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伪文艺青年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几个流派,以及美国到底有没有文艺青年
2016/6/16 假装在纽约

     我一直挺反感很多所谓文艺青年的某些做派,最近看到男士护肤品牌高夫拍的一个讲文艺青年的视频,里面的男主角一开始提到的别人对他的评价,“把欲望当做浪漫,优柔寡断,爱不敢言,无所事事却好像无所不能,满怀理想主义却又作茧自缚”,非常符合我一向以来对文艺青年的认知。

     文艺青年这个词,原本概念应该是非常简单明确的,就是“喜欢文学、文化、艺术的人”,只要符合这个概念,他就是文艺的。至于是不是青年,我觉得都不太重要,用年龄来定义一个人没什么必要,毕竟大家只是讨论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和电影而已,又不是相亲,你管我是25岁还是45岁呢。

     但现实的情况是,文艺青年越来越变成一个概念模糊辨识不清的贬义词,大家说起谁谁谁是文艺青年,常常面带心照不宣的神秘微笑,彼此都知道这不是一句夸奖。而被人贴上文艺标签的人,也常常避之不及或者佯装愠怒,“你才是文艺青年,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之所以会这样,我觉得是因为有太多原本称不上是文艺青年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混迹到了文艺青年的队伍里。当他们绑架了文艺青年这个称号,真正的文艺青年只能选择逃离。

     所以大家反感的,其实不是文艺青年,而是“伪文艺青年”。

     伪文艺青年的第一个流派,是情绪泛滥派。中国的古诗词里既有伤春悲秋的婉约派,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派,但是伪文艺青年只偏好婉约派,而且他们只继承了悲悲戚戚的情绪,却没有继承能够承载这种情绪的才华。

     这一派伪文青敏感,悲观,忧郁,喜欢用矫情空洞不知所云的文字抒发自己那点放不上台面的小心事。他们的内心永远都是湿漉漉的,永远都沉湎在自己湿漉漉的漫长的青春期里无法自拔。他们最喜欢的词,是迷茫,孤独,忧郁,旅行,爱恋,故乡,远方,时光,忧伤,随便挑几个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许巍的歌。

     伪文艺青年的第二个流派,是自视清高派。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骨骼最清奇,逼格最高,天下最聪明。每当出现什么热点,这一类伪文青就会在第一时间迅速抢占智商、道德或者逼格的制高点俾睨众生。

     他们觉得大众永远都是乌合之众,虽然这个判断在很多时候是成立的,但也并不全是如此。但伪文青不管,他们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他们自己永远都是站在大众立场对立面的那个清醒的看客,看透了大众的虚荣、盲目、装逼。

     当一样东西被大多数人喜爱,他们就会拒绝使用。当一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就会挖空心思地去嘲讽反驳。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苦心积虑地维持自己反装逼的姿态,何尝不是另一个层面的强行装逼。真正的智慧和心灵的自由,是听从自己的判断,既不因为一样东西被大多数人喜爱、一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接受而去跟风,也不因为这样的原因而盲目排斥拒绝。

     这种清高,很多时候会表现为对社会议题和他人命运的冷漠。当大家都在讨论某个热点新闻事件的时候,清高派的人绝对不会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发表什么意见,因为他们觉得太俗了,他们不屑。

     伪文艺青年的第三个流派,是尖酸刻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把恶毒当成了才华,把刻薄等同为个性,把促狭看作是犀利。在社交网络上,他们习惯性地用毒辣的语言构建心理碉堡,博得看客的喝彩,说得越狠越能占山为王,而他们也就表演得越起劲。

     不可否认刻薄的人常常是有趣的,因为他们的毒舌里经常能够蹦出一两句妙语。但是刻薄而有趣的人归根结底是刻薄的。说几句俏皮话谁不会啊,真正难的是尊重,是厚道,是体谅,是慈悲。

     以上三派,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文艺青年,而是伪文艺青年。

     美国有没有文艺青年?

     多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美国有没有文艺青年”是我好奇了很久的一个问题。英文里似乎找不到一个能够对应文艺青年的词,甚至连稍微有点类似的词都没有。不管是我们推崇的那种真正的“热爱文艺的青年”,还是我反感的“伪文艺青年”,都没有专门的词来形容。

     前几年《大西洋月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中国的文艺青年类比为美国的hipster,这是最近十几年才在美国流行的一个词,指的是那些不爱循规蹈矩、走在大众前头引领潮流的人。这个词和文艺青年虽然有一些共通性,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我向美国朋友请教,给他们解释了半天他们也没有明白,反而觉得费解。喜欢看书的可以叫bookworm;喜欢艺术的可以叫art-lover,喜欢看戏看电影的可以叫theatregoer。为什么要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热爱文艺的青年呢?

