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会失效吗?手术中忽然醒来怎么办?
2015/3/17 丁香医生
电影《夺命手术》中,主角克莱顿尽管被麻醉了,却在手术过程中恢复了知觉。他能感受到钻心刻骨的疼痛,能听到医生护士的对话。要命的是,他的身体动弹不了,也无法发出任何呼救声音......
病人突然醒了
电影里的克莱顿,所经历的并不是梦,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全身麻醉并发症——术中知晓。确切地说,它是指全身麻醉状态下病人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
在手术后,病人还能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术中知晓的后果可轻可重,重者可引起严重的情感与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幻听、焦虑、窒息甚至濒死的记忆等。
一般人看完这电影,肯定觉得麻醉的风险性又加重一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夺命手术》过分夸大了术中知晓的惊悚性。实际上,在现实的手术室里,接受全身麻醉时发生术中知晓的比例非常低。
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的岳云教授,就这个话题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选取 25 家医院共计 11,101 例进行全身麻醉的病人。
在手术后第一天和第四天询问他们,进入麻醉前你记得最后一件事是什么?麻醉苏醒后,你记得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是否记得这两件事情中间是否发生了事情?在手术中你做梦了吗?在手术中,你记得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46 例病人确实出现了术中知晓,255 例病人手术中做梦了(但并不一定是术中知晓)。
不少网友曾信誓旦旦,亲身经历过术中知晓,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他们大多接受局部麻醉,比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例如,剖宫产手术、阑尾手术及下肢手术),只不过因为麻醉医生给了一些镇静药物,便进入朦胧或昏睡的状态,伴随产生了一些梦境或回忆罢了。
那么,哪些人容易发生术中知晓呢?答案是既往接受过麻醉的人、全部使用静脉麻醉药物的患者。
被主动唤醒的人
你知道吗?在一些手术中,医生会主动唤醒麻醉状态的病人。跟他们说说话,病人动动手,动动脚就可以了。
为什么医生需要病人清醒过来?
它通常被用于颅脑、脊柱手术中。这些部位可是人体的「司令部」,脑控制着全身并发出指令,脊柱里的脊髓则具有上传下达的重要功能。
手术既要切除病灶,又要确保原本正常的部分不受损害,术中唤醒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它可以检查并确保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确保对这些「禁区」的损伤降到最低。
听上去虽好,对麻醉医生的要求却很高。打个简单的比方吧,术中唤醒的难度相当于让一个醉汉立马清醒过来,还能与你对答如流,十分配合。
这不仅需要复杂精确的麻醉管理,也考验整个手术团队的配合。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确保手术的效果。
我该担心吗?
乍看之下,术中知晓与术中唤醒是在手术过程中,病人都「醒」了。可实际上,二者天壤之别。
唤醒是医生主动让处于麻醉状态的人苏醒过来,有意为之。麻醉医生通过精确调控麻醉药物,既确保病人在被唤醒时疼痛程度最低,又能安静配合医生的指令动作。
术中知晓则是本应处于麻醉状态的病人,却发现自己还能听到医生的交谈,感受到疼痛的刺激,自己却无法动弹身体以提醒医生自己正处于这种状态。
术中知晓是一种麻醉并发症,其对病人造成的影响因人而异。
并非所有的术中知晓都产生恶性后果。比如说,当一名病人在手术后很平静的和医生说:我在手术中听到你们说话了,还听到手术器械叮叮当当的声音。可当你问他,你还有什么更坏的感受时,他给你的回答如果是没有,则说明这可能是潜在术中知晓且未出现不良后果。
也不用过分担心它,这是一种很大程度上可被预防的并发症,这主要依靠完善的术前判断与加强术中管理来实现,比如减少设备失误,预防性的术前使用镇静药物,精确判断麻醉深度,减少术中对患者不必要的刺激等。
对一般人而言,如果你有可能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不妨在手术前向麻醉医生提到「术中知晓」这个名词。这既表达了你对此的关切,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提醒。
责任编辑:小西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医生
「长知识!」
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 doctor@dxy.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