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之际,如何让病人体面地走……
2016/1/29 护士学习笔记

     (来源:绍兴县报)

     近日,绍兴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金芳致电本报,反映近年来一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需要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一些临终老人,绝无治愈可能,家人却迟迟不愿意接老人出院回家。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死亡?当身边人面临死亡时,该如何让他们体面地走?”陈金芳说,近年来,社会进步发展非常快,大家的医疗保障、收入等均得到提高,“如何让临终病人体面地走”这一话题或许值得我们静下来想一想。

     八旬老人重症监护室躺两年

     今年80多岁的丁大爷,是绍兴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的老病号。两年前,丁大爷因老慢支突发感染,住院治疗。这一住,整整两年过去了。

     护士说,丁大爷的子女经济条件好,对医药费不是很敏感。这两年下来,老爷子所花的医药费也达几十万。虽然丁大爷住着院,他的家人和医护人员其实心里都知道,这几年,老爷子全靠呼吸机活着,并无自主意识,只要一拔掉管子,人就没了。可即便如此,丁家人还是坚持住院治疗。

     像丁大爷这样的病人,并非个例。

     90多岁的王奶奶已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躺了3个多月。1月26日,记者见到她时,王奶奶全身浮肿,气管已切开,身上插着呼吸机、鼻饲管、导尿管等各种仪器、导管。医生说,大妈患有脑梗、肺部感染等多种毛病,老人几乎整日昏迷,连亲人也不认识。

     可对于是否终止治疗、接老人回家一事,子女们一直意见不统一。出于种种原因,提出接老人回家的孩子只能让步,同意让老人继续留在医院、留在监护室抢救。

     为何不愿意接临终老人回家

     1月26日,记者在绍兴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了解到,该科室23个床位,9个病人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不乏像丁大爷、王奶奶这样的病例。

     所谓生老病死,是人人逃不掉的生命历程。为何已走到了生命终点,子女却不愿意接老人回家,宁愿把老人留在医院?

     业内人士提出,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医疗保障越来越好,所以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看病的底气。还有,受中国“忠孝信悌”传统思维的影响,给老人看病、送终是尽孝的一种手段。

     一位资深护士告诉记者,在10多年前,每当有濒临死亡的病人送到医院,家属会请求医生,到病人只剩最后一口气时,一定要尽快告知,以便带病人回家终老。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如此选择。

     “现在,有些人有过度医疗的倾向。有些是为了留个亲情念想,至少老祖宗还在世,哪怕看一眼也好。有些则是迫于亲戚的舆论压力。”该护士告诉记者,把临终病人送到医院重症监护,仿佛成了尽孝的唯一一种方式。很多子女无法做出让临终老人放弃治疗的决定。

     丁大爷的子女私下曾和相熟的医生透露,“我们家生意做得很大,亲朋好友都知道我们不缺钱。要是我们同意老爷子拔掉呼吸机出院回家,那还不被人戳脊梁骨?!”

     国外提倡在世时签署“生死协议”

     所谓“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从某种程度说,“优生、良活、安死”不仅仅是医学的本能,也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

     家住镜湖新区的沈大爷去年以93岁高寿过世。老人身子骨硬朗,一直无病无痛。在走之前,忽然茶饭不思,卧床不起。子女们孝顺,曾想送老人到医院救治,却遭老人拒绝。

     “就让我安静地走吧。我没有遗憾了。”沈大爷拒绝到医院看病,也拒绝了子女请医生上门为其挂蛋白针的建议。见老人坚持,子女便尊重老人不去医院,放弃了医学治疗,转而子女轮班陪伴、照顾老人。一周后,在子孙绕膝、一片安详的气氛中,老人平静地走了。

     “从病人人性化关怀的角度出发,让临终病人承受非常人能忍受的痛苦,是否妥当,病人是否愿意呢?”陈金芳说,她几次看到有的临终病人插着气管说不出话,只有无助地看着她默默流泪。在国外,有些病人在生前意识清楚时,会签署放弃插管等创伤性治疗的协议,以便自己临终之时,能走得体面而安详。但在我国,这样的协议少之又少。

     其实,不少市民在到过医院重症监护室后,都会发出感慨——健康真好。

     “一个个不会说话,手、脚、脑袋上插满管子不说,双手双脚还被缚在床脚上。病人大多全身赤裸,只在身上盖着被子,临终之际尊严尽失。真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最近,柯岩街道新未庄的钱女士到重症监护室探望亲戚后,直言自己终身难忘,她说,如果有一天身体快不行了,一定不去重症监护室受这种折磨。

     弥留之际少痛苦,绍兴有医院率先实践

     陈金芳说,早在10多年前,她曾参与抢救一个肝癌晚期病人。事发多年,可她依然清楚记得当时的一幕,病人是个退休工人,叫老张。老张大出血的情况很严重。家属也被叫到抢救室,一开始,家属又急又怕。可老张非常淡定,他拉着老伴的手,请她不要离开。

     “抢救的事,医生会负责。你们陪在我身边就行了。”老张的神情和话语,让家人们镇定下来。虽然,老张抢救无效离世,可整个过程,非常安详。

     “在家人的陪伴下,患者平静面对死亡,完成心愿离去。”陈金芳说,有时候,这可能恰恰是临终病人最需要的离开方式。

     如何减轻患者在弥留之际的痛苦,维护其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让其体面而有尊严离去。这是绍兴市人民医院2013年起推行“安宁疗护”的初衷。

     “‘安宁疗护’不是让病人‘安乐死’,它是对已无治愈希望的末期病人整体而积极的照顾。其实质是强调自然死,反对安乐死。”该院有关负责人透露,“安宁疗护”是指——对现有医疗技术无法治愈的临终患者,放弃无谓的抢救,而给予症状缓解疗护和心理护理,让患者安宁地走。

     或许见到太多人在生与死边缘游走,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显然比普通人想得多,并已开始了尝试。可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关于生与死这一话题,难道真的只需要医护人员去关注和思考吗?

    

     ▼点击下载护士专属APP,20万护士圈,等你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