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境界与临床境界——读书先读人
2015/5/7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院 王一方

     做过多年的医学编辑,常常在通读文稿后对各专科的书稿提出修稿的建议,号称“审稿意见”,言之灼灼,大多数作者都会虚心接纳。其实,学术底气多少有些不足,一则隔行跨界,二来读稿的时间很有限,有时仅仅是基于编辑的立场,发些谋篇布局、文字精进的议论。其实,不发虚的是我有读人功夫,交往中作者的生命境界与学术境界了然于胸,跃然于目。最近,我收到3位作者亲赠的临床专著,主题分别为脑脊髓血管外科、肿瘤整形外科及骨科新技术(Ilizarov技术)应用,而且都是洋洋巨著,我哪里有能耐去消化呀!于是,依然沿用迂回读法,先读人,再议书。

     凌锋:与哲学家对话生命哲学命题

     第一位赠书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凌锋教授,书名为《脑脊髓血管外科学》,地址是重庆神经外科年会暨新书首发式。经历一番庄严肃穆的仪式(讲述了艰辛的经验积蕴和豁然通达的写作历程),我接过这本沉甸甸的新书,一本凝聚了凌锋与刘承基教授十几年心血的专著 。 那天,凌锋端坐在主席台上,很是兴奋,脸上挂满灿烂的笑——传统知识分子的“三立”目标实现,终归是件惬意的事情。此刻,人们都在分享她的快意。不过,就在她为各位友人签名时,眉间现出一份深深的敬畏,一脸的凝重,仿佛是一位哲人。

     她是一位有着浓浓哲学气质的医生与女性,令同行瞪大眼睛惊愕的是,她率领她的团队沉心研读哲学原典,与职业哲学家对话生命哲学命题,追问过“疾病是什么?”她的临床案例分析会常常演变成临床哲学讨论会,偶然性、不确定性、客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等哲学专业词汇在她嘴里流淌出来如同潺潺小溪那样流转自如。

     最近,凌锋还迷上跟循证医学有些“挑战”姿态的叙事医学,试图将共情、反思、医患信任、神圣感等人文特质融入坚硬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在真相、真理、真谛的节节叩问中,她几度蓦然惊鸿,几多天性率真,提出一个个纯粹理性世界里无法论证的命题。譬如:人的大脑为什么能研究人的大脑?如同消化器官为何不曾消化自身?为什么不能拔着自己冲冠的怒发上天?当年阿基米德曾经豪迈地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可惜,造物主没有找到这个发力点,阿基米德也不必践约去撬动地球。而今,脑科学研究就是这么窘迫与苦闷,没有高一级的位序,只能以人的大脑去(平行)破译大脑的奥秘,干预大脑的危机。无怪乎奥巴马要在美国人民过紧日子的情形下还要搞“脑计划”,想必也有凌锋这般苦闷。不过,在凌锋看来,大脑乃灵室,除了战战兢兢动刀子之外,功能重建之途仍有许许多多的神秘境遇与生命奇迹,刘海若的康复就是一个证明。

     周晓:肿瘤患者不仅需要雪中送炭,还要锦上添花

     第二位赠书人是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周晓大夫,书名为《肿瘤整形外科学》。周晓虽然是我的乡党,但结识却很晚。在《健康报》2013年度的“健康英雄”颁奖仪式上,我做了一个“医者神圣”的发言,招来了一脸神圣的周晓,与我简短地探讨职业气场与医者人格魅力的建构。春节返乡,周晓邀我去他们医院进行了一次“叙事医学与肿瘤人文医疗”的演讲,期间得以与他有更深的交流。

     在临床上,对于以消杀与根治为价值诉求的肿瘤治疗学来说,整形外科不是第一需要 。 清除癌灶,解除生命威胁才是当务之急。于是,一些颌面肿瘤病人手术成功之后无法出门见人,更无法回归社会;一些乳腺肿瘤病人,术后性征消失,完全丧失女性的角色,无法回归母性认同。因此,肿瘤病人不仅需要雪中送炭,满足其解除、遏制肿瘤蔓延的欲求,更要有尊严地生活和社会与性别归属。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锦上添花”的诊疗服务成为周晓的“真牵挂”。经过上海九院专家的提携指导与他不懈地探索、尝试、实践,周晓领导的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不仅技术上(取材、术式创新、临床路径、手术安全等)领风骚、执牛耳,还在理论探索方面有所彻悟,也有系统的建构,洋洋洒洒百万言的《肿瘤整形外科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医生在这一领域取得先行者的地位。

     秦泗河:新技术的精神发育如同“滚雪球”,“雪球心”的探究与领悟弥足珍贵

     第三位赠书人是国家康复医院的秦泗河教授,书名为《Ilizarov 技术骨科应用进展》。秦教授是我的至交好友,他每每有新书面世,总会在第一时间赠我一册 。 接到沉甸甸的新书,总要感叹他的勤奋,还要唠叨几句一定要保重。毕竟已是耳顺之年,全年要完成上百例大中型手术,还要笔耕不辍,时间都是哪来的?只有挤压有限的休息时间 。 秦教授的书,题目都是前沿技术,但书章里的人文情怀弄得化都化不开。譬如,一定有学科技术史、思想史的演进历程;一定有临床哲学的思辨;一定有技术境界的韵叹,涉及思想史、技术哲学、进化论的话题;一定会邀集三两好友共同分享。在他眼里,临床之思如春日里放风筝,若即若离,收放自如,越飞越高,心旷神怡。前年开矫形外科年会,他费尽心思,邀请到Ilizarov技术的创始人伊利扎罗瓦(Ilizarov)的女儿来华介绍父亲的职业信仰、临床锤炼与悟达,在秦教授心里,新技术的精神发育如同“滚雪球”,“雪球心”的探究与领悟弥足珍贵,而现代技术思维只问结果,不顾历程,只要吃鸡蛋,不曾眷母鸡。

     秦教授的特立独行,不是每个行家都认同。最初接纳出版该书的某大牌出版社的编辑就不认同秦教授对学科精神发育、思想史的偏好,第一道不容辩驳的指令就是删除历史叙事,以求技术逻辑的纯粹性,特别是要拿掉秦教授钟爱的伊利扎罗瓦的生命境界和临床境界部分的展现。一气之下,他撤回书稿。好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编辑心存敬畏,从善如流,接纳秦教授的一切人文化的书稿建构,也成就了一本沁透着心香与体温的技术专著。

     说了这么多,这3本大部头专著依然在我的书桌上默默地躺着,我常常去翻看,不是为了技术的精进,而是书后3位教授相遇时凝视我的眼神。

     本文原发于《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