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书,有书就不孤独|我们如何阅读杨绛?
2016/5/26 凤凰读书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105岁。
杨绛仙逝,无数读者哀思,并怀念他们曾读过的钱杨作品,怀念那些文字曾带给人的抚慰和振奋。我们摘选了《与杨绛有关的25问》(请读今日微信第二条),一同与读者回味杨绛笔下走过的年华。
斯人已逝。致哀过后,纪念杨绛的方式,也许就是仍然去读她的作品,并且顺着这种阅读的路标指引,找寻更高的精神家园。杨绛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而外界又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她的创作,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获得一些线索。 杨绛曾言她“什么家都不是”,那我们能以怎样的方式去读她的作品呢。
2002年7月18日,刚刚过完91岁生日的杨绛心情显然不错。一向谨言慎行的她不仅对一个越洋电话有问必答,也似乎并不以如下的敏感提问为忤:
刘(梅竹):您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
杨(绛):不孤独,因为我有很多书,有书就不孤独。当然,我现在是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会感到孤独,越热闹越孤独,因为我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可是我并不感到孤独,我的亲戚朋友对我都很好,我和阿姨相处得也很好。而且我看很多书,就像到处旅行一样。
作为一位一辈子手不释卷、以书为伴的遐龄作家,杨绛容或已不再以写作为重心,但起码仍然终日以读书、写字以及整理她自己尤其是钱锺书的文字来醒脑、白娱,“……作其鲲鹏式的逍遥游,自感乐趣无穷”,本质上白是不会感到孤独。特别是,曾发出过“获得人间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质疑的她把读很多书当成“像到处旅行一样”,让人由不得想起同样不以实地旅游出行为乐、为必要的台湾学人李敖——后者曾将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1555-1636)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戏改为“读两万卷书,行零里路”。当然,对于这位自感已“走到人生边上”的文学老人来说,不管孤独与否,无法适应“热闹的场合”“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终究会是一个问题,会是一种困扰。
无论如何,杨绛毕生散淡、一辈子在野一一按剧作家夏衍( 1900-1995)生前对她的善意调侃,是所谓“无官无位,活得自在”,却能时刻不忘以笔把脉人情世态、倾注人文关怀,可谓难能可贵。或者说,杨绛一向处身边缘、以业余为立场,却能始终恪守专业精神,殊为不易。
虽然杨绛对写作特别是小说的写作一往情深、始终不渝,虽然她其实早在1953年,即已加入官方的中国作家协会,但她却仍是一以贯之、斩钉截铁地屡屡宣称,自己绝不是什么作家:
刘(梅竹):您和当代作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杨(绛):他们是作家,我不是。
尽管杨绛称得上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学多面手——不惟在散文、戏剧和小说诸方面都能有所成就,连文学翻译也能做到独树一帜、蔚成一家,尽管她的创作成果虽并不如何丰硕却早已为世人所瞩目,尽管连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主席铁凝也以将她引为忘年交为荣,但她却还是依然故我地一直认定,自己只不过是在从事毫无功利性的业余写作而已,最多只是一名普通的业余作者,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家:
刘(梅竹):您是什么?学者,作家?
