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4:30分,矗立在杭州近半个世纪的杭钢最老烟囱倒下了...再见,杭钢!
2016/6/15 19楼

2015年12月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州半山钢铁基地,钢花熄灭了,生产线上用完了最后一批坯料,流水线结束最后一道工序,机器设备也永久地停在了这一刻。

杭钢鸟瞰图
杭钢的结束,是一段历史结束了,对于杭州而言,它是半个世纪的骄傲。



“熄火”后的车间里,工人们开始拆除设备。

每件员工服都有自己的编号,如今这也成为美好的记忆。

办公室玻璃上写着大大的“关”字。
而今天下午,14点30分,工作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杭钢炼铁厂老一号高炉烟囱及值班室进行了爆破,矗立在杭州50多年的烟囱倒下了。

杭钢集团半山生产基地要实施爆破的是炼钢厂老一号高炉烟囱和值班室,高炉有50米左右,相当于十五六层建筑物那么高,高炉边上还有一幢四层楼高的值班室,也将同时被爆破。这也意味着建厂59年的钢铁基地老一号高炉烟囱即将成为历史。


记者来到杭钢门口,警戒线外张贴了爆破公告。

现场下起了雨,特勤人员正在维持秩序,以保证爆破顺利安全进行。

爆破的负责人申屠建新说,这次爆破作业拆除两个建筑,烟囱高60米,底部直径7米,值班室高20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采用定向爆破,就是要按照设定好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爆破。准备炸药共72公斤,雷管200个,导爆管4000米。

一些杭钢的老员工们也来到现场重温在这里工作的回忆,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吴老先生是杭钢老职工,退休已经8年了,今天特意带上相机来记录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下午1点半左右,就开始下起了雨,到2点15分已经很大了。

(摄影记者魏志阳 6月15日摄)
14:00,现场开始响警报了。
14:20,“11号正常”“12号已撤离”……现场工作人员在通过无线电报告各警戒点状况。

14:25,现场有人员未撤离,爆破稍微推迟。
14:30,爆破开始,现场传来两声巨响,烟囱向右缓缓倾斜,漫起一片白烟。

此图自N闹W(nownaonaonow)



烟囱缓缓倾斜,漫起一片白烟。

14:40,警报正式解除。走近可以看到烟囱底部,整个现场非常安静。



老员工陈阿姨特别从城西赶来,还有多年的老同事,她当年是做小圆钢的,今天特别来拍最后一张合影,她说,杭钢的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一起来的同事有六个。

记者偶遇了一个住在杭钢北苑的刘大伯,他在新闻上看到爆破消息,特别过来看的。他说自己虽然不是杭钢员工,但作为杭州人,对杭钢都很有感情。

“杭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对所有“杭钢”人来说,这是个难舍的结局
有着59年历史的杭钢,曾经风光无限,据了解,半山钢铁基地具备四百万吨优特钢的年生产能力,不锈钢、耐热钢、高铬铸铁和球墨铸铁等产品年生产能力约三千吨。
作为90年代初的铁老大,杭钢集团生产能力在业内也算得上优秀。当年作为一名杭钢人,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老职工何海春说:“杭钢那个时候特别俏,很难进去。公司每年都会去省内各地区招考,1991年我报名考试,常山县1300多人报名,最后只招了100个。可是如今的‘杭钢’已风光不再。”

这个画面已经成为历史。

越来越少的原材料,距离熄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1957年4月2日,浙江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浙江钢铁厂(杭钢的前身),正式破土动工,开挖京杭大运河连接工厂水运全长3150米、深3米的内河支流段(俗称杭钢河)。正是这一天,来自各地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们,人头簇拥,挥镐担土,掀开了建设杭钢的序幕。他们只用了24天时间,搬走了一座名叫胡南山的小山,40多万方土石,全部靠肩挑手抬运走。1958年2月26日7时7分,提前一个月建成的浙江钢铁厂82m3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工人们用这炉铁水浇铸了“第一高炉出铁纪念”铁块,背面有一句口号“十五年赶超英国”。两个月后,5月17日上午10时30分,浙钢一号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摘编自张雪根《杭钢往事》(2016年4月29日刊于《杭州日报》)
关于杭钢这里的故事
他是连轧车间的乙班值班长厉天龙,26年来,他从一名小小的职员到现在,从单身汉变为人父,他习惯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风景,习惯了炙热的工作环境,更习惯了同事之间无话不谈的情谊。
厉天龙带着我参观小连轧生产线车间,整条生产线分炉灶区、轧钢区、精整区三部分,这里需要每天二十四小时保持生产状态。看着正在运作的机器,他的眼眶有些湿润。厉天龙说,只有每天听到机器在动的声音,他才感到踏实。

