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困潦倒的父亲如何培养了一位大师? | 《奈保尔家书》
2016/5/23 凤凰读书

     一日一书

     读本好书

    

     奈保尔家书

     作者: 〔英〕V.S.奈保尔

     译者: 冯舒奕 、吴晟译

     出版社: 新经典文库/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6-3

     定价: 59.50

     这是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

     七个子女中,两个儿子获最高国家奖学金入读牛津,其中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个女儿,长女获奖学金留学印度,四女和幺女在英国获得学位,三女高中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五女放弃医学奖学金,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他是不得志的记者,从未正式出版过一本书的作家,七个孩子的爹,一辈子穷困潦倒。

     他对好不容易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儿子说:不要害怕成为一名艺术家。

     他的女儿们没有嫁妆,只有父亲借贷供她们拿到的学历和一份可以自立的职业。

     他爱养花,爱赏画。他总不忘嘱咐孩子们相互多写信。

     他对把回家的路费挥霍光的儿子说:“我真的很想你,但我理解你……”

     他就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的父亲,老奈保尔。

     除了穷,老奈保尔真是个完美而伟大的父亲!

     这本书,就是奈保尔父子的通信。

     西帕萨德· 奈保尔写给V. S. 奈保尔

     西帕萨德· 奈保尔写给V. S. 奈保尔

     亲爱的维多:

     家:50/9/22

     英国现在应该是晚上十一点左右了。你在大学的第一天想必早已结束。我既好奇又焦急地想知道牛津大学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或者说你觉得牛津大学怎么样。给我好好讲讲你的第一天……你九月二十九日的来信已收到;也收到了一封卡姆拉的。你们俩的信都是昨天到的。目前一切尚好……我想你大可不必担忧你的写作。我认为牛津大学繁重的学业会让你日不暇给的;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你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抽出时间写文章赚稿费。安德鲁·皮尔斯②是这么告诉我的。

     不要害怕成为一名艺术家。D.H.劳伦斯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总之,眼下你应该像劳伦斯那样想。谨记他常说的话:“为自己而艺术。我想写才写,不想写就不写。”……多年前,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跟你现在一样:渴望创作,但写出来的东西空洞乏味……完全是在努力编造,因为我写的或者说我尝试写的东西毫无血肉。我写的故事在生活中没有映照。我现在知道了,如果我写拉普奇,在写的那一刻我就是拉普奇。因此我必须对拉普奇了如指掌,把自己变成拉普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完全是我;但也完全是我笔下的人物。我以为这就是人格化,就像演员们所做的。我觉得这是触及事物核心的秘诀。你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才能本身就说明你努力的方向没有错。好了,我可能讲太多大道理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明白我想要说的……你没有错。

     想得出才能写得好。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作者必须设身处地想角色所想。

     我也犯过你犯的错误,把一篇关于拉马丁的文章(最后一场对抗赛的同步记录)寄给了《新闻纪事报》,而非《周日纪事报》。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那是两份不同的报纸,属于不同报社。一位体育版编辑的回信给了我些许安慰,他说“稿子相当不错,但不适合发在版面紧张的日报上,就像鄙报”。这事有点儿不合常理,一般情况下,他们退稿的时候只会附上一封千篇一律的退稿信。我现在重读那篇文章,也觉得“相当不错”。

     很遗憾,罗丹没有帮上什么忙。我会给他写封信的。我真应该为你写封介绍信的。依我看,事情本该这么来。他应该是个重量级人物。为《快报》这样的畅销报纸写特稿的作家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有时也可能是运气问题,因为我都有信心可以写出一两篇够格在《周日快报》上发表的稿子……没必要太焦虑。你的成功就在前方。但请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在抵达之前会有无数闭门羹。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热身……你见过卡皮迪欧R夫人了吗?

     自你离家之后,我在《星期日卫报》上发表了几篇一流的稿子。那篇关于“农民如何看待竞选”的稿子尤为突出。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人都跟我说这篇文章不错,希望多多见到此等好文。另一篇写的是我在伍德布洛克亲眼见证的信念治疗服务。我那篇水稻栽培的稿件反响也不错。今天我拿到了二十元稿费。我自己为文章配了照片,共四张。我觉得稿酬偏低。光稿子本身就值十五元;照片最起码三元一幅。我打算跟史密斯提一下……但是现在,《周刊》还有好几篇稿子要写,我快绝望了。真来不及了。《卫报》的工作占去了我所有时间。

     请务必给我寄一本纳拉扬的《萨姆帕斯先生》。《年度文学作品:1949》(英国文化委员会年刊)对该书评价很高,盛赞纳拉扬是“最具魅力的用英语创作的印度小说家……在某种意义上,当今英语文坛无人能与之匹敌”。该书由艾尔-斯波蒂斯伍德出版公司出版(伦敦市格雷特纽大街6号,邮编:E.C.4)。定价未知。购书款稍后给你。再买一本《作者手册》(博德利黑德出版)。关于印相纸:给我寄一两包“自动着色日光印相纸”,鲜艳、柔和、普通三种都来点。花不了多少钱。我真希望航空信笺再长一点。是时候写些我早就想写的东西了……是时候做我自己了。

     我什么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呢?我不知道。刚刚下班,快累死了。《卫报》快把我掏空了,尽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咸鱼之类的东西什么价。其实,那正是我明天要报道的事情呢!真不痛快……好了,不要气馁,更要紧的是:表现好一点。