杨(绛):什么家都不是,一个无名小卒!我也不求名不求利,所以不求加入他们的行列。
杨绛的出发点却是以我笔写我心一一也即是为作家余华所敬佩的“永远用心写作”,是对文学本身的极端在乎乃至敬畏:“写文章,对我来说,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这些都是副产品。我写是因为我有心上的话要说,写到纸上,印出来就可以传下去。以后有可能找到知音。”
对杨绛的这样一种为文态度,有的论者也曾有过比较翔实、到位的归纳与总结: “……她坚持写作是心灵的自由表达,既不诉诸个人功利,也没有文学启蒙的救世主情结,而是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与文学的时代潮流始终保持距离。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他们往往鄙视功利创作行为,写作只为吐一己之快,以灵魂独立和心灵高洁为创作根本,有一种以文白娱或以文养身的贵族气。这类知识分子往往容易为主流话语所遮蔽。”
在《将饮茶·隐身衣(废话,代后记)》一文里,杨绛这样写道: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
作者: 于慈江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年: 2014-10-1
对杨绛小说经验的细读、感悟与阐释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杨绛是一位独特的作家。
她写剧本,写小说,写散文,也做翻译。她是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撰写研究论文又是她的“专职”。她是小说家?散文家?还是学者?翻译家?她自己否认是学者,又说写小说还停留在“试笔学写阶段”。如果你要确定她的身份,还真有点拿不准主意。杨绛另一个独特的地方是,从事写作已经几十年,作品数量却不多。就拿她最看重的小说创作来说,加在一起也不过八种:七个短篇和一个不长的长篇。论文、译作和散文集数目也有限。然而,这并不妨碍许多读者对她的喜爱和敬重。据我了解,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无论是翻译,还是小说、散文创作,杨绛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和贡献。比起有的多产作家来,可以说是以少许胜多多了。
不过,杨绛的魅力不是色调斑斓,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20世纪80年代,我在课堂上讲她的小说、散文,曾为学生读过《干校六记》写“学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下放”五七干校出发情景的一个段落。当读到“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的时候,学生都笑了。但似乎有某种苦涩袭来,大家顷刻又寂静下来。情绪的这一转换,应该是学生体味到了杨绛接着写的感触:眼见俞平伯先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看着心中不忍”。这样节制、朴素平实、略带揶揄的文字究竟“有什么好”?这是当时留给学生,也留给我的问题。
因此便想到,要讨论杨绛这样的作家,最好是寻找到和她的风格相适应的方法。读了《杨绛,走在小说边上》这本书,猜测作者也可能有这样的考虑。于慈江对杨绛的文论和创作风格有这样的判断:虽不乏“十足的实验性”,但基本上是沿着“经典的清晰脚踪规行矩步”,有着某种“保守”的、非时兴的性质。相应地,他的《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一书也在努力拉开与时兴的、八股式论说的距离。虽然开头部分仍留有当前学位论文的套子的嫌疑,但这本书既然本来就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知道,面对时下如此强势的学术体制,有时你要不“就范”也不大可能。
于慈江这本书的展开方式,也许可以称为就事论事的方式。“就事论事”在这里没有贬抑的意思,指的是不预设理论框架,不生硬挂钩时髦话题,也没有频繁地对时尚理论引经据典。它以对象的性质为依据,平实地选择合适的论说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方法,一是表现了足够的耐心来倾听、理解对象的言说,而后决定是否接受、呼应或质疑、辩驳;二是在相应的知识、理论准备之外,也开放心情、境遇、悟性等感性经验的加入。还有一点是因为杨绛的写作涉及多个领域,故而将文论、翻译、小说创作等各个方面加以勾连、比照,让它们互证互释,也是这部书论述方法的一个基点。这样做,有助于杨绛艺术创造奥秘的深入揭示,也补足以往研究大多侧重她的小说、散文创作,对小说翻译和小说理论关注不够的缺憾。
这种耐心的细读和感悟为我们显现了杨绛理论、创作中值得珍视的点滴。比如,小说既可娱目快心更堪阅世启智的主张,艺术虚构的重要性的强调,“艺术是克服困难”命题的提出……说杨绛的翻译是采取选字、造句、成章的“工序”,她的译文“将书卷气的文雅、精致和口语化的随和、自然这两个貌似对立的因素相当理想地交融于一体”;说杨绛笔下的知识分子“不乏良知却又终是肉眼凡胎”,“每思振作却又免不了和常人一样食五谷杂粮、得过且过”,“一旦有临危受命、挺身而出的机会,往往会畏葸不前、妥协退缩”;说她的小说描摹和透析人性与世态,但结尾仓促并不见佳,值得称道的似乎不在念兹在兹的人物塑造(“虽然尚称丰满,但前承后继个性雷同明显有类型化痕迹”),而是场面的安排和烘托……凡此种种,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杨绛,走在小说边上》这部书中,比较突出而又论述充分的当是讨论小说翻译的部分。在这里,作者打开他的细读和感悟,将杨绛的小说翻译放置在近现代翻译理念争执的背景上,并在与其他翻译家、与其他版本的比照中,有说服力地彰显杨绛的翻译理念和译作的优长--也不为贤者讳地指出存在的缺失。这样深入的讨论,全书中还有许多。比如,在论及杨绛的菲尔丁研究(1957)和《事实-故事-真实--读小说漫论之一》(1980)这篇论文时,该书就用不少的篇幅,重点讨论了“虚构”的问题。于慈江注意到,杨绛有关“虚构”的强调,既是立足于小说的艺术方法、规律,也可能是在表明与人的存在相关的叙事伦理。因此,才会引入批评家克默德、诗人斯蒂文斯关于虚构的论述:“终极信仰一定是在一种虚构之中”;“如果没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虚构,或者如果连它的存在的可能性也都没有的话,那么命运就会变得非常残酷”。
