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我的梦——写在高考季
2015/6/8 中国医学论坛报

    

     又是一年高考季来临。杭州的天空下起了雨。

    

     18年前的高考第一天,我同样是在雨中开始了我的高考历程。我不想说当年我是怎么复习迎考的,因为一方面我的老同学们会说你个当年的学霸又出来显摆了;另一方面,快20年过去了,高考已然不是我当年的高考,我的经验已经out了。我今天想给这些正在为未来奋斗的学子们讲一讲我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学医,以及在医院这十几年里对这个职业的认识,希望让他们在填报志愿时对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和这个专业背后的甜酸苦辣有更多的了解,让更多真心喜欢和适合这个专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而让盲目的人在填报志愿时能止住脚步,不要误入这个可能会让他痛苦一辈子的行业。

    

     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好吗?好,但也不好。山寨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让他选择学医,因为这里有天堂;如果你恨他,让他学着学医,因为这里是地狱。其实在中国,学医确实像一个游走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选择,一切是那么的未知和迷茫,时而让人兴奋开心,时而让人生不如死。

     当年,临床医学专业其实是我自己的选择,父母之前从未想到过(他们希望我填报电力或邮电相关专业),我在高考前自己悄悄写信索取了浙江医科大学的招生简章。当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我向我的父母提出我要选择临床医学时,父母是十分惊讶的,但他们尊重了我的选择。对于自己家族中没出一个医生的孩子来说,我当时对医生这个职业其实并没有多少认识,最多就是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想象而已。

     当时的我认为学医有几大好处:第一是探索人体和疾病是多么令人兴奋和神秘的事情,能满足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第二是看病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活动;第三是医生这个职业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第四是职业的稳定性好,收入也不错。应该说18年前的我的分析还是基本正确的。

     进入医学院后的学习任务是很繁重的,有时候我也会感到身心疲惫,也会感到学习有时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捧着砖头一样的医学书籍是对精神的一种摧残,我想绝大多数学医的同学都有这种感觉。甚至时至今日,我还会梦到捧着几百页的书准备第二天的考试,突然发现我一点都记不住里面的东西,然后生生把自己给吓醒了(不许笑)。有些同学在这种摧残下开始厌弃自己当年的选择,选择了退学或改专业,而有些则开始混,只求不挂科就行。而我用当年选择这个行业时的理想在苦苦支撑自己,走完了7年的高三加强版学习历程。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想学医的同学已经准备打退堂鼓了。是的,学医是大学各个专业中公认最苦的,当年医学院的自习教室总是常年供不应求,抢座战争不断升级,在学院搬迁到华家池后,占座的一幕把农学院的校友们给惊呆了。因此,想要学好医,第一条就是你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坚定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你撑过大学几年顺利毕业的保证,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石。

     其实在医学院学习期间还有一个令人崩溃的时刻,就是完成临床基础课程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因为几乎所有医学生都会有一种感觉:kao,这书上学的怎么和临床遇到的情况相差这么多,这不是白读了嘛。是啊,书上学的东西是对临床纷繁复杂情况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的结果,是一种格式化到严重失真的东西。当你满脑子教材内容却发现很难将书本和患者身上的实际情况映射在一起时,确实有一种让人不知所措的感觉。

     但千万不要以为你前几年白学了,因为若干年后,你才会知道书本上的东西不是没有用,而是你不知道怎么用,等在临床待几年后你再去看以前的教材,你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内容和意境,一种顿悟的感觉。所以好好学好临床基础课程,真的很有用。

     还有一点,很多在校的医学生会有一种感觉,觉得学医就是在每天背东西,感觉应该是文科生来学医,而不是理科生。好吧,我在一开始也有这种疑惑。但当真正开始进入临床接触病人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医学是理科生的专业了,因为当医生看病绝对不是从你脑子里寻找出背下去的内容那么简单。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固然需要大量医学知识,但如何在真真假假、千头万绪的疾病信息中用已有的医学知识进行分析才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否则计算机看病能力早就超过人类了。

     信息的筛选、归类、假设、推理、验证等一系列过程更像是一名侦探在探案(所以有不少医学背景的作家能够写出一流的推理小说或侦探小说,因为思维模式很接近),这些是理科生更擅长的思维模式。因此最适合学医的是那些记忆能力中上水平、具有良好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理科生。

    

