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 饮料里的甜味素会致癌吗?
2015/1/7 丁香医生

     「黑夜其实从来就不是黑的,黑夜里,合欢花还是红的,毛绒绒的紫藤花还是紫白色的,和黑夜还是白天没有关系。」——《冯唐 ? 不二》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谣言披上「科学」的外衣,仍旧是谣言。可总有一些健康谣言,借莫须有的「医生」和「专家」之口说出,粉饰上一些专业名词,便幽魂般地在网络空间四处游荡,一如前一段时间盛传的「甜味素导致白血病」。

     该文称:小孩容易得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饮料,其中含大量甜味素,进入人体后无法降解,就会通过肾脏进入骨髓。当骨髓中的甜味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成为堵塞骨髓的「网」,致使骨髓造血的功能受到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白血病。

    

     天哪,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喝饮料了呢?

     文中提到的「甜味素」便是人工合成的赋予食品甜味的添加剂,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糖精和阿斯巴甜。

     化学家的意外发现

     话说,这两者的发现都充满了喜感:

     1878 年,俄国人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在实验室折腾完瓶瓶罐罐,回到家手都没洗就抓饭吃,结果吃什么都超甜,然后,他竟然不可思议地回到实验室把瓶瓶罐罐舔了一遍,于是便发现了「糖精」;

     1965 年,化学家施莱特在 G.D.Searle 公司合成抗溃疡药时不小心舔了一下手指,结果,溃疡药没制成,却无心插柳地发现了「阿斯巴甜」。

     甜食是快乐的源泉,它们能刺激大脑释放令人愉快的化学物质——血清素。与情绪、性功能、睡眠、记忆、学习和胃口相关的许多脑细胞都受到血清素的影响。

     甜味素的诞生同样给食品工业注了一剂兴奋剂,由于它们的甜度数百倍于蔗糖,并且有些种类的热量可低至忽略不计,因此它们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甜食的渴望,又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标榜「零热卡、更健康」,对日益增多的糖尿病患者而言也是福音和救星。

     然而,和部分神经大条到什么都敢舔的化学家相比,普通大众会更胆小惜命。中国人讲求自然的馈赠,西方人感怀造物主的恩赐,而对化学合成的物质常常充满了质疑和抵触。以糖精和阿斯巴甜为代表的甜味素命运多桀,诞生之后,便多次在社会舆论的浪尖上翻滚着。

     命运多桀的甜味素

     民众对甜味素的质疑最初源于 70 年代的一份研究报道:当老鼠喂食大剂量的糖精 (多至几百罐可乐的糖精量),患膀胱癌的机率明显上升。同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宣布禁止使用糖精,但鉴于糖精是当时市面上唯一的代糖品,该禁令遭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强烈反对,FDA 迫于压力撤销禁令,但在含有糖精的食品上贴上警示标签:「糖精可能是致癌物质」。

     然而,后续的许多研究并没有发现甜味素和泌尿系统肿瘤的相关性,其中不乏发表在重量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和《柳叶刀》上的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

     所有研究都指出一个明确的事实:尽管糖精在不同种族的人体代谢中存在差别,但正常剂量的糖精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不足道。

     “对糖精的安全性的质疑,来自一个有缺陷的研究,在老鼠上的致癌原理并不适用于人类。”

     2000 年,美国废除相关法规,糖精食品不必进行健康警示标签。现今,我国同样允许糖精作为甜味素使用,其每日摄取安全容许量为每公斤体重 2.5 毫克。

     相比于糖精,阿斯巴甜的争议过程显得更加沸沸扬扬。从 80 年代起,就陆续有研究警示:阿斯巴甜可能导致癫痫和头痛。但这点小打小闹阻挡不了人们对甜食的追求,含阿斯巴甜的软饮料满满占据着超市货架。

     然而,在随后的 90 年代,美国的一份研究提出阿斯巴甜和脑部肿瘤可能存在相关性。2005 年,一位多年研究阿斯巴甜的意大利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阿斯巴甜可导致老鼠致癌。一时间,阿斯巴甜成了众矢之的,英国的一位议员甚至呼吁所有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都应该下架,因为「它甚至比苏丹红更危险」。

     软饮料致癌也不是空穴来风

     同样的,和糖精一样,在老鼠身上的致癌性可能并不适用于人类。那么,阿斯巴甜在人群中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软饮料致白血病是否只是空穴来风呢?

     在此介绍两个著名的流行病学研究:

     其一是迄今为止有关饮食和健康的最大规模研究。该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1995 年至 1996 年,NIH 面向 50-71 岁的人群发出 350 万份问卷,其内容涵盖饮食结构、生活和行为习惯,回收的问卷多达 50 余万份,NIH 对这 50 余万人进行长达 10 年的随访,并未发现阿斯巴甜或其他甜味素和脑部肿瘤的相关性。

     另一项著名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该研究自 1976 年起随访观察了 12 万余名护士,1989 年后又再次随访观察了近 12 万名护士,在此后长达 22 年的时间里,新发现 1888 名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其中 339 名白血病),研究者对比每日摄入阿斯巴甜超过 600 mg 和不摄入阿斯巴甜的人群,并未发现阿斯巴甜和血液系统肿瘤的相关性。

     “ 美国FDA把阿斯巴甜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或许有阴谋论者会质疑:美国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国和推动者,他们进行的研究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商业秘密」?无独有偶,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先后多次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做出评估,考虑到阿斯巴甜在动物实验时每千克体重 4000 毫克也未出现不良反应,设定 100 倍安全系数后,最后确定人体的安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 40 毫克,这意味着:

     “ 60公斤体重的人每日吃 2.4 克,相当于十余罐可乐里的含量,吃一辈子也相安无事。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我知道还会有人杞人忧天:同样是科学研究,有动物实验揭示了甜味素的致癌性,你怎么就视而不见?我的想法是:相对于个别结论「惊人」的研究,我更相信严格设计和筛选的科学证据链。

     当然,我并不是说阿斯巴甜这类甜味素没有任何缺点,它当然有,比如:它并不适合苯丙酮尿症的人群使用。但是,在糖精和阿斯巴甜的致癌性上,我的结论是:偶然事件不是科学,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它们和癌症的相关性。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org

     饮料中的甜味素致癌,这样的误解无独有偶。味精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听过「加热的味精有毒」吗?立即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真相 · 加热的味精有毒吗?》。

     丁香

     医生

     「糖精不是妖精,别怕」

     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 doctor@dxy.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