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5/7/29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宋冬雷 来源:公众号神经外科宋冬雷教授
转载已获授权 原标题:黑夜的觉醒

面对日益凸显的伤医问题,近日,我在复旦-现代医院管理研修班的老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给出了另外的一个观点:国民生死观的异化导致的医学困境!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疾病治疗手段的进步,人们开始梦想“长生不老”。中国人传统的“生死有命”“死亡是回归祖先的怀抱”“敬畏生命”的生死观已经被“医学可以无所不能”“逢救必活”“永不言弃”所替代。病人一旦到了医院,疾病就应该得到治愈,就不应该发生死亡的结局;如果发生死亡,就一定有医院、医生的疏忽和过错。人们可以理解发生在马路上的“猝死”,却无法容忍“猝死”发生在医院里!
“我妈怎么会死在你们医院里的?”“我爸没有救回来,你们医院一定有责任!”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不愿再相信现代医学并没有改变人的必死性。
诚然,这里并不想否认医院、医生的诊疗过程确实有存在错误和不合理性的可能,需要医院和医生的反思。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百年前William Osler提出的“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的观点,再过百年也不会过时!
因此,让国人平静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将是一项不得不进行的灵魂工程。为医者,不仅要有好的医疗技术,改变医疗体制机制的勇气,还应该多学习点医学人文知识、成为重塑国人灵魂的工程师。
温情、同理心、陪伴、悲悯、真诚,都应该是医生们必须具备的素质;而我们的医院,除了是救治生命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抚慰灵魂(生死观、疾苦观)的场所。遗憾的是,这些品德和设计正是我们当下的医院里最最缺乏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们谈医患矛盾,一定不能忘记对国民性的认识;医改能否顺利,也必须有国民道德灵魂再造的过程。从这一点讲,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对国民性的改造。
因此,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医生群体不得不担负起“自我救赎”和“社会救赎”的双重责任。
呜呼,愿医生们的鲜血不要再流,也不要白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