     而进入临床后情况其实比在医学院里更为复杂。医患互相提防和猜忌,让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疾病之外,还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自己的职业前途甚至生命安全不会被那些虽然少见到但肯定存在的潜在纠纷对象影响到。

     情况到底有多糟糕?不好意思,我这里真没有数据,但我自己的感觉是遇到1%左右对医生存在敌意的患者或患者家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其实更让人头疼的是那种两面三刀的“笑面虎”,表面上对医生很尊重甚至言听计从,却在暗地里随时准备揪住一个小辫子纠缠到底的人,幸好这个社会上这种人不算常见。所以当好一名医生不再是单靠智商能够看病就行了。因为光有智商和技术,你也不可能看好所有的病,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商让你和患者建立足够信任、缓解潜在的医患矛盾、识别“医闹”高危份子,你即便能够不被医闹整死,也很难安下心来好好看病了。

     目前为止医学院招生时并不考察学生的情商(主要是责任心、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抗挫折和压力能力),所以有些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虽然技术水平不错,却很难处理好医患关系,医患纠纷不断,而且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尽心尽责的为患者治病,却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对患者充满了不信任(其实信任感这东西医患双方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感受的到),从而进一步加深医患矛盾的可能。

     此外,临床医疗工作是一种不间断的服务,涉及面也很广,这就需要医生们有足够的情商和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一个团队的同事搞好合作,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压力。

     持续性学习能力也是对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医学目前还是一个很不完善的学科,其中大多数疾病的真正机理和诊治方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正因如此,很多医学理论和实践指导(规范、共识、指南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如果医生能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可能会对患者的诊治更有利。但这需要医生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对于不断求知的医生来说,每天下班后看上1-2小时的专业资料是很正常的事情,打算学医的同学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此外,临床医生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大医院,每天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心理压力也很大,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很难挺过来的。

    

     说了这么多要求,接下去说说这个职业的好处吧,说真话,医生这个职业对有些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原因如下:

     一、挑战性。人类是有喜欢挑战基因的高等动物,否则人类也无法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每当我们完成一件以往没有做过的事情,征服一个曾经渴望的目标时,我们会获得快乐。而临床医生恰恰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职业。因为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对医生来说这种个体的差异恰恰会带来一种新鲜感和挑战性,尤其是遇到一些不能马上搞清楚的疾病时,一旦成功攻克它时,你会获得满足感。很多时候,你会为你能够拯救一个生命而在内心欢呼雀跃,即使没人感谢你。很多知名专家就喜欢看疑难危重病人,也是因为越有难度越有征服的快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挑战性的工作也会对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造成损害。比如治疗失败、抢救无效时,即使没有人来责怪你,你内心的沮丧会让你压抑。因此医生要学会排解这种压力,否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医生喜欢开开玩笑,说说笑话,其实也是排解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认同感。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潜意识中就希望得到同类的认同。作为一个为健康和生命服务的职业,医生是相对容易得到认同的,即使在这个医患关系算得上寒冬的时代,大多数患者和患者家属还是能在得到医生帮助后给予正面的认同的。如果你的情商高,擅长沟通交流,能有效避免医患纠纷,那这种认同感会更加丰富,可以让你每天虽然疲惫无比,却能继续开开心心的上班。当然,如果你还是一个实习生或者低年资医生,由于技术水平还很难得到认可,这种认同感难免会差一点。

     三、稳定性。医生是一门技术工种,而且是一门稀缺的技术工种。只要你有良好的技术能力,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并且踏实肯干,身体健康,还真不用担心失业。如果真的开放自由执业,只要有技术在身,保证饿不死。至于收入。。。技术能力过关的人,我想应该不会太差吧。而且我相信应该会越来越好的,但如果想通过这个职业发财致富,那你还是别考虑了,改做其他行业应该更容易一些。

     四、人际关系。医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很难被其他专业代替(别告诉我百度能解决),而且几乎被每一个人所需要,所以如果你恰好擅长和喜欢交际,那这个职业挺适合你的。

    

     以上这些是我临时想出来的东西,希望能给正在纠结要不要报临床医学的学子们一定参考和提示。我希望喜欢并且适合当临床医生的优秀学子们,因为医学需要最优秀的人参与进来,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它是将技术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学科,它会让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丁亚辉

     原文题目:我的医,我的梦——写给正在高考前线奋斗的学子们

     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