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学?如何斯文? |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
2016/5/21 凤凰读书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故宫启动仪式 第二站

    

     “国学热“是真热?

     那什么是国学?什么又是斯文?

     如今如何重建斯文?……

     这些问题都在5月19日,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故宫博物院启动仪式上得到回应。

     大典上,来自的国学界各位的嘉宾就“斯文安在?国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使命”与“重建斯文——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的策略”两个议题以及国学相关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斯文安在?国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使命

    

     湖南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岳麓书院特聘教授 姜广辉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尚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葛承雍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 梁涛

    

    

     姜广辉

     “我们现在是一个价值真空的时代

     梁涛:各位嘉宾、各位学者、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国学沙龙上半场开始。我们的主题是“斯文安在:国学的当代价值和使命”。

     我现在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们的四位对话的嘉宾,在中间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姜广辉教授。旁边的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葛承雍教授,也是我当年的老师,我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他给我讲过唐代文化概论,在复旦大学做教授研究唐代文学的。还有我们著名的马勇教授,研究近代史的。

     姜老师,我们十年前的时候非常怀念那段时间,我们在做经学的研究,13年写了六卷本。我们今天又讲“重建斯文”的这个话题,政府层面我们又不断地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国学和我们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说没有把这个仁爱、仁义放进去,用了更“友善”,是不太满意的。我们想听听你的看法。

     姜广辉:第二届致敬国学的一个主题叫做“重建斯文”。什么叫做“斯文”?我的理解就是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为什么要重建?是因为这个价值观体系已经差不多破坏殆尽了,这一百年来发生过两次大的运动,一个叫做五四运动,一个叫做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大的运动都是以反传统为特征,文化大革命是要与传统彻底决裂,它的影响至今还在,余毒至今还在,我们这个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很重,我们在这里讲致敬国学,我相信我们全国也有若干的人并不见得认同这样的一种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多做一些宣传,希望这些人能够转变看法。

     今天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刚从长沙来坐汽车,就看到马路上有非常鲜明的横幅,有两句话,“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到位。为什么叫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它还没有成长起来,它还是像小苗一样,它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它不是我们现实的存在。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0个字是不是我们现实社会都有了?没有!我们又讲,“必须立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东西在一百年间被批判掉了,我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们现在是一个价值真空的时代。这个时代相当危险,我们出了种种的事情总是跟这个有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到,可是你的传统的价值观又没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回来,落到地上,要对传统优秀价值观能够认同,优秀传统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有一个过渡,这个意义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有一些好像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反映我们传统的价值,原因也在这里。所以我们这个“重建斯文”,它的意义是很大的。谢谢!

     梁涛:谢谢姜广辉先生。姜广辉老师提出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一次是“五四运动”,一次是“文革”。“文革”我们分歧相对少一些,但是“五四”的话,大家近一些年的认识分歧多一些。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我们的第一次国学高潮其实是恰恰在“五四”以后出现的,很多国学的机构,国学的研究,国学的推广,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一方面这是一个反传统的运动,造成的结果却是国学开始研究宣传的一个深入,请马勇教授说说。

    

    马勇“近代中国文明走出新路

     马勇:确实在近代以来,实际上“斯文”的变化也主要就是中国命运的变化。我们看过去几次中国文明在近代以来的遭遇和它后来的变化,实际上就和探讨中国的发展有直接的关联。

     中国文明本身的自信心使得它接触西方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我们文明要变化,我们去看1860年中国开始下决心学习西方,中国主流意识在那一个漫长时间段当中并没有觉得我们应该随着舰船利炮的的进入改变我们的文明。这个信念当时概括起来就是“中体西用”。

     这样一个信念应该说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觉得是强加的,也没有是一种政治力量的干预。从1860年到1894年这个过程当中,人民觉得中国缺的就是坚船利炮嘛!大家觉得面对西方的东西就是缺少坚船利炮,缺什么补什么,理所当然。在1860年到1894年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确实是国补的坚船利炮,补进来之后中国觉得我已经强大了,到了1891年的时候中国觉得我的力量可以和世界说“不”了,我们才看到1890年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有一点不这样了——发生了1894年的战争。

     战争之后我们去看中国人当时的想法,有没有觉得真正是一个文明的问题?也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讲鸦片战争,中国民族自信心、文明自信心被粉碎了,实际上我们这些年觉得不是这样。因为1898年的时候,张之洞仍然强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逻辑关系很清楚。1895年《马关条约》认为我们制度架构上面有问题——日本能够在一个小国打败一个大国,我们有坚船利炮日本也有坚船利炮,日本为什么打败我们?有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

