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文化】他为什么要弘扬中国文化
2016/5/28 传承网

     (一)时代背景

     南怀瑾先生生于公元一九一八民国七年,这是新旧文化交替、国事蜩螗变动的年代。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之侵害,为了图强救国,乃有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李鸿章为主导,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的自强运动,学习洋务,造枪炮,造轮船,练新兵。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对中国民族自信心更是一大打击,更进一步怀疑不是国防武力出问题,而是政治体制出问题,遂有维新变法,改行君主立宪,可是因慈禧太后之阻挠而未能成功。接下来是改朝换代,民国成立,实行西方共和体制。此时在人文方面,新译西书不断涌现,西方思想大量进入中国,成为时髦。一九一九年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喊出「民主与科学」口号。此时已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全盘西化,烧香拜佛被视为迷信,中医被视为不科学,教育也改向西方学习,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被全面否定,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和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批孔扬秦,中国文化已摇摇欲墬,命如悬丝。

     (二)抛弃中国文化 社会面临的问题

     孔家店被打倒之后,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了八年痛苦的抗日战争岁月。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接下来又有国共内战,国民党战败,迁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国防上发展武力,研发原子弹,让西方列强不敢藐视中国。毛泽东过世之后,邓小平走改革开放路线,发展市场经济,先让一批人富起来,短短几十年,中国崛起,摆脱了贫穷落后,中国富了,中国强了,但是问题随之而来。

     当年为了打倒孔家店,鲁迅与吴虞曾经猛烈抨击礼教吃人,中国人丢掉了儒家礼教,不再克己复礼,不再克制自己的欲望,变成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失去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修养,官员容易贪污腐败,商人失去道德底线之后,造成假货盛行,食品不安全。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现象,在假冒伪劣和欺诈的背后,本质上是道德危机,道德价值观迷失。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农药、激素充斥在日常食用肉类、水果、蔬菜之中,令人人食不安心。相关调研表明,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状况“没有安全感”。连关系人身健康甚至生命的食品、药品都敢去假冒伪劣,可见这些人的良知缺失到了何等地步,也意味着社会道德底线已被击溃。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良心自责,只要能赚钱,只要能成名,一切皆无不可。当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缺德”现象蔓延为社会常态,“逐利”成为全民行为取向,这个社会如何不“病”?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法相輔相成。當今中國法治、德化、社會管理都未步入正軌,因而亂相不已。

     长久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诚信缺失问题一直存在,其他不道德现象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许多人规则意识淡漠,知而不行,禁而不止,随意违规,大大增加了社会秩序的治理成本,甚至有些时候或某些领域出现“法不治众”的无奈结果;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公德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规则法律的遵守,“以人为本”变成 “以我为本”,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在现实中都普遍存在。失去传统的诚信,人与人互不信任,不讲仁义,社会变得冷漠自私。在科学的口号下,视信仰为迷信,一般民众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相信因果,变得投机取巧,无所畏惧。

     这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问题,南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科技的发达带给人类的便利,但是不能带给人类幸福,科技与资本家的结合反而使人迷失在物欲横流之中。西方物竞天择的思想,让世界处在不断的战争之中,与不断的以强凌弱资源掠夺之中,以及不断的破坏地球环境之中。他也看到了中国人自己抛弃了传统文化之后,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信之后的不安,在追求金钱追求物欲,失去了精神追求之后,人变得没有理想,浑浑噩噩过一生。而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心物一元、世界大同思想有助于人类之和平发展,中国儒释道的心性之学有益于人类追求幸福和安定社会人心。在南怀瑾先生看来,中国文化是个大宝藏,无论是天文、地理、政治、国防、经济、生命科学,五千年之文化自有其长处,弃自己之珍宝而不顾,实在可惜。他总结历史之经验,认为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文化亡了就没了,例如佛教文化在印度就不存在了,所以他忧心忡忡极力弘扬中国文化。

     转自“古國治先生的博客”

     欢迎订阅【传承网】微信号:iccwcn,传承中华文化,分享南师智慧!

     【传承网】网址:www.iccw.cn

     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选择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传承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