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输入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事件:无责可追,漏洞待补!
2015/1/12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近日,一则“5岁女童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新闻引起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并在网络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诘问:医务工作者是否应该为此类事件承担责任?

     面对这样的质疑,医务工作者表示很无奈,大众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欠缺使他们再一次面临“被审问”的局面。然而,“真理越辩越明,真相越辩越清”,该事件让普罗大众进一步了解了血液中病毒检测存在窗口期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进步。

     然而,面对这一“无责可追”的悲剧事件,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束手无策呢?未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事件回顾

     福建女童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

     2014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了福建5岁女童毛毛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事件。据报道,2010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毛毛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2014年9月,毛毛再次入院检查,却被告知感染艾滋病毒。

     经检查,毛毛的父母均未感染艾滋病毒,唯一的可能就是输血感染,因为4年前毛毛在做心脏手术时曾输过血。鉴于此,家属向医院表达了质疑,要求医院调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毛毛的母亲曾桂香(化名)说,医院用血是福建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用血检测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输血时已告知输血风险,医院没有法律责任。

     曾桂香又来到福建省血液中心,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告诉她说,输血时血液检测均是合格的,但不排除供血者存在艾滋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可能。随后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也介入了调查。

     福建卫生计生委称未发现医院、血站存在违规行为

     福建省卫计委1月10日通报了调查结果,称受害女童极有可能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对医院的输血治疗,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检测、制备过程的调查中,均未发现违规行为,因此认定患儿极有可能遇上了“窗口期”血液感染这样的小概率事件。

     调查组专家认为毛毛因输入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极大。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毒属于临床小概率事件,相关数据显示感染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

     科普:血液中病毒检测窗口期仍是世界难题,其带来的输血风险还不能消除

     何为艾滋病窗口期?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数量会在这时达到一个峰值,传染性极强。急性感染期也出现在这段时间。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有3至12周窗口期,在此期间,人体仍在产生艾滋病毒抗体,但这些抗体尚无法测出。

    

     换言之,如果献血者在献血时正处于艾滋病窗口期,那么在现有的检测条件下,其血液中的艾滋病毒是无法被检测出的。

     患者在接受输血之前,医院会要求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里面亦有相应说明:“现有检测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和潜伏期问题…”。

     无过错输血 医院无责任

     正如前面提到的,血液检测有一段窗口期,血库的血样在入库之前虽然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流程,但仍有很小几率采集到窗口期的血,如果这样的血不幸输给了患者,那就有感染传染病的可能。因此,无过错输血医院是无须承担责任的。但医院在输血前必须将这种风险告知家属,由家属决定是否输血和承担这种风险。

     不过类似医疗纠纷出现时,法院在判决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一方面是无辜感染的患者。据了解,因为输血感染丙肝病毒,患者将医院和血液采集机构告上法庭的案件每年都会发生。

     2012年有媒体报道,南京有15名白血病患者在南京住院治疗期间,因输血先后感染上丙肝病毒。南京鼓楼区法院在调查中发现医院和血站都无过错,但从人道主义出发,法院协调该医院和血液中心根据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了适当的“无过错”经济补偿。

     无责可追,漏洞待补

     对于此事件,最后的结论极有可能是“无人有过错”,但是一个5岁的女童就这样染上了艾滋病,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还将遭受病痛的折磨,一次输血给一家人带来的噩运已经无法改变。虽然官方已经要求相关机构给予救助和补偿,但这种人道主义上的救助和补偿对一个孩子的人生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高危人群 请勿献血

     医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也是有局限的。有医生提醒,献血者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认识,易感染高危人群要尽量避免献血,更不能带着顺便检测的目的去献血,这可能会带来更大范围的风险。

     近年来,艾滋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青少年感染者的感染数量在逐年上升,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不断升高,如果其中有人献血,将使“窗口期”血液感染疾病的风险大增。“安全血液来源于出于利他主义为动机,且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献血者。”相关人士表示,请献血者不要为了检测而献血,更希望有高危性行为者主动放弃献血,“这既是对病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负责。”

     建立社会化补偿机制

     一个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要考虑相应的救助机制,政府兜底也好,商业保险也好,必须打破这方面的“机制荒漠”。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发生在个人和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悲剧,对此不能没有应对之策。

     一个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除了这个孩子,还有其他人也输入了同一来源的血液。所以,弥补机制的漏洞,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论坛报编辑罗阳根据人民网、央视新闻、新浪微博、京华时报报道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中国医学论坛报》新媒体小编直接联系请加微信号:luntanbao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