     1895年也是补的制度层面,把中国推到一个制度变革维新上面,在制度上调整,走上君主立宪——就是君主的权力有一个权力边界,文明上面仍然没有出问题。1898年的中国并不是说要把自己的文明彻底地放弃了,像日本一样的全部学习西方。我个人研究这个问题,中国从帝制变成共和的时候,中国都没有觉得“我的文明过时了”。是在什么时候?1895年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起来,就觉得国家没有力量。走来走去走了用70、80年的时间。我们学西方,最后还是没有力量,我们面对一个“二十一条”,面对山东问题,国家没有力量解决。从1895年开始,大家才意识到这里的问题,觉得文明怎么了?恰恰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一个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发生的事件,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即1915年开始袁世凯推动帝制。

     制度层面从共和走向帝制,和十几年来中国认识的价值观不对。梁启超告诉大家有共和体制,有君主立宪的体制,大家觉得从君主专治到君主立宪是正当的,从君主立宪到走到共和是有问题的。这样做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直接推动了1915年《新青年》的发生。

     国家面临着“二十一条”没有力量,推动了一个极端的思潮,就是觉得所有的问题,70、80年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的文明没有崛起。《新青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有中国人的最后的觉醒,就是伦理的觉醒,道德的觉醒,文明的觉醒。我们今天讲文明的自觉,真的这样讲吗?这么讲,1915年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推动极端向西方学习的全盘西化。

     但是也没有几年的时间,人类历史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中国的知识人又看到一个问题:西方也不行。1914年严复给弟子写了信:科学怎么样?杀人功夫更好,更残忍,问题更大。1916年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实际上在这种文明自信心上,也是在较着劲。1918年一战结束,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很快就走向了一个真正的——国学的整理也好,还是文明的重建也好,或者斯文的重建也好——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这个过程当中的油然发生。

     1919年梁漱溟的演讲重新开始思考东方文明的价值,他就认为东方文明可能不是原来解读的这样,也不是说一定要学习西方,东方文明当中也有它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环境和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毕竟当时有一个文明文化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到胡适,当时有自由讨论的空间,全盘的反传统结构是传统经过了一个淘洗,传统当中有价值的东西慢慢的就沉浸出来了。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个传统主义。梁漱溟这一波人慢慢起来了,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明特别是儒家精神实际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解读出来1940年代中华民国政治变革发生调整的时候,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其实中国文明和西方的文明、现代文明已经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接。无论是看联合国宣言,还是世界人权宣言还是中华民国当时宪法,可以感觉得到,东西文明之间冲突基本上结束。我们可以看到上一次的这个文明调整,尽管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但是文明是比较自由环境当中一定找到社会应该有的斯文、尊严、价值。谢谢!

     梁涛:谢谢马勇教授。马勇教授有一篇文章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非常火,就是讨论这一代领导人的学历和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对他们执政方式的一个预测。当时好像没有分析他们的国学。他们这一代的国学教育可能是不多的,但是他们对国学的传统化这么重视。我觉得这值得下一次再写这样一篇这样的文章。

     陈尚君教授研究唐代文学。唐代文化有它的独特性,就是它的开放、包容、雍容大度。我想听听你对这个国学的理解。

    

    陈尚君“现代学者应尝试继承古人精致的学术品位

     陈尚君: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对于国学的问题谈一些我的看法。我觉得这次国学大典提出重建斯文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最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受到西学革命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可以说是中断的了。

     我们说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没有中断,虽然欧洲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无论西班牙,或者希腊都保留了大量的神学的隐修院,甚至希腊的圣山共和国是始终坚持不变的,有这样一个延续。但在中国百年的历史之中,我们感觉到的就是“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逃革命”。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是被终止了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提重建斯文的问题,可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学?什么是斯文?什么是传统的学术文化?我自己稍微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我觉得从古人的立场上来说,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都是他们的思想学说、文化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的诗人始终有华夏文化的情结,有个人对于国家应该尽的责任,也包括了社会道德的完善,个人人格的完善,国家文明制度的建设,政策的调整以及作为一个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等众多的方面。我觉得这样一种情怀,实际上在传统学术的滋养之下是影响到中国许多传统诗人的。

     唐文治先生在清末官做到农工商部的侍郎,在慈禧的脚下做过事。他到世界各国访问,见过英王、比利时王和明治天皇。他在比较了不同文明传续发展的状况后发现一个问题:世界各国都把说出自己的文明作为发展本国文化重要的举措。

