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莫以孝为名,剥夺老人的选择
2016/2/3 护士学习笔记

     医院接收各式各样的病人和形形色色的家属,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上演着千汇万状的情感碰撞,真诚的、虚伪的、隐忍的、酣畅的……在这各色的情感面前,“孝”是表达地最复杂的,也是最纠结的。父母是天赐的血缘至亲,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

     工作3年,送走了好多病重老人。有坚持抢救到最后一秒的,也有入院即放弃的,大多数是熬了一段时间,到弥留状态回家的。不能说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一种做法是错误的,好像都有道理。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了儿女,怎么可以再父母病重时轻易放弃!但在一次操作时,一位女儿的话让我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她是一个朴实地农村妇女,她哭着对哥哥说,“我不想看着爸爸受这样的罪”。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家属不忍病人的痛苦。而哥哥愁眉苦脸地说:“那怎么样呢?”

     那能怎么样呢?身为子女将病重的老人拉回家里,等待死亡,这意味着要受到别人的指责,斥责他们的不孝,好像没有抢救到最后一步,就不算尽孝。说出了放弃,也就意味失去了双亲,这辈子自己作为女儿和儿子的身份已经失效了,没有了撒娇的去处。但是儿女看到老人的痛苦了吗?他躺在那里接受这些检查和治疗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他皱起的眉头,挣扎的肢体,恐惧的颤栗?这时的治疗不过是延长他的寿命,但是,不能改变他即将死亡的结局。将生命在极其痛苦中勉强延长一天、两天,一星期有什么意义呢?让他品尝躯体的痛楚和对死亡的恐惧吗?

     身为护士,每一项操作都是通过我们的手去完成,我们最直接的接触到了病人,所以我知道,病人在这些检查和治疗经历的痛苦。在现如今的医疗环境下,病人有风吹草动,必会检查和治疗,否则家属会不依不饶,以为大夫忽视他们,为医患关系留下隐患。但是人是一个有效调节整体,说不定在观察中病人的情况就稳定了下来,那些检查和治疗不做又何妨。

     我的奶奶可能是因胰腺癌去世的。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根本就没有去检查。她一直疼痛,却忍着没有说,受不了时才告诉大家。身为医生的叔叔,看见她临床症状,做了查体,听了主诉,判断可能是胰腺癌,然后大家商议了一下,把奶奶送回老家,没有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确诊了又能怎样呢?不能扭转结果,不过是大家伙儿心里求个明白。为了明白而让老人遭受痛苦不值得。我们给她的用药旨在减轻疼痛和补充营养,奶奶在熟悉的炕头上,在孙男弟女的环绕下,在亲朋好友的探望中,在老姐妹老邻居的陪伴下走过最后两个月。我觉得奶奶是幸福的,没有在嘈杂的病房、狭窄的病床上,度过自己的最后时光;没有接受那么多可以说是多余的穿刺;没有插各种插管;没有在人前裸露过身体。她走得很有尊严,也很平和、安静。她那么胆小,那么怕痛,少受了很

     多没有意义的疼痛和惊吓。

     以孝为名,却未必真的是孝,顺者为孝。我觉得在老人清醒之前,有必要跟老人商议一下,是希望延续生命,还是要安宁地在家里在儿女和亲朋的陪伴下度过最后的时光。儿女不能替老人做下这个决定,不能将自己“孝”的名义建立在违背老人的意愿之上,毕竟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给老人以选择的权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