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侧支循环高峰论坛报道
2015/7/9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近年,国内外对脑侧支循环的研究方兴未艾,并日益受到重视。2015年6月12日,由中国卒中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侧支循环高峰论坛在南京举办。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主持,国内外专家探讨了侧支循环对于改善脑缺血区血流灌注的重要意义,以及脑侧支循环的干预策略。本文撷要点刊出。

    

     侧支循环与血流: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时代的侧支循环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卒中中心的戴维·利伯斯坎德(David S Liebeskind)教授通过回顾近期急性卒中临床试验结果,阐述了影像学检测的侧支循环特征对于患者获益和卒中护理模式的意义。

     2013年之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几乎未获得阳性结果。而在2014年,这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改变。MR CLEAN、EXTEND-IA、ESCAPE、SWIFT PRIME、REVASCAT等一系列研究均在经影像学筛选的患者中,获得了血管内治疗改善改良兰金评分(mRS)的结果,且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低于预期。2011年有研究显示,栓子长度与静脉溶栓成功率有关,栓子长度在7 mm以上的长血栓患者再通成功率很低。这部分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是否获益?THERAPY研究纳入栓子≥8 mm的患者进行血栓抽吸治疗,mRS评分并未获得有意义的显著改善。对SWIFT PRIME研究栓子>8 mm亚组分析也显示,尽管血管内治疗组90天mRS 0~2分比例有显著改善,但患者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David S Liebeskind教授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除了栓子大小,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更为重要。由此提出了侧支循环组的概念(collaterome),即大脑中调节和决定代偿能力、反应性和脑血管病理生理学转归的神经血管结构。前向性血流和侧支循环灌注的平衡维持了血流的稳定连续性。如动脉栓塞或狭窄存在侧支循环代偿,患者可能不会发生症状,而侧支循环血流会影响症状进展的时间,较差的侧支循环可能预示再灌注不良如无血流、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

     David S Liebeskind教授指出,对于溶栓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而在血管内时代,时间就是大脑的侧支循环速度。侧支循环影像学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转归密切相关。个体患者之间的侧支循环再灌注存在差异,进而对缺血性损伤的时间进程、卒中严重度、影像学结果和患者的治疗机会有巨大影响。研究表明,侧支循环程度与再通、再灌注、出院和90天临床转归强相关。侧支循环对血管内治疗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它启示我们,能否在改善侧支循环方面做得更好?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组决定了不同栓塞部位的转归,对于侧支循环不佳者,尽最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充分激活侧支循环,可能避免不良转归;侧支循环充足的患者,将预示更好的预后。

     侧支循环组研究有望在未来发展快速的神经血管治疗,以及全身性多模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测、远程神经学、选择性转诊以及预防性治疗。

     改善侧支循环的研究和干预策略

     在本次会议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苏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立安教授分别探讨了侧支循环的临床前研究、改善侧支循环的干预策略和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专家指出,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可以干预的一条治疗途径。目前已有一些影像学技术可用来评估脑侧支循环状态,也有促进侧支开放的药物或手术疗法在进行研究。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体外反搏等技术可以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目前,国内外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侧支循环尚无充分证据。激光散斑观察显示,尤瑞克林可以促进小鼠光化学造模后亚急性及慢性期的血管新生。另有研究显示,尤瑞克林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区血流量和流速,为药物改善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灌注提供了新的思路。侧支循环为转化医学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更具说服力的临床证据将进一步支持改善侧支循环疗法的益处。(沐雨 整理)

     来源:2015年7月9日《中国医学论坛报》C10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