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
2016/5/26 丁香医生
糖尿病医生

丁香医生常常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才 30 出头,去年查出来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啊。
其实,年轻的时候得了糖尿病,并不代表就「人生无望」了。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能够好好配合治疗,完全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处」。
今天,丁香医生就帮助年轻的糖友,将生活中的疑虑一一击破。
并发症之忧
并发症的真正元凶是难以控制的血糖,故而糖友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我们需要三板斧:管住嘴、迈开腿、用好药。
管住嘴:血糖和食物是孪生兄弟,吃得越多,流淌在你血液里的血糖越高,满足了口福,血管里就有了甜蜜的负担。
所以,糖友要注意食物的选择,而且不要过量。
迈开腿:血糖和运动是欢喜冤家,欢喜冤家相生相克,你弱我强,我强则你弱,所以,糖友需要迈开腿,多多运动。
不同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且运动时间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而言,糖友可以选择轻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等。每周保证 5~7 次、每次 30 分钟的运动时间。
用好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否需要用药、用药的剂量都需要医生的评估。糖友们应该做的是,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者停药。
那么,对于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仅仅控制血糖就可以了吗?
这还不够,糖友们还需要健康体检。
体检的项目包括:
血糖:每天自我监测,并每 3~4 个月去医院检查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每年 2~4 次;
眼科检查:每 1~2 年 1 次;
足部检查:每天自我检查,每年到医院检查 1~2 次;
糖尿病肾病初筛(尿微量白蛋白):每年检查 1 次;
血压:每 3~6 个月;
血脂:每年至少 1 次;
牙科检查:每 6 个月;
关注糖尿病医生(微信公众号:tangniaobingys),在家就可以用手机获得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体重之忧
年轻糖尿病患者多为 1 型糖尿病,且常常消瘦;而有些年轻患者为 2 型糖尿病,或在服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情况下,体重会增加,这不但影响健康,还影响颜值,这也成为年轻糖友的担忧。
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有些口服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体重。如果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还可以经过医生的评估后,选择手术治疗。
事业和学业之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在年轻的时候得了糖尿病,事业和学业常常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而糖友们在事业和学业上遇到的各种情况,也有可能造成血糖的波动。
那么,怎样减少糖尿病和事业、学业间的矛盾呢?
还是那句话,控制血糖。控制血糖,上面提到的健康体检不能少。
另外,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熬夜,不加班,不劳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适当地放松神经,培养自己的兴趣,陶冶情操,这些都有助于控制血糖。
生育之忧
曾有糖友咨询:
我得了糖尿病,能不能生孩子?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糖友而言,是可以生育的。
但是,糖友在做怀孕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女性需要改口服药为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对人体生殖细胞是否存在影响和损害,尚无定论。
但是,安全起见,建议在「造人」前,在医生的指导下,最好提前半年停掉口服药,改用胰岛素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第二,夫妻双方都要做好筛查。
女方:建议到妇科检查一下排卵是否正常。酮体、尿蛋白、肾功能和眼底检查也需要评估,如果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宜备孕,需要立即入院治疗;如果有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眼底大量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持续恶化,不应立即怀孕,而先须治疗疾病。
男方:建议去医院接受精液的常规检查,看看精子数量和质量如何,了解自己的生育能力。
而虽然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糖爸、糖妈的孩子再得糖尿病的风险比一般的孩子更大,但并不是说孩子就一定会得糖尿病了。
我们不能把罪过都归咎于遗传基因,有时候环境的影响比遗传更大。
对于糖爸、糖妈而言,要从小培养宝宝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膳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都有助于帮助宝宝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羽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