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不立
2016/4/27 管理晨读

    

     前几天和我的领导Effie从深圳回香港,她和我聊起此前参加了上海交大同学会的感触。

     我问她,同学会难道不一向都是伤害对方又伤害自己的场子?有的人在高调装逼,有的人在低调秀优越。

     她说,没有啊,这一次感觉大家都挺高兴的。像我们这年纪,能不能混得出来,心里都有个数了。能混出来的基本就在稳定的快车道了;没混出来的,也差不多认命了,有老婆小孩的,也没啥太大的斗志,也能好好过生活。

     “不像上一次的同学会,当年大家都差不多三十岁出头的年纪,那时候,感觉大家都很焦虑,活得很紧。”

     她叹了口气--三十岁左右,真是一生中最焦虑的年纪。

     我觉得身边的空气变得凝重,车子变得沉重--说的不就是我么,艾玛,确实好焦虑。

     本文作者Spenser,个人微信公众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ID:spenserandhk)

    

     1毕业5年决定未来走向还没完成逆袭赛道却已收紧

     有篇文章,说毕业五年决定你的一生。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毕业五年决定不了一生,却基本上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逆袭的空间开始收窄;弯道超车的赛道开始闭合。其它赛道开始模糊和消失,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那条。

     这时候你会惊恐地发现,这条赛道看上去并不美好,路上坑坑洼洼,一路艰辛;也许赛道并不开阔,自己无法施展身手;也许赛道未来轨迹并不大幅上扬,很快就要走到尽头,碰到天花板。

     当老师抱着困惑: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这份阳光下最美好的事业是否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光荣伟大正确,到底是在“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做医生的在反思:为什么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的却是卖白菜的钱,在国外医生不都是高收入人群么,新闻开始呼吁保护和尊重医生了,医生怎么还成了弱势群体了。

     搞金融的开始怀疑:自己当年觉着高大上的职业本质上是人民币的搬运工外加拉皮条和吹牛逼,装逼的山头一山还比一山高。这两年经济下行,眼见每天早上卖煎饼的大妈赚的都比自己多了。

     三十岁出头,我们有吐不完的槽,装不完的逼,但装完逼,我们还要还房贷。

     而更多人是三十岁还买不了房,连装逼的资格都没有。

     我的天,活在青春尾巴的我们,看着自己开始发福的身体--还能换赛道么?能不焦虑么。

    

     于是只能用诗人歌手李健的话安慰自己--嗯嗯,我觉得男人三十而立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现在社会,男人四十能立就不错了,嗯,是这样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们都在忙些啥?怎么还没有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呢?

     终于意识到,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2年轻充满陷阱可能性虽多却容易被挥霍

     有句话我很赞同,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有足够多的可能性;第二是没有自知之明。

     早些年我们可爱的文化商人余秋雨老师就说过,青年不值得歌颂,而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青年时代拥有最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人身上,却是窄路一条。我们的青春,只能挥霍在自己的这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未来下注,青春是唯一的筹码。

     但问题是,同样的年轻人,有些人觉得青春易逝,拼命学习成长,外练能力,内练气质,几年之后,时机成熟,完成逆袭;而大多数人,严重低估了自己这几年美好青春的宝贵价值,觉着腰缠大把时间,配上一副好身板,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好像也在做事,却不善于思考和布局,最后陷入忙碌却盲目的尴尬。

     真的,好些年轻人,看他现在的状态和姿态,一般能判断出未来三五年后的样子。

     所以,青春的筹码太贵,别下错注,因为多半翻不了局;别犯错,因为一般回不了头;别走弯路,因为很可能走不回来。

     3努力未必能逃出你的阶级不努力却绝对不能

     还记得BBC的那部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56UP),追踪采访英国十四位不同阶级的七岁小孩,到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

    

     多年过去了,得到的结论是,他们似乎都没有逃出自己的阶级,上层社会的还在上层,下层社会的还是下层,除了有个小孩出生贫苦,后来当了大学教授。

     阶级和圈层的流动也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包在那条曲线“穹顶”之下,只留少数成为命运手掌里的漏网之鱼。

