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火疖子」为什么老不好?是不是又手欠了?
2016/4/7 丁香医生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 · 格林曾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他对写作的狂热:

     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

     然而在医生听来,这句话简直难以忍受,因为疖是万万不能挤的。

     「疖」是种皮肤感染

     疖俗称「火疖子」,喜欢长在人的脸上(面部)、脖子上(颈部)和屁股上(臀部)。它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小硬结,摸起来还有点疼,如果不及时处理,两三天后就会化脓,而且越来越疼,随后能看到硬结中心形成脓栓,有时可有脓液流出,有时脓液淤积在皮下则摸起来还有种波动感。

     能排脓的话,好得快,不能排脓的话,就要去请医生想办法把脓液引出来,但不能自己挤、抠。

     为什么「疖」不能挤?

     疖的本质是单个毛囊或毛囊周围的化脓性感染,「挤」这个动作能导致感染向下或向周围扩散,一旦影响了多个毛囊,则会形成「痈」——光从字形上看,你便能想到,「痈」字就像是多个「疖」字融合在一起——而痈也是多个疖融合到了一起,痈的病灶更大,处理起来更费事。

    

     痈的横截面,黑色代表脓液

     图片来源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 版《外科学》

     此外,由于面部淋巴和血管丰富,又与颅内血管相通,如果挤压了面部(尤其是鼻孔及上唇周围)的疖,使感染的区域扩散,可能导致颅内感染,非常危险。

     这种情况虽不是挤了就一定会发生,不过一旦发生后果就很严重,因此万不可以身试险。

     「疖」是上火吗?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或者别人长了一个疖,边上立刻会有热心人说:

     这是上火导致的啊!你要去火啊!

     我便秘,你说我上火,我喉咙痛,你说我上火,我长一疖子,你还说我上火,这个「火」到底有多万能?

     实际上,疖是细菌造成的化脓性炎症,罪魁祸首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一些细菌。

     一定要跟火扯上关系的话,只能说,疖与其他浅部组织化脓一样,也有「红肿热痛」的特点,尤其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这一点,让人感觉像火烧一样,然而这种发热疼痛的感觉,是疾病带来的结果,并非引起疾病的原因。

     疖的病因,不是什么玄妙而不可捉摸的火,就是实实在在的细菌感染。肉眼可见脓栓、脓液,组织切片放显微镜下看可见白细胞群起反抗,包围病灶,如果你还不信,取脓液培养,可以在培养皿中养出一坨坨致病细菌来,这就叫铁证如山。

    

     长了疖子怎么治?

     疖是细菌感染,当然要抗感染治疗。大家可以常备一支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发现小红丘疹,或者有个疖子但没化脓,早涂早好。除了孕妇、哺乳期女性和 2 岁以下儿童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外,普通人群都可以放心使用。

     如果发现疖时,它已不是小小的红疙瘩,而是化脓了,甚至摸起来像里面有液体似的波动感,那底下十有八九还有一包脓液,则需要就近到社区医院去治疗,必要时可能要切开排脓。如果疖子化脓了同时还有发烧、头痛等全身症状,则表示炎症已经扩散,更需及时就诊,可能需要全身用药。

     为什么有的人反复长「疖」?

     对于反复发生、此起彼伏的疖子,临床上称之为「疖病」。这多数是因为「自家接种」,通俗地讲,就是手(zuo)欠(si)!

     长了一个疖子,忍不住要摸,摸完后手上沾染了细菌,又去摸其他部位,导致播散。要想终结这个没完没了的噩梦,不需要神丹妙药,需要的是管住手、勤洗手。

     如果已经十分注意清洁卫生,依然反复发作,或总也不好,可能就需要到医院检查这些:

     血清锌值

     部分疖病患者存在缺锌的情况,如在医院抽血化验确定血清锌值偏低,医师可能会给开硫酸锌口服,当血清锌值恢复正常后,疖病便不易再发。

     血糖

     细菌爱糖,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疖这样的浅表感染,不容易愈合,此时必须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配合抗菌治疗,才能痊愈。

     责任编辑:BruceLi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