     五四以后,他觉得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的文明斩断后引进西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点来讲,我觉得重建斯文的意义确实是非常之重大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滋养下文人的家国情怀,在逐渐地流失,甚至从现在官员的腐败,社会问题,到一些家庭伦理惨剧以及社会热点新闻都可以感觉到重建斯文的价值。

     我想“斯文”,包括文字、文学,也更多包括从国家的层面的设计,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调整和重建等许多方面。这些都是国学应该包含的责任。从另外一个国学格局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国学是和西学相区隔的。我们经常讲国学是四部之学,这是一种说法。也有说国学和儒家等同性的。我相信儒学是国学中最核心和最主要的部分。

     但是我认为,国学不应该完全等同于儒学。如果把国学和四部之学相比较,我想经学是关于天地、自然、人间社会、人文关系到国家制度的一个指导思想。史学则是先贤对于国家治理、个人人格完善和遗留史事的完整记录。子部的学说则是把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学问加以记录,保存下来。而集部的学说则是个人的诗文发明创作的一个记录。

     所以四部之学有它特殊的分别的意义。实际上,从《隋书·经籍志》的结构来讲,因为它是从阮孝绪的《七录》来的,在四部以外包括佛和道,即应该是六部。《四库全书》就是儒藏,是相对于佛藏和道藏来讲的。其实佛道也是国学一个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个层面上讲,传统的学术讲义理、考据、词章。现在可以看到义理是不同的概念。考据的延续做得最好,可以说现在的考据比古人更为精密、深入、具体。但是词章的方面,斯文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是把这部分的学问全部中断掉了的。现在要古典诗词的技巧非常娴熟并达到古人的水平,是很难的。尽管还有很多前辈能写一写,但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在这些方面,重建斯文都有必要补充和加强。我还想讲,传统的学术实际上是一个有钱人的学问,是一种精致的,讲究格调的学问,古人有时甚至是讲到要当成终身事业的。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许多学术论文都显得很仓促,以及存在数量的堆积。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最近几十年之中,随着改革开放,世界的学术被广泛了解,如果能有更多的靠近传统学问的精致的精神,追求传统学术的学术品位,对古人已有的学术功底和格局的持续坚持,和现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能够把国学和西学很好地结合的研究手段,最后在不同学科的基础上融汇综合(的学者),现在是可以成为国学或者文史哲学术大师的时代的。我觉得比我们更年轻的学者应该有这种胸襟,气魄和追求。

     梁涛:陈尚君教授提到国学的内容,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儒学,和四部之学。这四部之学也是我们传统的华夏民族以及汉民族建立起来的。这就有一个问题:汉民族之外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怎么处理?所以我们人大国学院专门设立了西域研究中心,也是来研究西域文化。这个问题传统来看是用夷夏之辨来讨论的,中原是华夏,西域是夷狄,这里有一个贬斥的意思。其实我们这里的夷夏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一个文明的概念。它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共同发展的。我们这里请葛承雍教授来讲讲。

    

    葛承雍“儒家经典千年前已通过多种文字在西域广泛流传

     葛承雍:谢谢诸位。梁涛教授说我们的主题是重建斯文,普及国学,国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命运。因为我是做文物研究的,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儒学普及的问题。

     1967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383号墓地出土了卜天寿文书。文书记载了一个小朋友12岁写的诗,也写了当时他习字识字的范本。我们把它叫作学童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文书中涉及的小朋友12岁诗抄的作品,当时他已经是从学童到学郎的阶段。当时是1972年,郭沫若先生先写了文章并在《考古》杂志和《文物》杂志第一年和第三期发表。

     后来人民出版社又写了《出土文物二三事》,当时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关注。文革时期文化萧条,在那种情况下出现这样东西是非常令人关注的。而且当时学界一些前辈都尚在坐牛棚,还没有解放。郭沫若公布出这个以后很引人关注。里面还有坎曼尔写的诗,最著名的就是“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

     这个文书出来以后主要作为在新疆那儿出来的反帝反修的一个证据。但是很快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关注,文革中出土文物的书在世界各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包括博物馆里面都有。

     所以我每次到那儿去都很激动,都要抱着这一本书照相留影。根据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可以反映出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国这个时期,有很多这一类的《礼记》《尚书》《千字文》,包括学童识字的诗歌、杂言、杂语等据我们统计有几十种。在当时的情况下,高昌,现在来说是一个西域的大国(我们指的西域主要是讲新疆地区),这样一个地方出来这么多的学童教材和学字认字的练习课本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即在那个时候高昌国已经有了学童对儒学的学习,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学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要学做诗,要压角韵,还有雅言。他们被教育从小说话就知道要注意选字、选词的文理。我们直到文革以后才反思。在此之前的一些雅言、用语都被打掉了,越说粗鲁的话越是革命的表现。

