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这块护理人才奇缺
2014/11/30 护士学习笔记

    

     护士笔记微信/网站:HuShiBiJi.CoM看看一些数据吧,或许以后就是天使们一展身手的时刻

    

     ——访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促使养老产业作为民生实事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面对人口老龄化基数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区域差异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逐步解决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您能谈一谈人口老龄化会对国内经济带来哪些冲击?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 李志宏

     李志宏:从经济层面来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经济问题,可以说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将带来冲击和影响,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0年以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呈现,但仍不明显;第二阶段是2020年至2030年,这期间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为2030年后,这个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长期深刻存在,影响程度取决于现实的政策选择,如果应对得当,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制度的完善,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有所缓解。

     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会带来三大变化,而这三大变化又会进一步引发三大风险。三大变化表现在:

     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格局的变化。目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劳动力本身老龄化也在加速。据预测,从2010年至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下降到25%左右,而在2030年之前,年青劳动力就已下降至25%,这样的结果将导致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逐步消解。

     二是,经济运行成本的变化。据目前业内学者测算,人口老龄化成本(包括涉及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保障支出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等方面的支出)占GDP比例的7%-8%。未来,随着老年人口持续的增长,到2050年将占国家GDP的26%-27%。这个数据接近届时欧盟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而我国的经济水平却与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水平相差较远。由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的提升,体现在微观层面,则是企业的社保、税收以及用工成本的提升。

     三是,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8%左右,未来将占到总人口的1/3,人口格局的变化导致消费者构成的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此消彼长,譬如老龄产业的兴起,而当前面向中青年消费群体的支柱产业将相对衰退。据预测,老年消费市场总量占GDP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约5.1%,攀升到2050年的约16.4%。

     而三大风险表现在:首先是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风险。决定经济增长潜力有两大因素,一是总供给;另一个是总需求。总供给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与技术投入三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降低。同时,老龄化也将导致宏观经济产出中消费比例的提升,用于储蓄的比例在减少,因此必然影响资本的积累。另外,技术进步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和使用新设备的能力有所下降。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劳动力、技术投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也即总供给能力的下降。

     在总需求方面,人口老龄化还会对投资、消费、出口造成影响。概而言之,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投资减少,消费减弱,出口下降。我国当前出口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人口老龄化将促使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产品的竞争力随之下降,必然影响出口竞争力。因此人口老龄化将给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风险。据预测,今后近40年,人口老龄化会使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左右,影响最大的时期将是2020年至2030年,这个阶段也是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会使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年均下降1.9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背离的风险。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实体经济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提高,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比例降低,实体经济的产出下降,而虚拟经济层面的养老性金融资产不断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增加。

     最后,是金融系统不稳定的风险。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商业养老保险给付将急剧增加,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另外,公共财政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也面临重大变化,需要同时防范财政赤字风险和债务危机。

     问: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关注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多的还要从精神层面给予关注。您觉得,在老年人精神建设方面国内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李志宏:所谓精神层面的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老年文化建设。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2012年,全国老龄办联合其他15家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年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做出了一系列改进举措。目前我国老年文化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产品不足,譬如,就现阶段而言,文化市场上有关老年人题材的影视作品就非常少;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不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供给不足。特别是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尤其缺乏;

     三是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队伍不足,广大老年人文体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四是退前教育缺乏,老年人退休后通常面临着老年期生活心理和思想准备的不足。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退前教育非常发达,而国内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

     在老年人退休前期为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培训、规划和指导,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老年人因退休事件的不适应而带来的身体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综合采取多方面的应对举措,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为老服务功能。适应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的客观要求,加强老年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以及现有公共文化场地、设施的适老性改造,加大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二是深入开展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特色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尤其是面向老年人的退前教育。四是推动老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特别是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五是加强老年文化团体和老年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年人文化活动的科学指导。

     问:“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由于房屋产权与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因素,阻力较大,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李志宏:“以房养老”提出的初衷是好的。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老年人的资产富裕,资金匮乏。在一线城市或大中型城市,一些老年人拥有数套房子,固定资产比较充足。如果能将现有资产变为现金流,则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现金收入,改善养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然而目前却面临着比较大的阻力,首先是中国养儿防老以及遗产继承的传统观念不利于“以房养老”的推广;其次,就目前而言,国内的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技术积累、管理能力和专业人员储备等还不充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其资产存量也很庞大,如果将它们全部转为现金流,对整个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大。保险公司和银行,包括相关的监管机构,需要对以房养老进行积极而又谨慎的运作,包括充分的试点、相关数据的积累、人员队伍的储备,以及精算技术的完善等;第三是产权的问题。土地使用权是70年,但房屋拥有权是永久的,可却总给人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感觉,这构成了保险公司和银行开展“以房养老”业务,不得不考虑的风险性因素;第四是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波动大,“以房养老”适合在房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推行,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的“以房养老”的瓶颈。

     面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引导老年人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面对4-2-1等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的现实,老年人要转变把遗产全部继承给子女、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要增强理财意识,盘活自己的存量资产;

     二是整个市场运营主体的能力以及监管主体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譬如,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都要加强人员、技术、数据、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和实务经验的积累;

     三是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稳定性,以保障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四是产权要明晰,《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从该条款的立法倾向来看,立法者还是在注意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利益。不过,对于满70年后,续期应该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物权法》对此应做出明确规定。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与记者进行现场交流

     问:许多企业退休人员对养老金“双轨制”颇有微词,有些企业退休人员甚至建议彻底取消养老金“双轨制”,针对这一问题,您怎么看待?

