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抄袭了一篇文章,深表歉意
2015/6/9 管理晨读
前天在公众号不方圆(not_fy9414)看到一篇文章:《三年高考,十年解毒》
这篇文章逻辑很清楚,文字很犀利,又跟时下的热点高考相关,是很难得的精品,于是我昨天转载到了管理晨读。
由于时间匆忙,虽然注明了作者和来源公众号,但未主动与作者取得联系获得许可,对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此,小编向公众号不方圆(not_fy9414)作者及广大读者正式并真诚地道歉,今后一定注意版权问题,一定及时与作者沟通获得授权之后才转载。
不方圆(not_fy9414)是一个非常有内容的账号,作者竟然是一名大四的新闻系学生,小小年纪看问题的透彻程度真心令人佩服。
喜欢深度阅读的朋友强烈推荐您关注不方圆(not_fy9414)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以下是不方圆的介绍:
我叫方圆,一个新闻学学生。
如果说互联网是弱水三千,那我取的一瓢就是这个公号。世界这么大,当然容得下我的小水花,但你居然在这么大大的世界里发现了我,这是你我的缘分。
我本来想把它当作个闲来耕种的自留地,但有了你们,我就有了责任。我会尽量一周一更,我会很仔细地看后台留言,我会多看书多学习以保持文章水准稳定,我会努力学习心怀天下针砭时弊。虽然再怎么学,也很难逃脱一个二十多岁小女孩儿的自恋幼稚,但我还是很想听听你的批评。
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多久,所以我非常期待你的帮助。如果你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可以分享的故事,请一定告诉我。
联系我可以发邮件到ziweifangyuan@163.com
别忘备注你是谁。
附:《三年高考,十年解毒》
来源公众号:不方圆
微信号:not_fy9414
今天高考,朋友圈上早就都是各种“然而高考并没有什么卵用”的造句。其实客观讲,高考还是很有用的,它除了是一条相对公平的上流社会晋升通道外,还能带来四年低成本、多资源的生活。
只是,想要获得高考的利,先得喝下高考的毒。相对公平的路总有太多的人挤,挤的人多,空间又小,空气也污染混浊。为了高考,不知不觉间我们都中毒太深。
驯服
有时跟大学同学聊起各自的高中经历,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过得和我一样苦行僧。有些人高中参加文学社、组乐队、玩cosplay,甚至办杂志、拉赞助、搞活动,风生水起。
很多人说:“我高中没太念书,所以没考好,到这儿了。”我苦笑,不敢说自己是费了多大的劲儿才考上的大学。
如果假定我的资质并没有太差于同学的话,我不知道为何同样的结果,我却花了比别人多倍的精力。
另外我还记得,当年高考前拿着薄薄几张A3纸的考试大纲,我很惊讶考点居然如此之少,不明白就那么几个考点我却学了整整三年,为何还学不会,还那么累?
这些事情让我很怀疑,高中三年的知识是否真的需要三年才能学会?或许知识本身的学习并不需要我花那么多时间,我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循环重复上,花在对无谓细节的锱铢必较上,花在不断摧毁学习的热情信心又不断灾后重建上,这种过程既痛苦又效率极低。
这么痛苦的学习,其目的本就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将人驯化得符合教育体制。它对人的驯化方式是这样的:不停的考试,不停的重复练习。
老师总是拿着优等生的成绩单与低分进行详细对比,自惭形秽的学生不敢质疑,只能把学习的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努力,而不是学校安排的应试节奏不合时宜。
偶尔考到高分以及榜样典型的鼓励,让我们深信这种单调重复充满意义。正是这种与知识本身无关的重复和比较,让我们对分数有比对知识更高的热情,对知识可以一知半解,对分数却锱铢必较。
我们被驯服为体制下单纯勤奋的高中生,我们学会的只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不加批判一条道走到黑,而不是真正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
所谓知识,只不过扮演着驯服我们的工具。
高考一方面培养了人的勤勉和忍耐,但另一方面也将人驯化得头脑简单、个性顺从。
这种培养方式与知识塑造人的目的背道而驰。但谁又能保证顺从于体制就一定能获得体制青睐呢?就算考上好大学也不一定就是鲤鱼跳龙门,可驯服顺从却可能一辈子如影随形。
偏见
高考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梦想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高考驯服我们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使我们产生了唯分数至上的偏见。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老家遇到的高中同学,那个同学985名校毕业,回老家两个多月依旧未找到工作,却嘲笑另一个月收入过万的同班同学,只因人家“二本毕业,工资高但社会地位不会高”。