     而一千多年前的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鲁番的这些文书却体现了其他的民族亦知读儒家的书能体悟仁义礼智信,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你可以看到,那些卷子出来以后有回鹘文,藏文,梵文,突厥文等版本。通过这些文字翻译了儒家的经典。那些学童不容易,原因在于他们也是双语教学。史书也有很多记载关于儒家经典在西域的流转。我觉得这个非常值得在孩子中从小普及学习。我觉得对普及国学、真正重建斯文很有启发意义。

     梁涛: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大师焦虑症”

     梁涛:好。谢谢以上四位的嘉宾,我刚刚看了时间,可能因为许嘉璐先生没有来,我们提前了15分钟,所以我就放得宽一点。现在我们时间已经到了,但我还想用一分钟总结一下。刚才陈尚君教授提到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会出现大师。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大师焦虑症,老想什么时候出现大师。我没有你这种自信。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尽量成为大师,不能对自己的文化抱妄自菲薄的态度,要深入其中。第二,我们要有一种开放的世界的眼光。最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今天杜维明先生引用的陈先生的那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最核心的,没有这个妄谈大师。好,谢谢大家。

    

     重建斯文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的策略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大千中国训诂会研究副会长 汪少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领导干部学国学活动发起人 王杰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 王鲁湘

     主持:凤凰网总裁兼一点资讯CEO 李亚

     李亚(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好。因为这一场沙龙的主题跟互联网相关,后来想了想,就把我逼上台来。开始之前我想先活跃一下气氛,刚才开场三位主旨演讲嘉宾讲话前,于文华女士给我们表演了两段,前面的一段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唱了一小段,而上一场沙龙时,陈尚君先生也提到了,中国古文的延续应该说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学英语,英语好,还有很多网络语言,不明觉厉的网络语言。

     在场的各位能够全文背诵下来《兰亭集序》的朋友请举一下手?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知道现场应该有人会的。台上的王杰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教授,听说您在课堂上经常将这段古文从头到尾背下来,现场请这个王杰教授跟我们演绎一下什么是“斯文”。

     王杰:主持人提出来就把刚才于文华女士没有念完的《兰亭集序》,给大家念一下:“永和九年…………”谢谢。(注:全文一字不差,惊呆小编了~)

     李亚:刚好以“斯文”两字结尾,很扣今天的主题。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古代的“雅集”是什么。年轻人不去卡拉OK、不玩游戏已经算好得了,这种比较文化情调的人生经历场所,确实已经被高度娱乐化,回到我们今天这一场高度娱乐化的互联网盛会,实际上已经把古有的“雅集”情景、气场给剥夺了。

     我对互联网有一个感慨和认识——互联网和其他科学技术一起把我们的时空给压缩了。也就是说,以前是需要等待或者是不能够瞬间获得的东西,现在由于时间、空间的压缩,信息或者是人际之间交往可以超越和突破了空间,这样一个时间的压缩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加快,如果要说得更严重一点,尤其是中国文化所有的那样一种历史感,在现代社会中被压缩的时空,它的历史感以及情感都已经受到了挑战,所以说可能从这个几十年前开始人们就感觉到这种所谓瞬间的快乐与幸福成了当代人的意义追寻的替代品。

     我想,国学实际上在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意义和传播,从这两个角度我们非常想听一下这个在座各位专家的洞察与分享。首先,想请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先生,请王先生谈谈您的感受。

    

    汪少华“国学要讲致敬、亲近与重建

     王大千:非常高兴能参与到我们凤凰网致敬、推动国学的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

     我想随着这种一届一届地举办致敬国学的活动,这种国学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传播会使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结合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今天的活动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致敬,一个是亲近,一个是重建。

     要想礼敬传统文化,如何在生活中构建一种敬畏的空间,就是讲道德的氛围与环境。我们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了三十多年的组织,面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地组织社会,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社会的力量来感受到国学的生活化存在,社会化的存在,我们提出的引领儒学的复兴,深耕精神家园。实际上从“礼敬”这个空间入手,建设了一种大型公益品牌叫做“孔子学堂”。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发展,学堂文化逐渐地消失了;从学校到乡村、到企业,要来恢复一个“礼敬”的空间。