在食堂吃中饭。

晚上11点了,骑着电瓶车回家。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中轧、薄板、转炉厂、电炉陆续停工。小轧厂内,厉天龙和他的组员们依旧专心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保证整条生产线正常工作。

会议室内的资料。
车间有甲、乙、丙、丁四个班,每个班有28名组员,四班三运转。平常在工作日里,班组员们都会提前到达工作岗位,值班长会在开工前给大家开15分钟的例会,一遍遍地强调,一定要保证生产线正常,确保产出的钢材安全质量达到标准。
一天天地工作,一年中最难熬的就是夏天了。“工作的地方温度最高达50多摄氏度,生产中的红钢有1000多摄氏度,夏天整个厂房内就是个大火炉。”有着33年工龄的孙月敏说,即使是这样,大家都还是准时到岗,守着自己负责的每一块区域,不过他们手边肯定会泡一大杯盐开水。

有着33年工龄的孙月敏,杭钢是他这辈子唯一工作过的地方。
除了令人难耐的高温环境,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需要面对危险。轧机组长胡美涛就因为一次机器故障,红钢直接从左脚中间横穿过去,疼得晕厥过去,休息了好久才回归岗位。他说,像烫伤、手指脚趾骨折这样的小工伤,组里的人大多都遇到过。

因为一次机器故障,红钢直接从胡美涛的左脚中间横穿过去,疤痕清晰可见。
可是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他们眼里,此刻也变成了珍贵回忆里的一部分。
昨天熄火停产后,再次来到车间。厉天龙的班并不在今天,他不再穿着沾满机油的衣服出现在我面前。厉天龙带我走过厂房内每个熟悉的角落,希望我能用相机记录下他曾经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还叫来自己组里的成员,让我给他们拍了张集体合照,并印出来发给每个人。

小轧股份有限公司连轧车间的乙班部分组员合照。
第一代一号高炉炉前工:第一炉铁水出来,激动啊
在杭钢南苑,很多人都认识林天真,大家叫他“铁人”。他是第一代老一号高炉的炉前工之一,在1978年被评为浙江省劳模,1979年被评为治金工业部劳模。