这种优越感和偏见其实我也有过,高中时我很容易分数一高就觉得前途似锦、高人一等,很容易瞧不起人,特别是一些“总喜欢唱歌、花时间打扮、经常谈恋爱”的同学,总觉得他们是不务正业,心思太乱,注定沦为loser。
我的这种偏见是被老师家长鼓励的,甚至是一种“政治正确”,作为“政治正确”的代言人,我也很享受被当作典型收获同学们的敬佩目光。
当然“政治正确”只局限于高中,一到大学,我的三观就碎了。走出高中,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人最最次要的标准,性格、兴趣、颜值、才华、金钱,任何一项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那些“不务正业”的同学往往比我更会与人交往,会唱歌会跳舞有一技之长的人会很快受人欢迎。而我呢,我连挂个蚊帐都不会,我只会念书。
当时一度认为,高考就像修炼《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我为了高考废弃了做人做事的其他武功,高考结束,除了无用的知识,我一无所有。
我成功把自己变成了乏味无趣的书呆子,我的“政治正确”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局限。到大学最要紧不再是读书,而是慢慢弥补缺失多年的生活经验。
啊,多么痛的领悟!
并不是说应该鼓励“不务正业”,而是唯分数至上的标准太过庸俗狭隘。高考不仅让人产生唯分数至上这一种偏见,在“功亏一篑,胜者为王”的单向思维里,傲慢和偏见成为很多人自然而然的价值观念。
经过高考的高压催化,知识的学习没有教会人宽容,应试反而让人变得狭隘。偏见的心态若在,世界就不会多元。
就算生活所迫,进入社会的学生不再迷信分数,“分数至上”也会演变成学历至上、官位之上、金钱至上,因为这些人已经习惯于崇拜单一标准下的绝对胜者,高考对人的驯化深刻而又长久。
懒惰
曾一直觉得,高考就算没有教会我别的,起码也教会了我勤奋。但现在我想说,高考的另一毒害就是使人“懒惰”。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篇文章,叫《花开不败》。写这篇文章的女生最后考上了复旦,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学子。
还记得当年我的高中班主任声情并茂地在讲台上为我们朗诵这篇文章,还给全班每人印发一份。我也确实受到激励,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向她学习,疯狂熬夜疯狂做题,然后最后,高考失利了。
后来我明白,《花开不败》只是一个“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标准励志样板,但样板不能指导生活的多种可能。
为了“万众一心,高考必胜”,高中三年我们只学会了这一种样板,只学会从老师那里被动接收信息、重复操作,只相信每多做一张卷子就能兑现同等数量的成功。
我要说的懒惰是指,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活,人们仅靠一种样本为生,懒于思考,懒于主动寻找其他可能,当标准样板行不通时,他们宁愿抱残守缺,懒于自主学习和探索。
就不举什么“北大学生沉迷游戏被勒令退学”的极端例子了,我身边就有不少有类似症状的朋友。
他们大学四年默默无闻,成绩一般,社会实践几乎为零,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漠。
偶尔聊天才知道,他们中不少在高中时是班上的第一第二,只是一到大学不知从何学起,索性放任自己。
同他们做小组作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他们很习惯以“不懂不会”为理由拒绝某些工作,即使大家都不会,都是边做边学。
我能看出他们自己也很痛苦,很自责,但痛苦自责只是增加心中的负能量,无法转换成自主的行动。事实上,他们需要有人不停催促鞭打,懒于自主生活。
记得高中时有老师告诉我们说:“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这可能是你们人生中最努力最充满希望的时候了。”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那个老师不是欺骗就是愚蠢,眼光和体制一样封闭。人
生那么长,需要努力的时候岂止是高中三年,充满希望的时刻又岂止是高考前?为了一劳永逸而努力,哪里是真正的努力,实质上是被努力掩饰的真正懒惰。
高考不易,解毒更难,下毒的责任不该归咎于某个老师某个校长,中毒的后果却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
惟愿考完狂欢之后的学子能够明白:解毒之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上按上图,识别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晨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