     如何亲近传统文化与国学?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大概是手机,是网络。那如何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就是需要生活化、现代化、年轻化的传播,我觉得让它更亲近生活,就是对创造性的转化,对国学来讲是非常得重要,这是亲近国学。

     关于国学的重建。如何重建,网络世界需要构建一个精神家园,我们的生活中要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比如今天讲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事情要落地。如何接地气、深下去、活起来?你总要有这么一个群体,总要有那么一个场所,总要有一些方法和路径。所以,基金会近年来就致力于“孔子学堂”的推广。

     大家知道我们做了很多年的,让外国友人学汉语的机构,叫做“孔子学院”,而我们都会讲汉语的中国人怎么登堂入室,这个学堂的推广计划今年在做一个千堂行动,我们有500多家学堂了。在十三五期间能不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万家“孔子学堂”,一亿人通过这个学堂来亲近孔子,通过孔子的这种文化的形象的呈现,进而了解国学,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的一个路径;同时,我们也提出线下线上“多元、开放、共创、共享”。我觉得互联网一方面带来了一种便捷,对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国学传播有一些影响,我们要看到它的优势,进行线下线上的互动。像我们今天的活动,可能在网上有很多的网友都能够观看到。我们的国学文化通过现代化的交流,让更多人参与进去,并推广我们堂训:“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中国人讲书法,说《兰亭集序》和王羲之,认为书法是中国人修身的方法,是通过体验式、场景化的方式带你融入的文化传统,慢慢地由浅入深,通过文化到文明到价值观。我们的堂训从生活入手,“学书法、做经典、做好人”,这是将传统文化落小落细的一个重建的过程,网络重建既要看到线上的优势以及短板,同时也要看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让更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走进殿堂,亲近国学,重建斯文。

     李亚:谢谢王理事长跟我们分享孔子基金会以“孔子学堂”这样一个具体的实践重建斯文的范本。接下来想问一下王鲁湘老师——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人、主持人、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王老师可以说是研究者、传播者和一个电视网红多重身份集于一身。请从您独特的视角出发分享您的感受。

    

    王鲁湘“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建国学与传统文化

     王鲁湘:谢谢主持人。《文化大观园》这个栏目在凤凰是一个地位特别特殊的栏目。说起来其实是有点可悲,我们这个栏目做了11年,一共600期,但是我们这个栏目没有为凤凰卫视挣到一份钱。

     李亚:这是凤凰卫视的光荣。

     王鲁湘:很奇怪,我们这个栏目收视率不差,口碑尤其好,但是广告商就是不投。现在我们也没有明白这是为什么。按理说,照我们收视率、口碑也应该有一个广告商会投一下吧?11年,没有人投。即使如此,包括我们长乐太平绅士在内,我们凤凰领导层,包括我们节目的领导,包括我们在第一线做节目的这些制作人员,一致坚持认为像《文化大观园》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为责任的这样一个电视窗口,绝对不能关闭。

     因为它并不是不受欢迎,它很受欢迎,有一大批粉丝,而且这批粉丝的层次都还相当得高。大家都还追着看,尤其是我们可以放到凤凰网上以后,在网上收看的群体的数量远远高于直接在电视上首播时候的数量,因为电视首播的时间段确实并不见得有人会坐在电视机跟前,但是放在网上以后选择更强,更自由一点,所以反而在网上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关注它的人也更多一些。

     另外一点,最近去了一趟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这个党家村是中纪委推荐的村里面的,村民以儒家治家格言搞精神文明建设,村风非常好,我们就去了。其实这个村子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就已经有了,是600多年前的一个黄河岸边,黄土高原建的一个世外桃源。

     那个地方确实做了一期节目,非常有感受。我们现在特别流行的乡镇旅游,但我们过去的乡镇旅游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乡镇是值得我们在旅游市场上大力推荐的?我们的乡镇,特别是一些古老的乡镇,一般来说都建于明清。而且凡是建得好的乡镇,古老的风貌保留得比较充分的乡镇,这都和礼学有关。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明清以来中国乡村建设是在礼学的指导之下建设起来,这种村舍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在礼学的精神指导之下的村社自治,维持几百年的瑰宝,以至今天建筑的瑰宝,民居的瑰宝,其间活跃着的文化灵魂就是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没有儒家文化指导的村舍和一个一个桃花源,是不可能在中国很偏僻的地方维系几百年的。

