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72年的等待,中法思念接力!83岁女儿终于盼到父亲信息,然而墓碑上的名字已另有其人…
2016/6/11 都市快报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中国女子俞惠芳,用了72年等待她留法未归的丈夫。带着无穷遗憾,2005年俞惠芳仙逝,享年97岁。

     俞惠芳的女儿继续了母亲的思念接力,寻父数十年未果。

    

     俞惠芳年轻时的照片

    

    


     父亲当年写的信

     端午节前夕,83岁的“女儿”给都市快报发来一封求助信:我于今也已耄耋高龄,垂垂老矣,犹似一盏油将耗尽的枯灯,且行将入木。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详见?《“我爱你,一等便是72年!”母亲含恨而终,83岁女儿如今想完成这场爱的思念接力……你能帮助她吗?》)

     这份绵长细腻的思念,经过都市快报和法国侨报共同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杭州和里昂,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很多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法国人自发参与了这场穿越中法时空的爱的思念接力。

     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说,“‘女儿’83岁了,大家都想着争分夺秒帮老人完成寻父之梦。还有就是,远离祖国,乡愁更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沉寂近一个世纪的音讯,终于呈现——父亲的档案在里昂市立图书馆找到了,学号361,王嘉騡(quán)。

     得知这个消息后,电话那头的“女儿”,这位83岁的老太太,哭得像一个孩子。

     中国时间6月10日13:56,钱海芬社长一行到达里昂,开始寻找墓地。(详见?《后续|父亲有消息了,母亲72年的思念终于有了归属!83岁女儿的心愿能实现吗?》)

     1935年12月31日王嘉騡葬于罗亚思公墓

     罗亚思公墓大门

     墓地的寻找一波三折。

     第一位工作人员按照提供的信息在电脑里查询,未果。

     大家不肯放弃,另一名工作人员被这份执着打动了。

     他说,很理解后代们的心情,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些劳工在法国去世后,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来寻找过。他再次细致查找,终于在一本厚厚的手写笔记本中,找到了王嘉騡的下葬记录。

    

     工作人员再次细致查找,终于在一本厚厚的手写笔记本中,找到了王嘉騡的下葬记录。

     一切都能核对得上,下葬时间是1935年12月31日,还寻到了当年精确的墓葬地点,工作人员激动地用绿色的水彩画标注了出来。

    

    

    

     记录显示王先生于1935年12月31日安葬。

    

     绿色的地方,是以前墓地。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牵挂,时空终于形成了一个焦点。钱社长一行拿着地图在墓地中寻找,终于找到了!

    

    

     相隔一个近世纪的牵挂,终于有了一个时空的焦点。钱社长一行拿着地图在墓地中寻找,终于找到了!

     然而,墓碑上镌刻的并不是王嘉騡的名字。

     工作人员解释,因为根据墓地管理办法,一般30年后没续费的墓地会被平齐,让出去,原墓碑已不知去向。

     现在有几种可能,当时法国没有火葬,王先生的棺木依然完好保存在新墓的底下;还可能棺木被移去其他的墓地,这一切还需要更深入的资料查找。

     许先生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女儿”,她请家人回了一条微信——

     闻此,本人可谓悲喜交集,五味杂陈。本人原打算找到先父坟墓后,即使典当变卖家产,也要亲赴法国,“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先父生虽生不能归故国,但也要将先父魂归故里,与慈母在故园合葬。”

     根据“女儿”的嘱托,钱社长一行站在故人原墓地之前凭吊,帮助一个耄耋老人一点点接近多年魂牵梦绕的夙愿。

     那一刻的感动,足以穿越时空。

     访里昂中法大学旧址跨越百年望见进步青年的求学身影

    

     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这就是父亲当年留学的地方。树木依然葱葱,只是故人不在。

     2014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自里昂的报道中记录——

     当天,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法国外长法比尤斯、里昂市长科隆陪同下,步入郁郁葱葱的校园,来到校舍主楼,共同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

     习近平不时驻足凝视默思。近100年前,一批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许多人选择到法国,他们中产生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科学家钱三强、严济慈,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文学家巴金、钱钟书等。作为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1921年7月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学培养了许多新中国建设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复校后,又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各类人才,续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钱社长说,很敬佩当年王嘉騡这批思想进步的青年远渡重洋来法学习,她又拍了一张校园里一个雕塑的照片给‘女儿’看,雕塑是当年就读里昂中法大学的名人群像。

    

     雕塑是当年就读里昂中法大学的名人群像。

     “我们沿着当年的小路重走了一遍,仿佛跨越百年岁月看到了王嘉騡、戴望舒走在校园中。故地思旧,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都让我们细细回味。”钱社长动情地说。

    

     钱社长说,“我们沿着当年的小路重走了一遍,仿佛跨越百年岁月看到了王嘉騡、戴望舒走在校园中。故地思旧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都让我们细细回味。”

     里昂中法大学也听说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也很愿意帮助,但校方说,现在王嘉騡的资料归里昂市立图书馆所有。

     钱社长向昂市立图书馆递交了查阅资料的申请。图书馆表示,由于涉及版权、所有权,希望所有资料能交给“女儿”本人,也盼望她可以亲自来法国看这些资料。

    

    


     钱社长向昂市立图书馆递交了查阅资料的申请。

     这39份王嘉騡的历史档案,除了入学、专业、成绩、就医病历、死亡证明等,还有很多书信等私人资料,记录了1934年初到1935年底去世前,王嘉騡在法一年多的学习生活。

     法国时间11日凌晨4:04,钱社长一行离开里昂。

     昨晚,我和“女儿”通了电话。

     她说:“浓浓同胞情,万里寻故人。能不能请法国侨胞再通过其他渠道,或与该墓地新墓主取得联系,当时移坟时,有否起得先父陪葬的相关物品及先父遗骸?本人那颗煎熬近一个世纪的心,不知能否抚平?”

     我将老人的想法转告给了钱社长等人,大家表示对这些愿望感同身受,仍将抱着希望,继续努力。

     这场跨国境跨世纪寻访,还在延续。

     都市快报记者 张姝 摄影 钱海芬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都市快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