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怎么才能幸福?
2016/9/6 医学生
“做更好的医生”——这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演讲的题目。当天,我慕名前去聆听了这场医护人员专场报告会。毕淑敏语调温婉,内容十足“心灵鸡汤”。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例举自己的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的一句忠告:学医者,要有一个能独立完成且坚持终身的爱好,比如钓鱼、散步,等等。
原因说来简单,因为医生是一个极为枯燥的职业。说起“枯燥”,很多患者会想到医院那长长的队伍,却很少想到忙碌的医生。实际上,当患者焦灼于前方移动缓慢的候诊人群,不满于医生三言两语打发自己时,正如毕淑敏所言,一个医生可能已在这样的场景下度过几十年,比如一个牙医,终身面对的是人的32颗牙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果不能自我排解,一生很难快乐。
但医生的痛苦远不止此。报告会后,市卫生计生委一位负责人给我发来一篇网文:《医生的“四大痛”》,文章列举了医生的“职业之痛”、“无奈之痛”、“生命之痛”、“误解之痛”。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文章所述的许多痛,恰巧也是日常医患纠纷导火索,比如医学知识所限一些疾病治不好,贫困人群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患者痛,医生内心更痛,等等。文章作者也是一位医生,因而观点引发业界共鸣,但微信上并不见流传,可见并未引发广泛共鸣。
医患错位,与社会转型期心理相关。毕淑敏认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国社会正普遍步入第二层即安全感的追求,医疗显然是民众安全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屏障。但是,因医疗投入、人才、技术、设备、制度甚至文化等方面无法跟上,医生往往成为民众需求不满时愤怒的发泄对象。
从另一方面来说,长期以来,我们传达给民众的医生群像是有偏差的,比如过度的道德拔高,医生被贴上远超普通职业的道德标签。民众对医生则寄予了过高的职业诉求。其间心理潜移默化,也影响着社会对医生群体的评判。报告会的当天,我是怀揣神圣感来到报告厅的,但环顾四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一想,是当天坐满大剧院的医生和我平常所见不同,他们穿的都是便装,与想象中的医生相去甚远。
一件白大褂彰显了医生职业的神圣,医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却少为人知。正如毕淑敏所说,医生首先是要幸福的,只有医生幸福,对待病人才能做到“有时治病,常常陪伴,始终安慰”这一至高境界。
医生怎么才能幸福?提高自我修养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要合力熬制“四大痛”的解药,诚如网文作者所言,“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百姓,我们的社会,应该对医学、对医生保持最起码的尊重、宽容和理解”。所以,“做更好的医生”不仅仅是医生的事,也是患者的事,更是社会的事。
来源:绍兴日报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