟死尸打交道,见惯了各种疾病,对人的身体构造了如指掌,对于生老病死以及人间的各种疾苦,就会少了一些大惊小怪,多了一些淡定从容。

     【医学生眼中的医学生】

     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考试月有点招架不住了,刚上完课,周末就要考试,感觉好无力,突然好想哭,当初为什么就学医了呢?”这是一位医学生在考试前的痛苦自白。与他人眼中拥有大好前途的美好形象想比,医学生眼中的自己,多了一些苦涩和无奈。“哪个行业从业之前需要为期五年(甚至是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哪个专业的学生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大啃大部头?”答案很显然,医学生无疑。

     “进入大学以后,当初的雄心壮志和满怀豪情,渐渐被繁重的学习、紧张的考试和枯燥单调的生活所磨平。当别人的大学被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悠闲散漫的娱乐休闲以及甜蜜浪漫的花前月下点缀得异彩纷呈时,我们却日复一日囿于金字塔里抱着厚厚的书本埋头苦读。”一位医学院的女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医学这门学科不需要你记住复杂的化学式,不需要你进行天文数字般的代数运算,不需要你推算难懂的质量守恒或者能量守恒,你只需要在每个学期五个月的时间里把每本书几千页中80%的内容记住就可以了。至于怎样考研?那就把剩下的20%也记住。”一位准备考研的医学生埋怨道。

     医学生的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没有别的学科学生所说的那么“好玩”。医学许多专业课,知识点多而难,需要有足够的恒心投入学习,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医学注重感性认识,需要走进实验室进一步认识人,包括骷髅,骨头,神经,肌肉等,还有浸泡在福尔马林防腐液中的人体标本;除此之外,医学生还要学习心理学,对人体发育各个阶段人的体格变化、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学习,以便今后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行动。

     无私奉献的活雷锋

     医学生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没有文艺天赋,不注重体育,没有幽默细胞,知识面狭窄。其实在医学生中,不乏会弹吉他、会唱歌、会各种舞蹈、擅长体育项目的俊男靓女,只是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当别的女孩子打扮地花枝招展在各个商店里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时,我们却素面朝天地在各个图书馆翻阅着各类参考书籍,我们可以不懂化妆不懂时尚不懂品牌,但是绝对不能不懂‘三高一低’、奔马律、心肺复苏等基本常识,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路上,我们奉献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除了奉献出宝贵的时间,医学生们通常还要积累一些特殊的“经验”。“头几节课学的内容是骨骼,第一次伸手去拿放在标本箱里支离破碎的骨头块还真需要点勇气。狠下心,一闭眼抓住了才发现,其实并没有异常冰冷或者异常光滑的感觉,灰色的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骨头不散发任何气味,只有心在怦怦地跳。”“第二个学期有一门课叫《局部解剖学》,我至今记得去取尸体时的情景:尸体在地下室的大池子里,老师给了我们几个耙子,说看中了哪个就把它耙过来。整个池子开始荡漾,尸体们像饺子一样浮浮沉沉,想耙上来一个真不容易。暗黄的灯光下暗黄的涟漪显得有一丝诡秘,混着尸体气息的福尔马林溅到我们身上,在白大褂上留下淡黄的印记。大家合力把尸体拖到岸上,再把它翻过身来,那一刹那可真恐怖,就像是《午夜凶铃》里的贞子扬起死神般的脸。”

     虽然被剥夺了很多的时间和乐趣,但是,医学生的生活也并非总是索然无味,没有半点快乐。学医的人都知道,用来教学和实验的尸体很难买到。于是,在某医学院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某班级的最后一节解剖课上,老师用了半个课时的时间动员学生们捐献自己死后的遗体给解剖教研室,还带了一叠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有一个学生当场签了字,老师兴奋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记得介绍你的家人和朋友来!”还有这样的故事:某班上解剖课的那段时间,学校里的尸体“存货”严重匮乏,此时,附近铁路上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解剖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们连夜出动,跟随“呜呜”的救护车去抢购无人认领的尸体,回来时喜笑颜开地报告--“颇有收获”。

     编后记

     医学生的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痛并快乐着”。因为他们所在的领域,所学的专业是一门为生命及健康负责的学科,它担负了太多的责任,它的意义和影响太过厚重,所以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们能够做到去隐忍,去担当,去付出。

     所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新的一天开启的时候,每个依然坚强地背起厚厚的课本,走进教室和实验室的医学生,每个到了凌晨时分还在寝室床边或自习室里挑灯夜读的医学生,都值得我们敬佩,都值得我们赞赏,但愿他们的这份执着和付出,能够为他们带来应有的收获!

     来源微信号: 辽宁何氏医学院总院学生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