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20斤 被拍千张X光片
2015/12/18 护士学习笔记

    

    

    12月15日,大众日报青岛记者站记者宿大祯,到青岛阜外医院导管室实地体验了一次心血管介入手术的全过程。采访得到工作人员许可后,层层消毒加防护,全副武装的进入,身材瘦弱的记者穿着20多斤的特制防护服,做了一次“铅衣人”。

    

     医院“铅衣人”:

     每天负重20斤 被拍千张X光片

     (大众网记者 宿大祯)

    

     穿上20斤的铅衣,蒋文彬和崔美平正在工作中。

     【编者按】近期,从山东到全国,好几名医生英年早逝。医生的“过劳”令人唏嘘。医生到底有多累?大众网派出多路记者,蹲点青岛医院一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医患的酸甜苦辣。

     期待《大众网随医记》能增进医患理解,彼此尊重,才是共赢。

     大众网随医记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被拍千张X光片

     随医地点: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介入中心

     时间:12月15日14点

     随医记者:宿大祯

     在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殊群体,为了患者解除病痛,他们在血管造影机放射出X光射线的手术室里工作着,射线成为他们每天都躲不过去的健康威胁。他们在手术服里必须多穿一件20斤左右重的防辐射铅衣、戴上铅围脖。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医护人员长时间负重工作,汗流浃背,介入手术一天的辐射量相当于拍上千次X光片。大众网记者12月15日在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走近“铅衣人”,目睹了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医护群体。

    

     挂满铅衣的衣架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二楼的DSA导管室,就是专门利用X线为患者做介入的手术室。被称为导管室的手术室外面,有个专门的衣服架,上边挂着不同颜色的防辐射铅衣,没有袖子,看上去像连衣裙。一旁的医生告诉记者,以前的单件铅衣有30斤重。现在新款铅衣全套有20斤左右,比过去的能轻一点。

    

     蒋文彬在穿铅衣

     14点,主任医生蒋文彬来到更衣室,动作熟练地穿着上铅衣,为即将开始的手术做好准备。当天下午的手术安排只有三台,较平时少。他平均每个周要在导管室内做四十多台手术,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到晚上十点半,做完一台接着做一台没有停歇。这期间一直穿着20斤的铅衣,这让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成为介入中心医生通常的职业病。

     为了得到最真切的体验,记者试穿了一下铅衣背心和裙子,感觉自己下沉了几厘米似的,再戴上特制的铅脖套,头重得难以转动,脖子也变得僵硬起来。走起来步履维艰,不到5分钟,肩膀和腰部的负重感很明显,抬起双手十分不易。难以想象,医务人员身着这副“铠甲”,还能自如地做手术。

    

     崔美平带上专业的防护眼镜

     除了铅衣之外,主任医师崔美平还戴上了特制的眼镜,来阻隔眼部受到的辐射。虽然穿着铅衣,但它也不是完全能防辐射。铅衣装备主要是保护甲状腺、肾上腺等部位,但为了手术操作方便,医生的胳膊、手、脸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所以铅衣只能防掉大约50%的射线,剩余部分会缓慢进入身体。

     “现在很多人到医院做检查都担心拍X光片影响身体。和我们这个工作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崔美平说:“我们是一边‘吃着’射线,一边做手术。”一般的血管造影手术用时十几分钟,心脏介入治疗手术一般需要近一个小时,稍复杂的需要两个多小时,特别复杂的要四五个小时。

     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曝光量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张X光片。 由于长年累月受辐射,部分医护人员的白细胞低于常人。许多人坚持不了,选择调离岗位,国内的介入治疗专家非常缺乏。

    

     手术用的导丝

     “介入治疗”,大多数人对这个医学名词还比较陌生。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 “大刀阔斧”的伤害。这种治疗没有敞开的刀口,在现代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一双起死回生的妙手牵引着一根头发丝粗细长的导丝,深入“敌后”,直捣“黄龙”,为患者解除病痛。

     这种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导丝在细窄的血管中游走,导丝的走向走势全凭医生的一双手对力度的把控,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刺破血管。

    

     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

     手术室中间、紧贴手术台摆放着一台四五米高的“庞然大物”——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这是介入手术必用的一种设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它就像医生的眼睛,能够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

    

     血管在X光下成像

     X光线能够穿过人体,所以就要靠连接起来的导丝注入“造影剂”,这种“造影剂”是X光线所穿不过去的,从而根据造影分辨出血管变窄的地方,找到“罪犯血管”,进行进一步的“架血管支架”治疗。

    

     患者仅手上有个小口

     这种手术的好处是患者的受创少,一个直径不过3毫米的针眼,便是留在患者身上全部的手术痕迹,伤口24小时基本可以愈合,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结痂长好。

    

     患者手术完还能自己走路

     与其他手术不同,心脏造影手术后,病人还可以自己下床行走。

     手术安排的非常密集,上一位病人刚刚离开,立即开始为下一台手术开始准备,崔美平和蒋文彬两位医生甚至没有离开过手术室。

    

     蒋文彬给病人手部消毒

     蒋文彬使用碘酒为患者进行手部消毒,导丝就是从右手肘部经桡动脉进入的。

    

     崔美平给导管和导丝冲洗

     于此同时,崔美平在用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和导丝,虽然这些都是一次性用品,但是还是要加倍注意,做好双重保障。

    

     X光线靠脚踏板开关

     医生脚下的踏板是X光线的开关,一踩一抬之间,便是辐射与健康的交接。

     15时15分,当天的三场手术全部结束,崔美平累得大汗淋漓,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找个凳子坐下歇会儿,长时间的负重,让51岁的她吃不消。她告诉大众网记者,铅衣不透气,穿着时间长了常常将衣服湿透,汗水一直闷在皮肤上苦不堪言。

    

     崔美平脱下铅衣

     坐了2分钟,崔美平来到更衣室将20多斤的铅衣脱下来。

     介入治疗虽然只有短短50多年的发展史,但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创伤急救等不少疾病治疗的首选。治疗使用的导管与导丝在患者血管中可大显身手,可以利用栓塞材料堵塞住病人身体内致命性的大出血,可以利用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等通道,也可以在管腔中放置金属支架建立“人工通道”,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一个个现代医学神话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医务人员异于常人的辛劳和奉献鲜为人知。

     几个小时的手术,瘦弱的身躯穿着铅衣,双手抱着相机,记录了心血管介入医生手术的全过程。

     虽然文中部分知识不够专业,但是对于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医生们也是挺佩服的。

     同样是一身汗水,有这种精神的记者,我们给您点赞。

     ——编者

     Merry Christmas

     本文来源:青岛阜外医院

    

     点击下方可以加入20万护士圈,等你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