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PSA筛查,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质量
2015/8/10 中国医学论坛报

     前列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若早期诊断治疗,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但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15%。因此,进行高危人群筛查,做到早诊早治对于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筛查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前在“第十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暨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孙忠全教授就PSA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医学价值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前列腺癌患者检出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肿瘤标志物PSA检测助力前列腺癌的筛查

     PSA由前列腺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产生,是一种含有237个氨基酸的单链糖蛋白,具有器官特异性。PSA在血液中还可以游离形式存在,称为游离PSA(fPSA),fPSA联合总PSA计算游离前列腺指数( % fPSA),可提高PSA灰区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自198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PSA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检测,进而被临床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目前,临床上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标志物PSA/fPSA检测、直肠指检(DRE)、影像学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但这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的检查方法,且会带来诸如血尿、血精、菌血症、尿梗阻等并发症。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对高危男性使用DRE结合PSA检测进行早期筛查,对于阳性患者再采用活检确诊及判断分期。

     今年,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上分享的一项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SA 筛查显著增加低级别肿瘤及器官局限性肿瘤的检出率。此外,2015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上公布的另一项前列腺癌随机筛查研究的随访结果显示,PSA 筛查使55~69 岁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下降21%,且与随访9 年和11 年结果相比,此获益呈递增趋势。

     然而,PSA几乎与所有前列腺疾病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受年龄、前列腺体积、下尿路感染、泌尿系检查操作等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临床医生需结合PSA密度、速率、fPSA与总PSA比值等指标综合判断。同时,PSA筛查也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潜在伤害。但目前尚未证实有其他优于血清总PSA的指标,PSA仍是目前辅助诊断前列腺癌和监测疗效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

     普及中国PSA筛查,实现患者早诊早治

     由于PSA筛查尚未普及,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以晚期病例居多,约40%~50%都是晚期前列腺癌,适合根治性治疗的早期病例较少。相对于欧美地区,中国PSA筛查的普及率远远不足。《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建议,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DRE异常、有骨痛、骨折等临床征象或影像学异常等应进行PSA检查。

     去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认为,前列腺癌高危人群为45岁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出现反复尿频尿急及血尿的男性,其检查内容应包括前列腺肿瘤标志物PSA/fPSA,前列腺触诊检查、前列腺超声检查,并询问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等。

     通过普及PSA筛查能够有效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发现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显著降低晚期前列腺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PSA检测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的价值

     除了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PSA检测还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今年6月,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临床应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将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血清PSA 检测的参考区间定为<4.0 μg/L,推荐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辅助诊断、筛查、分期、疗效和复发监测。此外,《标准》指出血清PSA 检测有助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前列腺癌根治手术4~6周后,PSA 浓度下降到检出限以下表示手术有效,若仅有部分下降则表示手术不彻底,有残留病灶或已有前列腺癌转移病灶。PSA 检测对监测前列腺癌复发亦有重要参考价值,前列腺癌根除手术后的前2年内,宜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清PSA,2年后宜每6个月检测一次,5年后每年检测一次。在监测中,若连续2次血清PSA 浓度升高,提示前列腺癌生化复发。

     链接

     罗氏诊断Elecsys? PSA和fPSA检测拥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溯源,采血后只需18分钟就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和高医学价值的信息,同时还为患者的长期随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实现患者全方位管理,提高个体化诊疗水平。 (东东整理)

     本文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年8月6日A4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