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模式】农品电商抢占市场蓝海,一亩田“入冬”之后如何脱困回归?
2016/6/10 发现良田

    

    

    

     【编者按】: 2015年7月“一亩田”似C轮融资不顺,再加数据造假风波,他该如何避过严冬?

     农产品电商“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大宗农产品交易诚信平台及农业大数据平台。

     然而,一亩田真正被大家知晓还是从2013年起,而之后的几年也让一亩田无法平静。

    

     2013年-2015年一亩田大事件

     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一亩田模式。

     一亩田的创始人邓锦宏告诉大家,一亩田要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正如我们所知,传统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是比较复杂的。

     农村合作社或代办经纪人会先将农产品从农民那里收走,再由一级、二级批发商分销,最后这些农产品就摆在了各种商店、餐馆。

     再加上很多农产品的供需信息不对等,农民的互联网知识有限,使得很多农产品滞销。

     看到农民的这些难点,一亩田便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了农产品数据,提供更加对等信息。并且直接当起了农民和分销商的信息撮合者。尝试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让农产品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曾经,一亩田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如何使用一亩田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还可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就这样,一亩田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

     除了使用这种撮合模式,建立信任网,一亩田同时也在大量收编种植大户,把他们的供应品放在一亩田平台上。可以想象,当平台上有足够量的种植大户后,一亩田便可以直接跳过批发经销商的环节,从产地直供餐厅或者果蔬零售终端店,甚至直供消费者!

    

     一亩田模式

     2015年中,一亩田的发展仍在加速进行。14年7月,月交易额还在50万元,这时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4年里,这家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

     并与百度携手,开通了农产品滞销专线。截至2015年7月,一亩田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或缓解农产品滞销事件近70起。

     资本市场也是频抛橄榄枝,2013年,获得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7月,获得红杉资本和光信资本2千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7月似获千万美元C轮融资。

     然而,紧接着8月便爆出或因融资不利致裁员千人。平台上很多的农产品交易数据造假,刷单嫌疑不置可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加政府推动,农品电商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发展的快慢将决定是否能在农品电商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轮农电商大战中,一亩田由于假数据风波已处劣势,但终归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现今低调回归,于2016年3月17日起通知签约供应商用户模式下线,开始了会员制服务。会员费:金牌会员一年收费2980元,钻石会员一年收费19800元。

     一亩田将何去何从,发现良田将会持续关注报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本文由发现良田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发现良田微信公众号

     希望你的农创项目也被报道?立即联系我们吧!

     发现良田

    

     新浪微博:@发现良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发现良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