     甚至连文艺这个词都不太好翻译,得分开翻译成literature and art,但是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文艺这个词本身带着的那种文艺气息了。

     没办法从美国人那里得到帮助,我只能自己去观察。

    

     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关于中国纪录片的小研讨会,休息的时候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年轻白人聊了起来。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电影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和我说起了贾樟柯,说起了《站台》,说起了他对中国县城的理解。我在心里暗暗想,这应该算是一个文艺青年。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平时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白人同事跑过来给我看他在Facebook上的粉丝页面。原来,他在工作之余还是一个喜剧脱口秀演员,经常在晚上去酒吧表演,纽约有很多这样的脱口秀酒吧。于是我又在心里记了下来,这也是一个文艺青年。

     还有一次,我去一个独立书店买土耳其作家帕穆克的书,一个店员看我对着几本书沉思,主动跑过来给我介绍,这本是他刚刚读过的,极力推荐,那本也不错,也值得买,还有一本他正在看……好吧,看来这个店员也算是文艺青年。

     有一年12月31日,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她家迎接新年。那天晚上一共有8个人参加,全都是我那个朋友多年的好友。吃完饭以后我们围坐着餐桌聊天,内容是每个人介绍自己一年来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书,这本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成长。我的朋友说,那是她们每年聚会的保留节目。所以,她们都是绝对的文艺青年。

     纽约地铁以前是完全没有手机信号的,所以很多人会随身带着书拿出来看。坐地铁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看莎士比亚,有人在看艾茵·兰德的《源泉》,有人在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于是我想,这些人也都是文艺青年,嗯,这节车厢里至少有7个。

     还有一次,我去租房子。曼哈顿房子金贵,永远是租客多房源少,所以房东或者二房东就有了议价权,他们常常会对找房的人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进行筛选。我去看的是一套有五个房间的大公寓,因为其中一间的住客搬走所以空了出来。二房东在邮件里要求我在下午3:30到达面试,既不要早到也不要迟到,因为前后半个小时都有别的人面试。

     那次面试的经历让我难忘,二房东让我介绍下自己的背景和优势,我说我是某常青藤名校毕业的,现在工作也很好。她笑了笑,指指身后的几个房间说,那间住的是哈佛英语系的博士,她还是个诗人,经常会和我们讨论诗歌;那一间的住客读完商学院又去念了考古学,这几个月正在非洲参加一个志愿者项目;再那一间,是全美最好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的是作曲……你呢,如果住进来的话你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点也不意外,那一次我没有被选中。但我还是觉得挺高兴的,那套房子里住的几个人,都是真正的诗和远方,满满一屋的文艺青年啊。

     还有一次,我去纽约电影节看一部欧洲电影,影厅里每个人都看得特别入神,放映完以后和导演的交流会上讨论也特别热烈。于是我知道了,这将近一千人都是文艺青年。

     我放弃这个暗中收集文艺青年的行动,是有一天在曼哈顿的街头看到一个流浪汉,正在垃圾桶里找别人丢的东西果腹。他披着波西米亚风情的披肩,非常酷,于是我就拿出手机对着他拍照。没想到他居然抬起头对我说,“先生,在这个国家,没有得到允许你不能随便给别人拍照。”

     好吧,既然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这个流浪汉绝对也是文艺青年。

     正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纽约不是没有文艺青年。恰恰相反,很可能每一个纽约人,都是文艺青年。

    

     在这个城市,每天晚上有几十场来自全美和全世界各地的演出在上演;有十几个艺术电影院,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几乎所有最新的文艺片和纪录片,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中国电影我都是在纽约看的;你还可以吃到来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菜系,从阿富汗到格鲁吉亚到藏餐,一年365天换着吃不重样……

     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是文艺青年,恐怕支撑不了这么丰富的文艺供应市场。

     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文艺青年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文艺不再是某一群人高高在上的特权,也不是一条把人和人区分开来的红线,更不是一种用来装逼的资格。

     当文艺成为所有普通人的兴趣爱好,成为每一个人随手可及的生活的一部分,是大众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用来调剂生活、陶冶性情、自我表达的一个手段,人人皆文艺,那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去区分哪些是文艺青年、哪些不是文艺青年了,更不会有人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感而去假装成为文艺青年。

     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纽约的文艺青年,并没有上面说到的那些中国伪文艺青年的糟糕的毛病。他们不忧郁,不悲观,不矫情,不情绪泛滥,不毒舌,不刻薄,不强行装逼,不自视清高。

     恰恰相反,他们热烈用力地生活。因为有更高的文化艺术和人文科学素养,他们更加有理想主义,更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拘泥于小我,而是有更大的格局。

     真正的文艺青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对人生看得更加豁达透彻,关心自己的内心,也关心更广阔的世界里其他人的命运。

     就像是上面提到的那个视频里的主角最后说的那样,“把坚持写在脸上,让梦想沉于内心”,返璞归真,对复杂的世界说再见。

     高夫,真·文艺青年的选择

     送上高夫特地给我提供的读者福利

     每人100块红包,先到先得

     长按复制下面整段文案

     然后打开手机淘宝即可

     ¥您有100元红包待领!618狂欢季高夫特此奉上199-100优惠券恭候大驾~*.¥

     使用期间:6/18-6/20 即日起即可领取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装在纽约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假装在纽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