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文化】大胆评论王阳明学说的四句教
2016/6/2 传承网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明朝以后的思想影响很大,也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王阳明最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南怀瑾先生二十几岁,年纪很轻,在四川成都任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时,不顾当时校长蒋介石对阳明学说之爱好,就大胆对此四句教提出质疑。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话,那么意之动的有善有恶是从哪里来的?有善有恶必然是从体来的,无善无恶的体怎么能生出有善有恶的意,这两句是互相矛盾的。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有关系,那么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有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又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再加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这是有问题的。

     且看后来南先生在其所著的《禅海蠡测》如何评论四句教,他说:明儒王阳明,远绍陆象山心法,世称其已近于禅,其著名之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至有以之与禅宗心法并提者,实则大误。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若心之体,本无善恶,则此体为一废物,意动而忽生善恶,此善恶之来,纯出无根,而其于心体两不相关,何须为善去恶;为善去恶又与心之体有何关系?纵不为善去恶,心之体亦自无善无恶也,此其误一。

     心既有体,在善恶之意未动以前,非绝无善恶,为潜伏于体中耳;此心可称之曰性善,亦可称之曰性恶;因善恶两俱潜伏。如心之体,在意未动前,是净明无过;则应准《大学》之义称之曰“至善”;否则当用《荀子》之意,称之曰“本恶”;何得言无善无恶。无与有乃相对意义,各代表绝对之词;天下之无,何能生有,既认有心之体,而云无善无恶;于辩正名辞上,不免过失;不若以“无”易“非”之为有当矣,此其误二。

     四句教中,为学得力处,只是一个“知”字;“良知”得辨其善恶,是以用为善去恶工夫,返此动意之初;如返之于无,则终成一个废物,明此心性何用?最不解者,此“知”之一字,又从何处生起?“良知”若从心体自生,心体绝非无物,“良知”若从外来,于心体绝无交涉;况此一知者,为是意动,为非意动?若为意动,落在善恶中矣;若非意动,“知”之一字,即为心之体,何云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此其误三。

     阳明以一代儒宗,其四句教纲领,大误如此,世不之察,推为心性理学之极则,殊为识者所惜!

     以上这段评论,在义理上分析辩驳得颇为透彻。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之学,究其核心,不离心性二字,心性乃儒释道三家之核心,儒家孟子讲「尽心知性」,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之说。道家讲「修心炼性」「性命双修」,佛家讲「明心见性」。王阳明心学影响中国文化数百年,并远及日本,作如此透彻之批判,此亦是中国文化史之大事也。南先生若非早年悟道,通达心性,智慧明了,何能作此大胆之评论。

     转自“古國治先生的博客”

     欢迎订阅【传承网】微信号:iccwcn,传承中华文化,分享南师智慧!

     【传承网】网址:www.iccw.cn

     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选择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传承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