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学,重建斯文——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幕
2016/5/20 凤凰读书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故宫启动仪式 第一站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故宫启动
5月1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在300余名学者专家、文化名流、商界精英、媒体代表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见证下,著名学者杜维明、刘梦溪、陈来,联合主办方代表湖南大学党委书记蒋昌忠、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凤凰网总裁兼一点资讯CEO李亚、凤凰网副总裁兼总编辑邹明,以及八大学术支持机构的代表共同按下启动键,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正式拉开大幕。
启动仪式暨“重建斯文:国学普及的使命与挑战”高峰论坛,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担纲主持。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出任国学大典的总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孔子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八家机构作为学术支持单位。
活动将从5月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围绕"致敬国学"的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媒体及广大网友共同参与,将评选出"全球华人国学奖"(含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和国学传播奖);同时,还将以"亲近国学"为主题,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举办国学大讲堂、国学沙龙、祭孔大典、国乐节、国学公益活动等,激发社会广泛关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终极盛会,即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0月下旬在被誉为"中国最古老大学"、有着1040年办学历史且至今唯一"还活着"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现场揭晓"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等重要奖项。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昌忠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蒋昌忠在启动仪式致辞时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今年是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师生们始终以弘扬"传道济民"的人文传统为己任,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坚守中国文化的根与魂。与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国学大典,目的就是倡议大家共同努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而要组织和开展好这样大型的系列活动,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和全球华人的鼎力支持,共襄盛举。

凤凰网总裁兼一点资讯CEO 李亚
凤凰网总裁李亚在致辞中回顾了创办国学大典的初衷及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举办过程。他指出,越是浮躁的时代,就越需要有厚重的、良善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让人们从喧嚣中冷静下来,汲取智慧,调养心灵,守护良知,传递温暖。今天我们致敬国学,就是要向所有传薪播火的先生致敬,向所有守护文明之光的同道致敬;亲近国学,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亲近中华文化,重建一个斯文优雅的中国。重建斯文,应该从致敬国学开始,从亲近国学开始。传承国学智慧,涵养中华气象,现在正当其时,他恳请与会嘉宾与广大网友为年轻一代守住这盏文明古灯。

王明山 太极拳《灵气飞天》表演
启动仪式后的"重建斯文:国学普及的使命与挑战"高峰论坛,以一曲高雅的古风吟唱中开场,著名古琴家杨青与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联袂演绎的《诗经·采葛》,让现场观众感受了诗与乐交相辉映的风雅。

于文华吟唱的诗经《采葛》,古琴伴奏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世界哲学研究院副主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杜维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分别发表主旨演讲,畅谈了"国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国学研究与传播的时代意义,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斯文优雅中国的迫切性。
接下来三天,小编将带着你回到昨日的国学现场,三站看完国学大典启动仪式,来一场国学之旅。开启第一站,名家主旨演讲——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
杜维明:国学是生命力旺盛的传统


◆“后死者得与于斯文”的幸运者向国学致敬
《论语》“子罕”第八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陈寅恪在“海宁王静安先生墓志铭”中说“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他更强调,“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当然是国学大师。我在这里引这两句话,是想表达一点个人的意见,也就是“后死者得与于斯文”的幸运者向国学致敬的心意。我说“个人”而不是“私人”,是想说一点“体之于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我愿意公诸于世,因为它是可以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质疑,可以辩论,也可以反证,而不是不愿意分享、纯属隐秘的个人的意见。
◆孔子既是“斯文”的继承者,也是把“斯文”落实在生活世界的开创者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问,是阐释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学问,是研究中华文化何以有古有今而且延续了五千年还是生生不息的学问,是探讨中国传统如何返本开新,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学问。
孔子的“斯文”,应该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固然有“斯文在兹”的信心和承诺,但我想“在兹的斯文”也正展现出他亲自缔造的“以君子成人之美”为共同事业的道德社群。
因此,“斯文”不仅仅是一套典章制度,也是一种由礼乐教化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一个通过每个人包括他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而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孔子既是“斯文”的继承者,也是把“斯文”具体落实在生活世界的开创者。他所建构的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次类似“公民社会”的群体。二十世纪美国一个非常杰出的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 Shils)尊称孔子是现代意义下“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始祖(ancestor)。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孔子的学说中找不到为奴隶社会辩解的理论根基,因此孔子的世界绝对不是奴隶社会。而伯拉图乃至苏格拉底的世界是奴隶制。孔子自己认同“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基本原则。因此,夷夏之辨的主要标准就是文化,不是种族,不是其他。他崇尚“温文尔雅”的素质,反对暴戾,消解抗争。
他提倡的“和”是包容、开放、多元,有他者的参与而非整齐划一的“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他人为重,己与达而达的仁达,也承认尊重他者,并照顾到他者的利益。这种超越自我中心的伦理,是以社会和谐为个人的职责。这种价值和心态是今天的公民社会,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
其次,这个词(civil)是文的意思。而不是武(martial)。希腊有尚武的精神。孔子注重人格的熏陶。《诗》的温柔敦厚,《礼》的社会伦理,《春秋》的历史意识,《书》的政治理念,《乐》的美感经验,《易》的宏观哲理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六艺”是锻炼身心的技术。孔子在竞赛中突出“骑射”,所谓君子之争。因为它反映了“返求诸己”的美德。现在的公民社会正是强调人文教化,培养公共理性。
第三,他认为最关键的是civil指的是民间(civilian),而非官方(official)。孔子以“有教无类”的开阔心胸从事地方讲学。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他的学生中士农工商都有,固然有有权优势的人物,如子贡,但也有一贫如洗的人物,如颜回。凝聚在他身边由门人弟子组成的社群是有一种有群体性而且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贯穿其中的。和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弘扬国学使得“斯文”能再度重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独立之精神体现在“古之学者为己”这个坚实的信念。大家都有理想和抱负,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各自不同。经过孔子的指点,如何行仁,就是指仁爱的“仁”,是共同的目标,曾子“士不可不弘毅”的期许,既是自勉,也是承诺,不仅仅是个人的承诺,也是整个群体的承诺。“任重而道远”指的是通过行仁而自我转化是孔门弟子每一个人必须背负的十字架。但这不是履行上帝的意思,而是做人的道理,完全是自己的选择,都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自由意志。
孔子特别欣赏颜回,一贫如洗的他,就因为他的独立精神。儒家的个人是由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比如说由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综合组成的。因此,绝非个人主义或者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一点我基本接受,可是有保留。我坚持,不能忽视自作主宰的独立精神和发自内心的自由思想。
没有内在的自我认识,没有自知之明,也就丧失了反省的能力,如何能够自立?己不能立,如何立人?孤立绝缘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健康的。完全由社会关系集合而成的自我也是不可能的,不健康的。即使是一个好人,我们所说的善人,也无法达到孟子所谓的“有诸己”的境界。个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我们不能把中心点消解成关系或者角色。内容丰富对外开放的中心点是自我的主体。通过交流,它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而有光辉。
孔子承继“斯文”是通过文明的途径,运用人文的感染力,在民间进行教化来推动的。他的“斯文”,不只是外在客观的实体,不只是智慧凝聚的典籍或者是制度,而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认识和体悟,在日常生活中受用的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不讲外求,更不是从上往下的道德说教,而是在思想自由德前提下个人主体自觉的选择。
这条思路对于整理国故的方法和态度研究国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彻底改变把国学当成过去的,静态的,已定型的“遗产”是关键。国学是生命力旺盛的传统,是有历史性而不只是有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是正在返本开新的动态过程之中重建自我认同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也是超越现代学术分科的智慧和价值源泉。它是中华民族提供给人类共享的做人的道理,它是一种共化。它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地方知识。弘扬国学使得“斯文”能再度重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
刘梦溪:国学与民众相关才有生命力