    

     真的,我们努力都不定能逆袭,何况不努力呢。

     既然焦虑是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焦虑前行,如同医学上讲的带菌生活,一个道理。

     自己这几年的摸爬滚打,走的弯路,吃过的亏,在夕阳下回眸自己的过去。

     我真心觉得以下三点,希望当初自己能早点明白。

     1.比起薪水,所做的事情能否提高你的势能真的更重要

     任何工作其实都是在重复,区别在于重复的势能不同。

     一类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技术含量不高,比如一些体力活,或者专业要求不高的脑力活。这类工作去年、今年和明年所做的事情都一样,眼界,能力,素质并不增长,或增长太慢。

     而另一种重复含金量较高,每一次重复都在积累和获得行业经验。比如做咨询,投行。

     深度积累后的核心竞争力,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

     因为一直在蓄势,时间越长,势能越高,一旦开闸,一次的交易量是有可能超过人家一年的血汗所得。

     为此,我还专门画了一张图,更好阐明自身价值与时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自己还算年轻,并没有迫切的养家糊口的压力,那么在选择事业或者找工作的时候,最不应该看重的就是当下给你的薪水。

     不要把青春贱卖了,因为从时间的成本比起来,从未来往前看,现在给的薪水一定是廉价的。换我们现在青春的筹码,不是一月几千几万的薪水,而应该是平台,资源,人脉,能力增值等,这些无形的东西,才拥有时间复利和溢价空间。

     说白了,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说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市场觉得你值多少钱。

     2. 分享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你愿不愿意

     人性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骨子里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当被推到闪光灯前,大多数人是渴望表达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分享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

     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害怕社交能力不行而导致的负面评价。而未来是分享经济的时代,往往自带魅力人格属性的产品能卖得好,两位罗胖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分享能力就是打造魅力人格体最重要的一环。

    

     但分享能力并不抽象,相反,是很细节很具象的能力。因为我们展示给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分享。

     具体点说,你穿衣的搭配,谈吐的方式,表达的能力,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甚至你做的PPT的内容和排版,你在朋友圈晒的照片,无不在透露和出卖着你的思想,逻辑,美学,品味等等。

     所以提高你分享的能力,实际上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3.比起“全能”,锻炼核心能力才真的是你的王道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个理论,就是木桶理论已死,长板理论为王--优势才是王道。说白了就是得拥有一项技能是超越大众很多的。

     这个时代多需要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职场和商场,本质是资源互换。你的那条长板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用来撬动其它资源的筹码。而且这条长板越明显,就越会吸引其他的资源来找你对接和互换。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许岑老师因为PPT做的好,成为老罗身边不可或缺的人,而现在更是在淘宝卖教PPT的网络教程,开收费群等等,完成了巨大的商业变现(当然还有其他素质因素)。

    

    


     说白了,互联网时代吧,都是讲究资源整合,没有一项核心能力,对不起,真心只能被边缘化。

     这几年摸爬滚打的职场人,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我们选对了接下来的赛道了么,我们训练好自己的长板了么。

     还好,社会现在对年龄更宽容了,我们还可以不要脸的说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仰起头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依然热泪盈眶。

     无需量力,只管前行;不怕路长,只怕心老;还没有成功,就还没有失败。

     共勉。

    

     漫画新栏目《职场你萌说》,每天用赤兔萌萌的身体替你们鸣出一件职场上的不平事!嗷~~

     第十五集:真正能使一个人去工作的不是梦想,而是存款!

    

    


     LinkedIn中国招新一代小编啦~~~

     直接进入本公众号回复【领英招聘】查看详细的岗位要求吧,货真价实的没有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的限制。都什么时代了,我们需要的只是你的才华,对吧?!

     本文由LinkedIn领英原创,作者Spenser。微信搜索公众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ID:spenserandhk)。

    

    


     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在公众号回复“赤兔”)。如有问题请联系领英客服电话:4000106277。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晨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