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 有情的大乘菩萨道精神
2016/5/27 传承网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

     摘录自《金刚经说什么》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 ”翻译的简化,中文有时翻译为大士或开士,然而大士或开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萨的意义。

     菩萨有觉悟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中国文学里有两句诗: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

     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摘录自《圆觉经略说》

     欢迎订阅【传承网】微信号:iccwcn,传承中华文化,分享南师智慧!

     【传承网】网址:www.iccw.cn

     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选择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传承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