     你到那里看了以后,就会觉得几百年以前那里的精神文明很好,物质文明也高于我们今天。那样的四合院要多少钱才能修起来?可是他们一个村子一百多、两百多个四合院几乎没有高低之分,非常平均,按照严格村舍的规划,在族权的制约领导之下,大家按照一种非常自严、自约、自治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些家园不仅仅是繁衍生息,更重要的是陶冶身心,培育子弟的好地方。这个村舍所拥有的儒家社会应有的公共设施,公共建设,就如我们现在所讲的公共福利制度一样井然有序地存在着,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责,抱着家族的理想建设自己的世外桃源、精神家园。

     电视也好,包括互联网也好,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可以挖掘,也能在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中嵌入这些“儒”的精神,指导村舍旅游、旅行社去发掘村舍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帮助他们写好、推广自己的导游词。其实这也是一种在潜移默化间帮助中国民众重建国学与传统文化的途径。

     李亚:谢谢王鲁湘老师分享,这是非常创新的文化旅游概念,应该有经济效益,不像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节目。凤凰网的总编辑邹明老师也在这里,岳麓书院联合举办的这个“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两年前双方也是投入了非常多的物力人力,类似于《文化大观园》,本来有广告赞助,但是最后关头也取消了。

     当然这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凤凰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媒体,它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它抽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凤凰网这些年来打造网络媒体上最优秀的历史频道、文化频道、读书频道、佛教频道,并且和岳麓书院共建了国学频道。凤凰卫视除了《文化大观园》《世纪大讲堂》,还有诸如《寻找远去家园》,《凤凰大视野》等人文类栏目,探寻当代价值。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凤凰网战略投资的“一点资讯”,是高度个性化地提供有用资讯的移动平台。在“一点资讯”这个平台上,有6.7万人订阅了国学这个频道,9.1万人订阅了儒家这个频道,1.3万人订阅了庄子,这些都属于热门频道。一点资讯260万个频道,最个性化的频道比如说儒家政治哲学,也许对于执政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频道,它也有人订阅。总之,我们就是要用全媒体的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接下来请教一下汪少华教授,作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您是专业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学者,首先问一个小问题,古人用什么方式吐槽?有没有类似发帖、类似于咱们这个微博、微信这样的途经?

    

    汪少华“国学研究和普及要注意可信与可爱

     汪少华:我作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代表非常容幸出席这次盛会。我是做教师的,就把这个里面通知的日程打印下来了。因为是做教师的,所以我做了准备,告诉我说你上半场有五分钟的发言,按照现在流行的A4纸打印一张,来了之后跟我说改在了下半场。我这里还是先回答您的问题。

     没有想到还有现场考试,刚才能够背诵的考过了,你要问我的问题我未必能考过。可是我注意到了,现在微信上面有一些内容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我现在讲我的这个。

     我准备的五分钟是“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的策略”。策略是什么?流行的说法就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或者是实现目标的方案。我准备了五分钟的那个A4纸也可以对得上。

     在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要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案,我想我个人提供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可信,第二是可爱。如果能达成这两个关键词的话,我想国学传播还会在之前提到的基础上如虎添翼。为什么这么说?跟我们前面的这个话题有关:致敬国学。致敬国学的“敬”,前面可敬可爱的刘梦溪院长已经告诉我们了,一个是“敬”,一个是“爱”。

     我们以往也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敬”的里面有两层:一个是敬爱,其中的“敬”不等于“爱”,应该是敬畏。我想这个关键词就是要求我们怀着对国学的敬畏之心来研究它,来传播它。

     我们的研究成果遵循国学的规律,遵循做语言的规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可信的,否则是不可信的。敬爱的“爱”,是国学现代传播一定要是可爱的东西,不是一个让人生畏的东西。我们做出来国学的东西,尤其是传播国学,在普及当中一定是要可爱的。所以我想这就是我自己实践的手段和方案,即所谓的策略,就是这两个关键词。

     顺着前面准备的说,刚才也听了好些著名的,我尊重、敬重的学者的演讲以及前面讨论。对于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大家虽然有理解、也有差异,但是,国学的载体是古汉语,是古典典籍。或者说,我们做国学研究和做国学普及工作时,所面对的,是中国古典的典籍,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是做训诂的,训诂,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从语言的现象里面概括出来规律,从前人解释疏通古代语言的实践里面,总结出来经验和教训,然后把它系统化、理论化。训诂学的目的,就是指导人们怎么理解古代语言,怎么把古代语言解释得清楚和透彻。所以,训诂与训诂学,我想是国学的落脚点、出发点,这应该是不为过的。刘院长刚才提到了经学、小学,训诂在旧的分类当中就属于小学。清代的经学家一定是小学家,清代的小学家未必是经学家。