     李志宏:严格来讲,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成是“多轨制”,机关事业单位是一套制度,企业是一套制度,城镇居民是一套制度,农村老年人又是一套制度,所以说是多轨并存。未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最终会取消“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目标。同时,尽快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并轨。

     最终会形成两种制度,一是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当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群;二是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人员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长远来说,这两种制度也会并轨,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所有国民都能够享受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因此,“双轨制”从长远来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在建立健全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为了体现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大小的差异性,应建立健全职业年金制度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应体现世界银行提倡的“三支柱”精神。第一支柱,通过强制参加、全民共享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出公平性;第二支柱,通过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体现出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差异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第三种支柱,也就是商业养老保险来实现个人老年期收入的提升。通过这三种支柱,来实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

     问:为了平衡当前养老金的收入与支出,业内专家建议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这一压力,您怎么看待这一现状?

     李志宏: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比较赞同延迟退休年龄这一举措。

     首先,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的确不合时宜。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规定的,男职工为6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当时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45岁,而目前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5岁,整整提高了30岁。是不是应当相应延长退休年龄,似乎不用再多做论证。

     二是,当前我国60岁男性的平均余寿为17.9年,55岁女性的平均余寿为24.8年,50岁女性的平均余寿为29.2年,这意味着坚持现行的退休年龄,男职工、女干部、女工人分别要有17.9年、24.8年和29.2年时间赋闲在家,依靠社会供养,如果考虑未来平均余寿进一步提高的情况,赋闲的时间还要更长,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闲置和浪费。

     三是,我国当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1亿,2050年达4.83亿,相应老年抚养比由当前的近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3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2050年的1.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这样高的抚养压力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这也意味着养老保险的缴费人群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人群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现状下要想维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只能采取两种办法,一是降低养老金待遇,这样的后果会导致老年人群不满,二是增加在职群体的缴费负担,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引起在职劳动者的反对。如果两种道路都走不通,那么就只能通过国家公共财政来弥补,这必然增加了国家公共财政的支付压力。

     据我们测算,若按保持养老金合理增长的基准方案测算,2050年养老保险资金总需求约占GDP的11.6%,比2012年增加近2倍;养老财政资金需求量占财政收入的14%,比2012年增加近2.5倍,这对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平衡今后的养老金的收入与支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延迟退休年龄具有多种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其次是减轻了国家公共财政的养老负担;第三是面对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的压力,有效缓解未来劳动力成本增长的预期;第四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真正做到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也符合欧盟国家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活得更长,工作的更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对延迟退休年龄有一种误解。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不是所谓“一刀切”,国家今后采取的是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也就是一年延迟几个月,小步渐进,逐步提高实际平均退休年龄。另外,也可能采取柔性或弹性的退休制度,给老年人自由选择退休年龄的权利。譬如,以全额领取退休金为基准,如果提前退休则不能领取全额退休金,依照规定的年龄退休可全额领取退休金,而推迟退休则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退休金额。

     问:从市场层面而言,国家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但是就目前而言,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着政策机制不完善、战略不清晰、模式不健全等现状,怎样使民间资本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李志宏: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产业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数量;二是购买能力;三是购买意愿。可以肯定的是,养老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会长期处于一种增长趋势。因为,在老年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人的收入必然提升,其购买能力相应提升。此外,随着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消费意愿会更加强烈。因此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2020年至2030年,会迎来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期,到2030年以后,则会进入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从一些发达国家经验看,养老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带有一定的福利性,没有完全的市场化,通常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目前,整体上看,老年群体属于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养老市场潜在需求很大,有效需求则相对不充足,此阶段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其盈利点的确相对比较难找。

     具体到养老服务业而言,要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第一,企业要有长线布局的观念,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养老服务业的产业链长,涉及的领域非常广,目前看利润率低,但长远看,一旦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就会长盈利、赢长利;第二,企业经营战略要合理定位。现有的养老服务业产业组织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其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住养服务为主。

     今后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业需要跨行业经营,混业经营,可融入金融产品、文化产品、医疗产品、旅游产品等,从整体来提升盈利率;第三,政府除了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健全,比如可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等,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业走内需驱动型的发展道路;第四,政府要破解养老服务市场存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当前受国家政策扶持多为公办福利性养老机构,以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致使真正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得到政策扶持力度偏弱。公办养老机构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后,特别是收住了大量健康、高收入老年人后,扭曲了市场价格,挤压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盈利空间。因此,未来要实现“公退民进”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只建设少量的示范性公办机构,其他的交由社会组织举办或者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问:护理人员的短缺和护理质量跟不上是当前制约中国高端养老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这一问题,您能谈谈您的建议吗?

     李志宏:目前,养老服务业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用地难,二是融资难,三是盈利难,四是用工难。这个行业的服务人员流失率非常高,基本在5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60%-70%。目前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流失率性过大,整个行业依托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高流率的根源在于,一是中国传统的就业观念,从事养老服务是不体面的职业;二是由于整个养老服务行业利润较低,员工的待遇普遍偏低;三是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前景不乐观。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从政府角度来讲,公共就业服务要跟上,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以及购买公益服务岗位等手段,引导更多劳动力进入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供给;二是对行业的用工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薪酬、待遇、职业规划等方面;三是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倡导、评比表彰等形式,来改变社会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偏见,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以及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

     (来源: 新华养老)

     --------------------------------------------

     护士笔记

    

    

    总结学习资料 |输出原创内容共享护士心情 |更新临床知识


     我们致力于打造最全的护理知识百科全书

     ▲微信输入关键字获取知识,例如:三查十对

     登www.hushibiji.com,下载APP,加入护士圈

     ▲打赏小编:只要随手戳一下下面的广告,不花钱^_^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