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 吴阶平医学奖与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大会在穗举行
2014/11/29 中国医学论坛报

    

     今日,吴阶平医学奖与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 。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院士和骨外科专家戴尅戎院士摘得吴阶平医学奖。

     在此前召开的吴阶平医学奖2014年评审委员会终审会议上,经过评审的无记名投票,在5位公示的获奖候选人中,吴天一、戴尅戎两位分别得到2/3以上评委票数,获选为2014年吴阶平医学奖。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则颁发给了内分泌与代谢病专家宁光教授、中药药理学专家高月研究员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谢恬教授。

    

     吴阶平医学奖简介

     吴阶平医学奖是在原卫生部的支持下,获得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奖励个人的高级别奖项,主要奖励在医学临床、科研、教育、公共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

     “吴阶平医学奖”候选人主要通过专家推荐方式产生,每年评选、颁奖1次。“吴阶平医学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颁发获奖证书、奖章及奖金。获奖者必须是为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或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附:获奖者简介

    

     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省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天一研究员在青藏高原半个多世纪从事高原生理及高原医学研究,在人类低氧适应生理、各型高原病的防治、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和高原危重病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重要创新性成果, 对青藏高原人群的健康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了青藏高原的环境优势、群体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 首先深入研究了高原医学的核心问题―人类如何适应于高原低氧环境,通过对海平面及不同海拔不同民族健康人低氧生理的研究,提出了机体对高原低氧适应依靠器官水平功能适应和细胞分子水平适应两种途径的论点。并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几个水平上,证明藏族对高原的适应与其它群体(如移居汉族及南美印地安人)有着差别,藏族具有最完善的氧传送系统和最有效的氧利用系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遗传适应的结果,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青藏高原存在Monge病。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接纳为ISMM国际标准。提出了符合我国高原实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取得良好实效。

     共发表中文论著256篇(核心期刊)。英文论著共85篇,SCI 收录66篇, 参与和主编各类中英文专著14部。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科学进步奖一、二等奖3项。

    

     戴尅戎,骨外科学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骨关节研究所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戴尅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骨外科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的奠基人、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相继发明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锯齿臂环抱器等四种内植物,获得专利并用于临床,建立了国内医院中第一所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在国内率先进行步态和平衡功能微机化定量评定,对内固定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症的骨显微构筑、股骨上段骨折发生与治疗的力学机理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在国际上首先研发了骨粒骨水泥和国内第一代多孔表面人工关节。研发人工关节生物学固定新技术,在国内最早将CAD/CAM、快速原型技术等用于定制型人工关节,创造性提出优先区定制、个体化人工关节等理念,研制出十余种新型人工假体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戴尅戎院士及其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人BMP-2基因治疗的研究,将基因工程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结合起来,重建骨缺损、治疗骨不连,并对这项技术的安全性进行了实验观察,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首先利用骨髓干细胞富集技术,开展了脊柱融合和骨不连病人的临床治疗。

     共发表论文500余篇,SCI和EI收录论文1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4本。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部、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31项,其中29项为第一完成人,2项为第二完成人。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简介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主要奖励年龄在55岁以下,在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工作者。计划每年评出2-4名获奖者。

     从2012年开始与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工作同步进行,同期举行颁奖大会。通过增设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鼓励广大中青年医药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攀登医药科技高峰,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获奖者简介

    

     宁光(1963. 06—)内分泌与代谢病专家,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宁光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针对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种类繁多、诊治困难等特点,提出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三类十种分子分型方法;应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并结合临床表型,建立科学完备的基因诊断平台,在基因水平确诊51种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新发现34种基因突变,建立630个家系组成的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家系库,为实现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治的程式化、规范化、系统化做出重要贡献,有效提升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治效率。发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4种新突变类型,建立国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基因诊断方法。针对临床不孕不育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模拟生理分泌模式研发垂体激素脉冲泵,实现GnRH的脉冲补充,治疗24周后患者受孕率由原来不足50%显著升高(男性81.8%,女性66.7%),构建包括50余种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代谢产物及酶学测定方法的系统完善的肾上腺疾病临床检测平台,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认证,深入遗传学研究揭示肾上腺皮质肿瘤致病基因与新机制,并结合临床动态试验、插管分段采血、活检和影像学等技术,形成完善而准确的规范化肾上腺疾病诊疗及随访方案,成功诊治各类肾上腺疾病3000余例。完成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8岁以上98658例自然人群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调查,揭示糖尿病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重大问题之一,必须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早期综合防治。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38篇,主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1次。

    

     高月(1963. 12—)中药药理学专家、研究员,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主任,全军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月研究员长期从事中药药理、毒理和军事药学研究,创建了先进配套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是国内最早、覆盖面最广的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酶学机制研究;发现了甘草通过激活PXR受体加速中药毒性成分代谢,从而“调和诸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提出了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的学术思想,创建了基于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中药复方差异活性筛选的技术平台,为复方配伍规律、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筛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并在中药复方四物汤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11个具有PXR受体激活特性、表征中药早期毒性的化合物,填补了低剂量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空缺。首次建立了低剂量辐射损伤药效学评价标准,确立了用于天然药物评价的动物筛选模型;探讨了天然药物抗辐射作用机制,发现并研究了对低剂量辐射和放射病中、后期恢复确实有效的药物,成功研制了抗辐射新药。

     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以第1完成人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6项;以第1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17篇。

    

     谢恬(1961. 12—)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专家,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生物医药研究所所长。

     谢恬教授从事中药天然药物、新型药物制剂、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绿色化学等领域研究、教学和产业化工作三十多年,在新药研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珍稀濒危中药栽培及产业化推广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中药发现高效无毒抗癌活性成分榄香烯,创新设计降膜式分子蒸馏精制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并产业化,创造性采用脂质体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提出“消癥化瘀扶正”和“辨病施治”治疗恶性肿瘤,开展临床和实验室结合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完成“基于消癥化瘀扶正法研发系列抗肿瘤植物药及产业化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功能衰竭研究,完成“尿毒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濒危珍稀药材铁皮石斛人工繁育及铁皮枫斗系列中药制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该项目产业化推广年销售额已超四十多亿,年纳税7亿多。主持完成国家“榄香烯系列抗肿瘤药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该项目产业化后年销售额已达6亿多,年纳税1亿多。提出“分子配伍理论”研发现代中药,研发新药多个并实现产业化:榄香烯、榄香烯注射液、榄香烯口服乳、铁皮枫斗颗粒、精苓、血康、尿毒净等,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上市后已使70多万癌症患者受益。

     获国内外发明专利二十多项。出版《现代临床中药学》《魏长春临证经验集》《灵芝》《肿瘤科中西医药物手册》等十多部,发表论文“分子配伍的理论与实践”等四十多篇,SCI论文二十多篇。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投票方法:


     1.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订阅号(可通过搜索微信号CMT-zonghe关注。如已关注,请忽略此步骤);

     2.进入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的“口碑医生”按钮进行投票。

     与新媒体小编直接联系请加微信号:luntanbao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