     这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要成为大家,从国学的角度来说,至少要把训诂比较好地掌握了,才能成为国学比较大的大家。我同意刚才陈老师的这个意见,这个时代有如此丰厚优越的条件,的确可以使得大家产生。这个土壤是非常优厚的。

     回到训诂和训诂学,国学研究也好,国学普及也好,训诂学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天因故没有来参会的许嘉璐先生就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第二任会长。

     再说到客观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节奏非常非常快,日新月异,古代典籍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离我们越来越远。这里有一个原则性隔膜,少见多怪是不反常的,我们看这些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古代典籍会有少见多怪。

     另一方面,主观上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它缺乏精雕细琢,我们在大学也好,在体制内也好,在研究所也好,都面对一个公立的考评的体制,会催生我们多产。因此我很赞成陈尚君老师刚才提到的关键词:精品、精致。在考评体制下面催生多产的时候我们就顾不上精致了,这是一个逆向的催促的体制。

     在这样的催促下面,就往往会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有的时候来不及仔细打磨,所以往往会怎么样?就是可爱的方面注意了,可信的方面忽略了。

     回到下半场的主题上,在互联网时代的国学传播、国学普及当中我想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敬畏之心,这个敬畏之心非常重要。以我自己而言,我认为作为一个国学研究者,务必要怀着敬畏之心,要重视训诂,遵循语言规律,遵循训诂规律,注重融会贯通,坚持守正的原则。坚持质朴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遵守学术规范,反对刻意求新,避免穿着附会。这就是我要说的可信。

     国学普及当中还要强调什么?不要轻易说否定旧说成说,是要吸收相关研究成果,注重在可爱方面着手,注重要探究所以然。为什么会这样。训诂的最终表述方式就是“某某也“——这个词什么意思。但是这个不够。所以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要讲清楚所以然,领略其中的趣味和意义。陈尚君老师做学问,唐代的文献几乎从底翻了一遍。我看他的文件,一个文件套一个文件,几百个文件里面有几千个文件,我非常佩服。这是什么,彻底弄清楚,所以然都弄清楚。我们要引导,在广大的社会传播里面,传播国学里面要怎么样?要让他们领略其中的趣味。

     陈尚君先生在完成我所说的如此大的一个工作量以后,他乐此不疲,他觉得很有味道,他得到了乐趣。我们不是说要让大家做这么苦的工作,而是要引导大家体会到国学的所以然,国学的这个趣味,引导他们做鉴赏,培养他们的学习理解和欣赏能力。我想说,这,就是可爱的。

     还有时间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还有他《长干行》的“绕床弄青梅”的这个“床”,二十年来有六种解释,可以做一个现场测试。我把这六种解释读出来以后,你们同意哪一种。

     几案、榻、井栏(辘轳架)、胡床(马扎),绳床,最后一个是檐廊。你们觉得最同意或者倾向于哪一个?叫胡床马扎的同意吗?同意吗?同意,对。叫井栏辘轳架的同意吗?没有看到。叫几案和榻?同意。檐廊同意吗?好,你是最新成果的吸收者。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传统的床,同意吗?没有。我要说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去广泛地或者读稍微多一些唐代的诗文会注意到一些东西。文物学家杨泓就有一篇文章就是写床的变迁,他说了隋唐床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仅仅是现在这样的为睡眠或者卧床陈放卧室的这个卧具,朝会也用,弹琴,下棋,睡觉都能使用的坐卧具。

     如果知道这个以后你会想到,几案他只是不知道,榻也不了解,他把另外两种家具混同了。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胡床马扎、井栏辘轳架,是因为你看隋唐诗文里凡是讲到胡床、井栏的时候,它一定有限定,这首诗他写井,或者写胡床,否则就绝对不能解释为胡床或者是井栏。至于廊檐的,他求治过深,这里不展开了。回头我们私下聊。

     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隋唐家具的特点,多功能的家具,上面可以睡觉,可以办公,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你就知道拿这个解释,去解释唐代诗文里的床就没有什么不通畅了。回过头来讲提示我们在传播当中注意可信和可爱。注意这两个关键词,这是我个人一得之见的观点。谢谢各位。

     李亚:谢谢汪少华教授。在互联网世界里,我觉得“可信”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交网络的传播,越不可信的传播面越广,越是基于情感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它反而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不光在中国,在互联网的和社交媒体时代,全球都面临这样一个时代。社会对逐利的追求导致了规模化,而规模化往往使得很多有品质的东西在往下沉,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内容要如何可信而可爱?

