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性格需要「改好」?容易受伤的「玻璃心」就应该取笑?
2016/4/26 丁香医生

自从 1980 年「社交恐惧症」这个病名出现在当时权威的 DSM-III 诊断手册上,关于「性格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这是「社交恐惧症」的大名)关系的争论就没停过。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一直在变化,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
最近一次变化发生在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DSM-5 中。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定义是:「持续的害怕、焦虑或回避,长达至少 6 个月」。
有人认为,精神科医生真是丧心病狂,非要把天生的性格特点描述成一种精神障碍,给它贴上负面标签;还有一些人猜测,「性格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可能是一回事,只是程度的问题。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目前的精神心理学界的研究结果看,总地来说,有这么几点:
性格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是两回事;
性格内向的确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特点,它不是病,也不见得是坏事;
很多人真的这么认为,虽然天生内向,但是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们并不觉得「害羞」有什么不好,也不像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那样,感到难过、对自己评价不好;
虽然的确有些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天生内向、害羞,但是,这并不代表天生内向的人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就是「过于内向」吗?
并不是所有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天生内向。
患者们只是被自己对社交的恐惧限制住了,在病情控制前,没办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当他们渡过难关,又能重新回到众人瞩目的舞台中心、开心地参加各种聚会。
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是有区别的:
内向:在公开场合或者与人交流时,感到担心、抗拒、说不出话,或者这几种感觉的混合,并且对别人的评价感到担心。
这些表现只是性格特点的呈现,会让人有社交焦虑的感觉,可能会说不出话、说话结巴、不知道说什么好。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性格特点还有个名字:稳定型气质。
社交焦虑障碍:需要进行公开演讲或人际交流时,感到强烈地紧张、害怕、尴尬、羞愤,程度强烈到让人完全回避那样的场合,或者即使身处那样的场合,他们感到的压力也像能置他们于死地。
过度的紧张和害怕让人产生行为上的回避,即使从前乐意参与的事情,现在也不得不避开。
社交焦虑障碍并不是「正常」的人格特质,它是焦虑障碍的一种,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事实上,内向者不见得会觉得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好」,但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并不会正面评价自己的特点。
从「社交焦虑」到「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体会过,但一过性的表现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被诊断为「有病」。
想想看,假如每个天生内向的人都有必要「治疗一番」,那将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况且,也从来没有人或者机构有权利规定,到底哪种性格才是「正常」的。
但是,反复出现社交焦虑症状的人,的确很痛苦,假如我们把诊断标准定得太高,可能会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社交焦虑带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触发的害怕、担心、压抑、尴尬、受到羞辱的感觉。焦虑不安的感觉给经历者带来巨大的心理上的痛苦,为了避免那种强烈的害怕和不安,他们会回避之前让他们有过此类体验的情境。
当一个人的社交焦虑严重到某个程度,就会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这个「严重程度」的规定自然而然会影响到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率。根据不同版本的「严重程度」的定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群发病率的变化范围可以从低于 2% 到高达 20% 以上。
内向和社交焦虑是两回事
那么,轻微的社交焦虑和内向性格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从目前研究结果看,不管从程度上,还是本质上,这两者都不是一回事。
一方面,假如「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那么所有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应该首先性格内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性格内向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大约仅仅占总患者数的一半。
那么性格内向的人就会体会到社交焦虑吗?也不是,七成的内向者并不觉得社交是件令人害怕、不安或者有压力的事,他们只是不那么愿意多跟人接触。
另一方面,从本质看,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要点中包含一些内向性格不普遍具有的特质:
社交焦虑障碍通常和焦虑症、抑郁症、恶劣心境等精神障碍同时发生,这三种障碍都有必要进行正规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让患者承受着强烈的回避行为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单纯性格内向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的特质让他们痛苦;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到病情的影响,这不是一种性格特质会发生的影响。
总结
「内向」和「社交焦虑障碍」一度被混为一谈,但是现在已经确定了,它们没有直接联系。
内向和社交焦虑都分程度轻重,但是它们各自再轻再重,都在本质上是两回事。
假如觉得跟人交流让自己压力很大,生活、工作、学习多方面因此受到影响,那么这更像是「病态」的社交焦虑障碍,而非「正常」的性格内向。
社交焦虑的严重程度达到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患者,比常人(包括内向的人)更容易在人际交流、学业及事业等方面表现不良,而且更容易担心、不安、紧张。
认知行为疗法(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作为推荐的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轻度和重度的广泛性焦虑患者。症状严重的话,医生可能会在心理治疗的同时辅以一些药物。并不会吃一辈子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调整和治疗师、医生的专业帮助,最终是有望停药的。
内向这种特点,一点错儿都没有!
内向的性格有自己的优势,它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和干预的,是程度严重到影响生活的社交焦虑。
责任编辑:丁若水
图片来源:Pixabay.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