◆到底什么是国学?
今天论坛的主题,涉及“国学普及的使命和挑战”,我对这个提议深表认同。
所谓国学普及,就是国学教育,问题是:具有怎样的内涵和意义的国学才能跟教育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症结:到底什么是国学?
从晚清到民国,百年以来有三个国学的定义:
第一个定义由胡适于1923年提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这个定义等于把中国古代所有跟文学有关的东西都包括在内了,显然过于宽泛,实际上30、40年代没有采取这个定义。
第二个定义认为国学是我国固有学术,包括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明代的心学以及清代的主流学术思潮朴学等。这是学术史的课题,专家研究的对象,跟一般民众没有直接关系。
◆国学主要是“六艺”经典之学
第三个定义由上世纪的大儒马一浮提出:国学主要是“六艺”经典之学,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这是中国文化最初、最高的文本经典,相当于基督教遵奉的《圣经》,伊斯兰教遵奉的《古兰经》,以及释迦牟尼早期的般若经藏。“六经”出现的时代,跟各个文化系统遵奉的经典大体上在同一时期。所以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六经”的经典文本都经过孔子的修订整理,有的很可能是孔子撰写。
马一浮先生称这些经典称为中国文化最高的特殊形态。另一位大儒熊十力提出,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都在“六经”里。
把“六经”作为国学依据不可动摇的基础在哪里?第一,它使中国文化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论理成为国学的精神旨归。国学的学科性质固然需要考据学的支撑,但主要的,国学应该是一门关乎智慧和义理的学问。
第二,国学所代表、传承的基本价值论理和它高贵的理性精神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按照马一浮先生的说法,国学是六艺是学,也是六艺之道,又是六艺之教,又能培养“六艺之人”。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陈来先生
陈来: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文化标志


◆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学自觉的开始
各位嘉宾,各位来宾,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
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越有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20年来的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学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和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
对于中国文化这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已的主要资源
同时国学热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热切渴求。社会转型需要以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时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的安顿,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已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
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该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大众教育和传播的热络并不能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这是要区分清楚的。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从小熟悉传统文化,将使这一代青少年对国学的向往越来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传承中华文化,也使得国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态的支持。事实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学术层面和研究层面独立发生作用,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靠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渠道所获得的文化信念与价值,在实践中坚持、信守、付诸于行为,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而世代传承的。
而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念也转过来影响着从事理论论述的文化精英。因此,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还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同等重要,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同等重要,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同等重要。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推向新的阶段,以无愧于这个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


精彩图集重回现场

签到处
太极拳《灵气飞天》表演者:武当太极传人、北京太极家园创始人王明山
主持人 许戈辉
国学吟唱《采葛》。演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古琴: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杨青。
国学沙龙上半场:斯文安在——国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使命
国学沙龙下半场:重建斯文——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的策略
著名媒体人、优恪网CEO 接受采访
知名文史作家 十年砍柴

到此,第一站就在这里结束了
国学是真热吗?今天,斯文何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重建斯文?敬请关注接下来几天的小编将继续这个话题
第二站:沙龙精彩回顾
第三站:采访近20位嘉宾,看看他们如何谈国学
凤凰副刊,读好文章
黄永玉:人真不是个东西
潘金莲,她在金钱面前保持了自尊
“除了朱熹就是我了” | 傅杰专栏
一本“林昭”,多少往事|李辉专栏
孤独的喧嚣——献你的2016春季好书单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再爱我…「有故事的人」
鳳 凰 讀 書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主编:严彬(微信号:larfure)责编:糖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凤凰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