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处理看似简单,一不小心会出大麻烦
2015/5/5 丁香医生

    

     在医院里头接触病人多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是真遇到不少。

     比如,我在医院伤口中心(专门帮人换药的地方)实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偏远山区来的老太太,她一进诊室,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回头一看,干枯的左下肢长了老大一坨「菜花」——已经溃烂的恶性肿瘤。

     进一步询问病史,原来老太太两年前不小心烫伤了左小腿,但一直没当回事,间断用民间药方给自己外敷。两年多来,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反复化脓发炎,进而癌变。最后,终于连床都下不了,这才被家里人抬来医院。

     在帮老太太清洗的过程中,光是清除伤口周围各种颜色的不明药粉和药渣,都着实费了我们一番功夫。

     如果说老太太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延误了病情还能理解,那另外一个白领姑娘的例子就真是「作」了。

     姑娘貌美如花,一双胸器更是傲人,可惜乳腺发炎化脓带来难言之隐。姑娘爱美,不愿意听医生建议进行手术,跑去一个私人诊所选择接受所谓的「保守治疗」。诊所用一种性质不明红色药粉对外敷伤口、并配以艾灸,硬生生把姑娘的双峰变成了「火山口」。

     原本一个小口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要挨好几刀,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

    

     许多病患都觉得,因为一些小伤口专门跑医院是小题大做;即使去医院,也无非是消个毒换块纱布而已,药店或者某宝上买了材料,在家都可以自己搞定,何必要去医院这么麻烦。

     确实,对于健康的正常人,身体的瘀伤破口就算不特殊处理,大多也在几个星期之内自行愈合。但至于什么样的伤口要处理,要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却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如若自作聪明延误病情,给病家带去的痛苦很可能难以挽回,上面两个例子就是最好明证。

     想自己「换药」?风险太大了

     给伤口换药的目的就是促进伤口愈合,但是,这要求既不能有问题不处理从而延误病情,也不能想当然地乱处理,以致画蛇添足。

     和文章开头举的两个例子一样,许多患者或是嫌麻烦,或是嫌伤口愈合慢怕留疤,听信偏方秘方,自行采购不明成分的中草药剂或药粉对伤口进行外敷处理,却往往弄巧成拙。

     这些非正规途径购买的药物往往灭菌不充分,敷在伤口极易导致感染。

     伤干比湿好?这是错误观念

     许多民间疗法仍然保留「伤口干比湿好」的错误观念,选用药物多具有烧灼腐蚀性,加以艾灸、炙烤等治疗措施,不仅会伤及真皮、血管等深层组织,还封闭伤口使得创面得不到充分的氧供,内在脓液、渗出液也无法顺利排除,反复刺激伤口导致迁延不愈。

    

     涂药水有必要吗?酒精?红、紫药水?不!

     很多家庭都会自备药箱,其中红药水、紫药水、碘酒、酒精等消毒剂是必备。

     不过,一种消毒剂不适合所有日常伤口消毒使用。比如碘酒、酒精,虽然消毒效果好,但刺激性大,大面积或深度创伤不宜使用,口腔等粘膜组织也不要直接涂擦。

     红药水消毒作用弱,而且含汞,大面积使用可造成汞中毒。紫药水虽然刺激性小,消毒作用较好,但使用后容易在伤口表面形成痂膜,坏死组织的脓液、渗出液引流不畅,易向深部扩散可加重感染,而且还可能在皮肤表面留下紫色痕迹,影响美观。

     药抗生素要用吗?视情况用对剂型

     虽然伤口感染是个麻烦事,但常规使用抗生素对预防伤口感染没有明显效果,也无证据表明抗生素治疗能够加速伤口愈合。抗生素对伤口还有刺激性,可能进一步延缓伤口愈合。

     当然,如果伤口已经出现化脓、蜂窝组织炎、恶臭等局部感染表现,或是发热、寒颤等全身感染表现,就有必要及时在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了。

     如果确实需要在伤口上用抗生素,那就必须选择药膏之类的「外用剂型」。

     如果将针剂或粉剂局部外用,或是把吃的药片磨成粉涂在伤口上,药物会被伤口渗出液稀释或迅速吸收,不能在局部形成长期有效的抗菌浓度,不仅对预防感染无益,还可能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疗费用。

     医小伤口看医生?对这些人,真有必要

     随着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口的增多,受到慢性伤口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常见的情况有:

     下肢静脉曲张引起溃疡

     糖尿病人足部溃疡

     癌症病患

     瘫痪病人长期卧床引起压疮、褥疮

     其它导致伤口迁延不愈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外周动脉病变、高龄、长期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感染 HIV、吸烟等。

    

     糖糖尿病人的伤?强烈建议就医处理

     糖尿病病人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造成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患者不能及时感知并去除致伤因素,外伤时组织损害往往更加严重。

     再者,糖尿病引起血管炎症导致血管阻塞,伤口组织血供不畅,愈合进程受阻。

     另外,糖尿病患全身免疫机能下降,伤口迁延不愈还易并发感染。

     因此,即使只是穿鞋摩擦起水泡,糖尿病患都可能继发足部溃疡,不及时干预会恶化导致伤口发炎坏疽,甚至需要截肢,单纯换药不控制血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换要不要换「药」?选择很多,你得听医生的

     许多患者常常抱怨:「每次换药就是洗伤口和换敷料,连『药』的影子都没见到就把我打发了!」

     这事实上是对医务人员的误解。

     伤口愈合有自己的规律,是否使用药物、怎么使用,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药作为伤口护理的一项措施,其目的也是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伤口生长环境,盲目用药非但不能加速愈合,还可能延缓这一过程。

     对部分慢性伤口,比如发生于下肢的慢性溃疡,医护人员会建议外用人类生长因子制剂来帮助伤口生长。另外,能够杀伤细菌的银离子敷料,促进角化细胞迁移的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对伤口愈合也有一定帮助。

     一些新型人工敷料,可以避免换药对伤口的二次损伤。添加海藻胶、银离子、胶原蛋白等特殊材质的敷料,不仅可以吸收渗液、透气保湿,还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对抗沾粘、促进愈合。

     不过,没有一种敷料适用于所有病患,选择适于病患病情的敷料毫无疑问是件技术活。而且选择敷料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修复进程的推进,伤口特点不断变化,对敷料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新型敷料虽然对慢性伤口愈合有益,其高昂的价格对需要长期使用的病患也是不小负担。这些问题都需要患者和伤口护理专家一同考量。

     责任编辑:丁若水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考虑到微信篇幅限制,文章经过删减、编辑。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该文章的完整版,及有关的更多内容。

     丁香

     医生

     「纱布也是『药』!」

     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 doctor@dxy.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