     来自妈妈和所有人的爱,爸爸

    

     V.S.奈保尔写给家里

     大学学院

     牛津

     1950/10/12

     亲爱的家人:

     收到爸爸的信是多么令人欣喜啊。我若是不认识他,一定会说:有这样的父亲多棒啊。他真会写信。

     现在是中午十二点。我刚上完辅导课回来,导师每周辅导一个小时。他评价我那篇关于《李尔王》的评论写得很好,论证犀利。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期待收到家书。今天上午,我还收到了中国男生陈永(英文名约翰尼)的来信,我在特安贵立提的时候教过他。他给我寄了十英镑。我很好奇我怎么会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初次见面,我的确经常会让人印象深刻,但很快就会恢复爱插科打诨的常态,让他们失去尊敬之心。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个性。就这样吧。我记不清是对卡姆拉还是对你们描述过我在牛津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已经给你们写信讲过了。

     这儿的人接纳了我。我认识了好多人,也会去结识新朋友,还加入了六七个社团。我对绘画比较感兴趣,因为我迫切想释放一下体内涌动的绘画作诗的冲动。离家之后,我已经写了好些诗了,我感觉文思泉涌。写诗真的只需要思想和深情,当然还要对遣词造句有感觉。我到伦敦之后,一位去年发表过小说的作家读了我的一首诗。他很喜欢,尤其钟爱以下几行:

     在泛黄的树叶

     和泛黄的世人的

     泛黄的世界里。

     在这样宜人的气候里,优美的辞藻自个儿就往外涌。再听听这个。大声读出来。我试图捕捉火车奔跑的声音:

     ……聒噪的火车

     咔嗒咔嗒节奏分明地驶向虚无。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这句绝对棒。还有,描绘牛津大学的:这座象冢,各种破碎腐朽的哲学在死亡中碎裂混合。很妙,你们觉得呢?你们可以看得出来,我的诗突飞猛进。我对词语更有感觉了,现在我能真正领会穆尔克·拉杰·阿南德的《骗子》的第一句的妙处了:拉布胡,我们村的老猎人,天生是个骗子。鲜有人对词语有如此感受。但这就足够了。

     我见过露丝了。我怀疑在我有限的人生中是否遇到过比她更愚蠢傲慢、暴躁自怜的女人。我们见面不过三个小时。那简直是地狱。我无法想象跟她一起生活还能乐在其中。她似乎对宗族恨之入骨。若说卡珀R暴躁无礼同她全无干系,我会感到吃惊。

     你们应该已经知道,牛津大学是由二十多个学院组成的。因此几乎不可能认识所有你想认识的人。一九四八年入学的学生自成一圈,以此类推。在学院里,如果想结识圈子外面的人,就得参加很多活动。而如果参加了很多活动,那晚上就甭想得闲了。院长在周四晚上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明白了:书中无万物,但若以为书中无物,那就太蠢了。度得靠自己来把握。同时也请牢记,这些不务正业之举正是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你不会因此获得奖学金。你也别想处处独占鳌头。但如果你的确用功了,就不用担心会挂科。

     最棘手的难题要数盎格鲁-撒克逊语。这完全是门全新的语言,比拉丁语更复杂难懂。萨蒂可以告诉你们其难度。

     对你那篇关于拉马丁的文章而言,现在还为时未晚。换作是我,我会给《新闻纪事报》发点儿有意思的新闻。可能行得通。报纸求新闻都是望眼欲穿。写短小精悍点。诸如牙买加板球假日、市民接待会这样的新闻准上头版。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把你的拉马丁寄给随便哪一家周日报纸。还不算迟。拉马丁在英国尽人皆知,但是知道其背景的可不多。

     这所大学的氛围就像个俱乐部。这儿有间新生公共休息室,学生们在那儿碰头、喝酒、抽烟、谈天,就像在任何一间俱乐部一样。我得学跳舞。甚至连卡珀R都建议我学。上的课很无趣,学不到什么。我主要是去社交的。看到这么一大群学生跑来读英语文学,你们一定会吓一跳。大部分人都想成为作家。上课和写作业都不是强制性的。要是你乐意,你完全不写作业都行。但是我要读的东西太多了。

     写完信我就出去买爸爸要的书。陈永也有几本想要我买的。我也会给他寄去。天气逐渐转凉,很快就得穿大衣了。到目前为止,我成天穿单层橡胶雨衣。拜托别把雨衣叫作斗篷。英国教会了我说谢谢和拜托。

     你会逐渐爱上牛津的美。

     我想我已经把肚子里的话倒空了。信笔闲扯了这么久,我希望这封信更像我们在聊天。

     又及,我有件事求你们:能给我寄条香烟吗?这儿人人都抽烟,人人都给你递烟,我也学会抽烟了。但别恐慌。不过还是请给我寄些烟吧。

     这儿烟太贵了。

     爱你们的儿子(兄弟)

     维迪亚

     V.S.奈保尔(1932—))

     英国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近期【一日一书】

     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怎样被蒙古帝国连结成了世界史?

     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徐则臣短篇集《如果大雪封门》

     我们相信的是历史还是“历史”?|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人为什么走进电影院?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什么是垃圾,什么是艺术?| 敬文东《艺术与垃圾》

     你真的了解你的枕边人吗? | 《雪人》

     鳳 凰 讀 書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主编:严彬(微信号:niaasai)责编:Choq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凤凰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