1957年,杭钢破土动工时,林天真从萧山老家来到杭钢,那一年,他23岁。
“第一炉铁水出来,我激动啊,钢铁从来没见到过!”那是1958年2月26日,在炼铁车间的一号高炉里,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炉前工是个力气活,铲矿石进炉、浇模,再把成型的铁块搬出去。工作时,要直面滚烫火热的铁水,“室内温度起码在50度以上吧,只有排风扇在吹,风也是热的”。
工作服是用白色的厚帆布制成的,还要穿上高筒的劳保皮鞋,但稍有不慎,飞溅的铁水会穿透所有“装备”侵蚀皮肤,林天真的双脚和小腿上,有十几个黑色的疤,这是那些年滚烫的铁水留下的。
炉前工的工作是三班倒,连续8个小时,早上7点半到下午3点半、下午三点半到晚上11点半、晚上11点半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刚开始我们没有休息日的,每个礼拜换一次班,后来有礼拜天休息一天。厂里就是我们的家。”八个小时下来,厚厚的帆布工作服一拧,汗就滴滴答答下来了。艰苦的炉前工工作,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工资了”,48块,45斤粮票,但重体力劳动的消耗,粮票也经常不够。
工作虽艰苦,但是自豪感是满满的。“大家就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从来不会怕苦怕累。”
“那时候的铁块是长条形的,有25公斤到30公斤重。”五十多年前的事情,林天真仍记忆犹新,一炉铁水一般要花上两个钟头左右,一个班,顺利的话可以出4炉铁。
“最早的时候,炉前工是十五六个人一个班,三班有快50个人,后来炉子大了,产量高了,一班人有40多个,再后来,机械化程度高了,又变成一班十来个人。”虽然已退休多年,林天真还会经去厂里看看,高炉设备变了,产量高了,控制室有了。他见证了一点一滴的变化,也见证了杭钢的繁荣与转型。
杭钢建设之初,员工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周绍莲也是其中之一。她是湖南人,1960年跟着转业后在制氧站工作的丈夫来到杭钢,这么多年,乡音依旧未改。
“我是机修工,修电动机的,电动机坏了,绕线了,我就去修。”周绍莲清楚地记得,来杭钢那年,她23岁。“那时候只有几个厂房。”周绍莲住的是农民的羊棚,中间高,两头低,最高也只有一人高,进出都要弯腰。“蛇啊,蚂蚁啊,都有。”要上班,孩子没有人带,就用夹子把蚊帐夹夹牢,把孩子放在里面。
“我上的是长白班,8点上班,中午休息半小时,下午4点半下班。”周绍莲说,机修工是钢铁厂的“二线”了,算是照顾女同志,但工作量仍然非常大。那时候,整个炼铁分厂只有六个机修工,而设备因为超负荷工作,经常坏。
“那时候修理,都是靠手工,人力的。”电动机坏了,要先拆下来,再搬到一米高的工作台上修,修好后再搬到原处。“最重的有三四百斤,一般的也有一百多斤,都是我们搬上去的。那时候年纪轻,很拼的,从来不叫累,生病了也忍着,三十年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就在这样艰苦的拼搏中,杭钢一天天壮大。
杭钢的很多职工,都是双职工,很多杭钢职工的子女,也成为了杭钢人。
在去年底,杭钢停炉熄火前,很多职工都依依不舍地和老厂区合影。陈师傅是杭钢的“二代”,当年,父母从首钢支援建设来到这里。“父母1957年过来,我1961年出生,1980年考进杭钢的。”
陈师傅做的,是物资计量工作。杭钢就像一个小型的城市,里面什么都有。小学、初中、高中,陈师傅都是在杭钢读的。在杭钢,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熟练工,娶妻生子,见证它最繁盛的时期,和现在的去产能转型升级。他说,自己从小在这里长大,周边的一堵墙、一棵树,都知道它们的故事。
“我们一家人都是杭钢的,爸妈、老婆、兄弟姐妹,很有感情的。邻居们都是以前的同事,就跟家里人一样亲。”半山路的南北两侧——杭钢南苑北苑,住的几乎都是杭钢人,后来,有人搬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老杭钢人,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早上起来去上塘河边走走,有空了去半山公园转转,最重要的,这里,和他们的杭钢最近。

告别“杭钢”,致敬“杭钢”。
祝愿这些“杭钢”人的新生活像绚烂的钢花一样有更加美丽的继续!
19楼网友热评@圆咪吖:充满了儿时回忆的地方,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从厂道穿梭而过了
@AloneLee1988:去过杭钢觉得里面很有味道
@MetRoYanxiang:带我们杭州进入了工业时代,现在也带走了一片回忆
@性感小肥腿:杭钢,一路走好
新闻来源:19楼综合整理自浙江24小时客户端、钱江晚报(qianjwanbgbao)、杭州日报、大视觉(xshijue)
记者:金丹丹/文 魏志阳、董旭明/摄
张之冰、慈宏、法鑫
19楼热门消息推荐
1.杭州9岁女孩多次阴道出血 竟是妈妈擦屁屁时…
2.他跳江救人反被讽:洗洗睡吧!朋友发这个他委屈哭了
回复【新闻】查看详情
↓↓↓猛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最新最热门消息!评论在右下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19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