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杀人真的可以免罪嘛?
2016/6/13 丁香医生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就等于免罪金牌,即使犯下再严重的罪行,也能免罪。
其实不然,有些精神疾病患者作案后,照样要判刑;能免罪的,可能也免不了民事赔偿。
实际上,真有「精神病证」,也顶多能用来免费乘车、搭地铁。
想免罪?那不一定。
买个精神病证来免罪?
精神病证,官方名称叫「残疾人证」。该证件不仅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有,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者也有,差别只在于,它们的残疾类别代码不同。
买卖精神病证,是违法行为;更何况,花几十万买个精神病证,并不划算——因为,有没有精神病证,跟能不能免罪,没有直接关系。
即使有精神病证,病人犯罪后,也还是得重新进行精神司法鉴定,最终法官判刑的依据,是司法鉴定结果。
患有精神病不等于免罪金牌
不过,持有精神病证,可能有一个好处:提高启动精神司法鉴定的机会。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其家人、律师,可以提出精神司法鉴定的申请。此时如果能出示精神病证,或许可让办案单位重新评估鉴定的必要性。
有人一定想问了:精神病证已经能够证明病情,还要做司法鉴定,不是多此一举吗?
非也,有精神疾病的,未必都无罪。
记者采访了任教于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的张爱艳教授,她著有《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一书。
她介绍道:
目前我国刑法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采取「三分法」——即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通俗理解,分别就是:
因病免罪;
因病从轻或减轻处罚;
照常判刑。
精神病患的刑事责任能力有区别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哪种刑事责任能力呢?
并非只看他患哪种精神疾病,也并非只看病情严重程度。
张爱艳解释:
判断犯罪嫌疑人患有哪种精神疾病后,在证实患病的基础上,如果发现病人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能力完全缺失,即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反,辨认或控制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则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这里面牵扯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概念一:何谓辨认能力?
即辨认自己行为性质、后果或违法性的能力。
有些精神疾病患者砍杀多人,却以为自己砍的是妖魔鬼怪,或以为在助人上天堂,这就是丧失了辨认能力;有些病人在病情缓解期、精神正常,这时犯罪,自然得承担责任。
概念二:何谓控制能力?
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比如,有些患有偷窃癖的人,会难以自控地偷些不值钱的东西,明知道这样不对,却就是没办法忍住不偷,他们可以分辩说是受疾病影响,无法把控自己的欲望所致;但如果这个人酒驾致人死亡,病情显然不影响他开车,拿刑事责任肯定甩不掉。

之所以免罪,皆因如野兽伤人
有些精神疾病患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犯了罪,或没办法控制自己犯罪。再怎么狠狠处罚,他们也照样我行我素。
这就如同一只深山里的猛虎,跑到市区里咬死了人,难道要判它无期徒刑吗?
然而精神疾病患者犯罪,同样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不少人甚至觉得,免除刑罚,似乎太「便宜」了他们。
对此,张爱艳教授的解释是:
对无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惩罚,没有意义。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惩罚犯罪者的目的,主要是预防违法犯罪。
这包含两层含义:
预防该犯罪者再次实施犯罪;
在社会上起到教育、震慑作用,预防其他人效仿犯罪。
刑事责任可以免,民事责任不可逃
刑事责任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刑罚,民事责任实现的方式主要是赔偿。精神疾病患者不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不可推脱。比如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况:
精神疾病患者把其他人打伤了,要支付医药费;
损坏了他人物件的,要照价赔偿;
侵占了他人财物的,要原样返还。
如果精神疾病患者没有财产,或者财产不足以赔偿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赔偿全部或部分责任。
另外,有暴力行为,却又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犯罪者,虽然不用坐牢,但不等于逍遥法外。除了承担民事赔偿,部分精神病犯罪者,还会被关进医院接受强制治疗。
我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这类犯罪者,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果还有继续危害社会安全可能的,可予以强制医疗。
强制医疗,就是把上述精神病人强制送入特定处所如安康医院,以接受治疗和监管。入院后,医院会定期对他们进行诊断评估。只有那些不再具备人身危险性,并且经过人民法院批准解除强制医疗的病人,才可以出院。
我们怎么应对精神病患的袭击?
有的朋友担心,人家是精神病人,遭到袭击时,岂不是不能还击、挨了打也不能告人家了?
不是这样的。
1. 被精神病人追打,可防卫,可起诉
在大街上,遇到精神疾病患者伤人,人们具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如果明知对方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应尽可能采取躲避等方法,避免遭受侵害;若不知道对方是精神疾病患者,或不能用躲避等方法避免侵害,可以正当防卫。
2. 被精神病人伤害后,可照常提起诉讼
并不是说对方是精神病人就不能告,受到精神疾病患者的伤害后,可照常提起诉讼,毕竟,不是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此外,自己身体受伤或财物受到损坏的,也可以向精神疾病患者索赔。
责任编辑:丁若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