当然,这个问题(包括杨绛有关典型、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的讨论)也还可以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来观察。在20世纪50-70年代,对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的那场争论,文论家--也包括这个时期大学文学系出身的人--大都耳熟能详。我们明白,马、恩针对拉萨尔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批评涉及的是作品中人物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对济金根这一16世纪初农民战争中的“叛乱骑士”的政治评价。但是,如佛克马所说,“从文学观点看”,当拉萨尔“声称他的济金根不能用历史学家的标准来评价,只能作为诗歌创作来衡量时”,他“提出了文学修辞的问题”,“强调文学的虚构性”的合法地位(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陈圣生等译,三联书店1988)。在一个径直将艺术等同于现实,将画像等同于画中人物,将“生活难道是这样的吗”作为艺术评判最高标准的年代,“虚构”、独立解释世界是写作者需要争取的,但也难以获取的“权利”。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这种“难以获取”得到了证明--在理据、逻辑上,这一批判也就是马、恩与拉萨尔冲突的当代中国版本。
谈到杨绛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触及“隐身衣”、边缘人的话题;《杨绛,走在小说边上》的作者于慈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这本小册子里,也把杨绛和巴金放在一起,讨论当代作家的生活位置,他们在处理社会、历史问题以及艺术方法上的不同选择。我也讲到杨绛为“我不是堂·吉诃德”,甘愿“身处卑微”,“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的生活态度辩护的情况。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辩护,这个辩护之所以得到普遍关注,是由于社会情势和思想传统,近现代中国存在着文人、作家必须介入政治,承担预言和拯救的社会责任的强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境下,才产生了杨绛式的对潮流边上、之外的生活方式合法性,以及他们精神上也可能高贵的申述或辩白。《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一书在最后一章里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做了拓展和转移。它借助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将杨绛式“适情任性”生活态度的个体选择,替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含义的“业余性”,而后以“业余立场与专业精神”的描述,将它看作在专业化潮流中“抵抗知识分子的堕落”的、可供借鉴的生活与精神取向。在对杨绛经验的阐释中,这一替换、转移确实进一步发掘、提升了她理论和实践中最具价值的那些部分。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涉及个体的人生选择,在重视如上所述的这一经验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它的同质化--作为一种精神态度,它不应成为个体多样选择的阻碍。其实,所谓“英雄”和“普通人”、“边缘”和“中心”、“业余”和“专业”,之间的边界并不一定那么分明和稳固。时势的变更,被重视之物不可避免的“本质化”进程,都可能让位置互换的事情发生。这正如诗人柏桦所言:“而冬天也可能正是春天/而鲁迅也可能正是林语堂。”(《现实》)
▼
我们之前发布过,关于杨绛的文章
钱锺书与杨绛:清华园里月老系下的红线
杨绛中秋忆钟书: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
杨绛:我和钱钟书一起“归来” 的日子
杨绛:天安门上的一次观礼
女孩儿,你为什么要读杨绛?
凤凰副刊,读好文章
孤独是一门精致的手艺 | 七人诗选
弑父|雷平阳专栏“烟云”
黄永玉:人真不是个东西
潘金莲,她在金钱面前保持了自尊
孤独的喧嚣——献你的2016春季好书单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再爱我…「有故事的人」
鳳 凰 讀 書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主编:严彬(微信号:larfure)责编:Choq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凤凰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