     王杰教授也做了一个很火爆的微信号——领导干部学国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王杰“领导干部学国学活动的发展

     王杰:我今天坐在这里就是跟创立的这个公众帐号有关,我的本职工作是老师,之所以这两年参加这方面的活动多一点,和我目前正在推动的领导干部学国学活动有关系,这个活动有好几个板块组成,我简单介绍两个板块:1,“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公共微信号。党校面对这些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传播信息?互联网既是冲击,也是挑战和机遇。如果把机遇抓住了,对传播传统文化就会大有益处。

     于是我在领导干部学国学活动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搞了这个公共微信号,这个公共微信号的群体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我上课的对象,大学里一年有100-120次的课,学员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公众微信号,可能有100人添加,也可能有1000人添加,不仅仅听一堂课就完了,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现在来看他们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的口号是我受苦,你收益。在去年的评选中我这个“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帐号是以专家评审第一和网络公开投票票数第一的“双第一”优异成绩,名列“十大国学公号”榜首。也有媒体问一个教授创办了这样一个公众微信号为什么会这么火,其实并不火,我面对的是一个关键的少数群体,这个群体对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知之甚少,这和我们几十年的反传统,把传统当称四旧有关系。所以能随时随地在工作之余学一点传统的东西很受欢迎。现在这个公共微信号,刚才看了一下,有48702个粉丝,马上就有5万人了。

     另外一个是“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去年8月份启动仪式在中央党校启动了,包括在座的陈来先生在内的多位嘉宾都参加了这个活动。随后我们走进全国不同城市,现在走了第三站,上周我们走到了山东的济宁,第四站准备走进武汉,现在也有一些城市跟我们联系,我想到时候就策划一站到咱们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像国际儒学联合会,还有孔子基金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在座很多机构也是我们支持单位,作为学术机构的支持。另外一些媒体,除了我们中央党校的三个网站,中国干部学习网,中央党校网,中央党校理论网,还有凤凰网、人民网、中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等都是我们媒体支持单位,每一次活动都有大量报道。

     我和前面两位不一样,他们是官办,我是个体户,靠一己之力把这个事情推动起来,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也公布了领导干部学国学第一批第二批的专家名单,下一步就是讲题,把领导干部学国学的讲题向社会公布,把我们的学问,把我们的学识,通过自己的演讲传播给这些领导干部,让他们从中汲取修身做人、知人善任、治国安邦的一些人生哲理以及思想智慧。

     另外“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也推荐了自己的书目,陈来先生也是我们第一批推荐人的其中一位,第一批推荐的五本书目里当然也包括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第二批推荐的七本书也马上公布,我想以后在座的各位学者或许能把自己的一些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专著或者通俗读物通过这个平台推荐出去,让更多的领导干部从中收益。

     活动的任务目前有点艰巨,刚才还在跟王大千理事长谈准备成立一个专项基金,那么现在包括“领导干部学国学示范区”“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论坛”等在内的各个项目,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正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总之,希望能得到在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李亚:谢谢王杰教授。听说很多领导干部进监狱以后组织会安排心理辅导,并且学国学。所以说你这个微信公众号要是早开两年可能会挽救不少领导干部。非常遗憾,今天时间非常有限不能聆听到更多老师的这种智慧分享,我还想讲一点,杜维明先生今天在致辞中提到,孔子和他的学生身体力行建构了人类历史中第一次类似“公民社会”的群体,用希尔斯的话讲孔子是“公民社会”的始祖。

     互联网带来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它本身就是开放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一个推动力量。不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性的普世价值,那些非常美好的东西总是一致的。那么借这次的致敬国学活动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我们所有爱好国学的朋友们,能够一起从这样一种传播、学习和践行中获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 专题

    

    到此,第二站就在这里结束了

     还有收获吧,有意想不到吧

     敬请关注接下来几天的小编将继续这个话题

     第三站:采访近20位来自社会各界嘉宾,看看他们如何谈国学

     第一站:致敬国学,重建斯文——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幕

    

     凤凰副刊,读好文章

     潘金莲,她在金钱面前保持了自尊

     “除了朱熹就是我了” | 傅杰专栏

     一本“林昭”,多少往事|李辉专栏

     我见证了您一生的苍老——献给母亲的诗

     孤独的喧嚣——献你的2016春季好书单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再爱我…「有故事的人」

     鳳 凰 讀 書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主编:严彬(微信号:larfure)

     责编:糖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凤凰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