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中欧学者共享高血压诊疗进展:ESH in China中欧高峰论坛报道
2015/9/23 中国医学论坛报

    

    

    

     ESH in China大型学术交流项目正式启动

     2015年8月15日,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中国高血压联盟与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联合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第一届ESH中国行(ESH in China)中欧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同时也预示着ESH in China大型学术交流项目正式启动。这一学术交流项目将定期组织中欧高血压高峰论坛、中外专家视频连线、高血压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邀请ESH的国际专家与中国学者就全球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进行交流与探讨。

     本届ESH inChina中欧高峰论坛在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吴兆苏教授和ESH现任主席、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罗西(Enrico Agabiti Rosei)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与会专家针对ESH 2015年学术年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在讨论环节与场内参会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另外,还要提到的是,本次会议除成都主会场的350名来自全国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外,还在全国35个城市的80余个点进行了视频直播,参与医生超过2000人。会议期间,场内及参与视频会议的医生与专家进行了积极互动,有效地传递了领域内的学术进展。

     Rosei教授:为避免靶器官损害,降压达标越早越好

     Rosei教授首先对ESH年会概况进行了介绍。本届ESH年会共有全球范围内的40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收录研究摘要8000余篇,其中中国参会者占总参会人数的7%,被接收的摘要89篇。本届年会主要关注了高血压教育及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这也是ESH同其他姐妹学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学术报告部分,Rosei教授分享了ESH 2015的精粹,他指出,目前,全球的高血压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在高血压诊疗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在血压测量方面,由于血压变异性的存在,使得诊室外血压与诊室血压一样,都值得关注。

     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目前认为中心动脉压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对于清晨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Rosei教授认为,目前还不完全明确,欧洲和日本学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在欧洲人群中,校正夜间血压后,清晨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反而消失,这表明控制夜间血压可能更为重要。

     Rosei教授还强调了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评估及关注高血压患者残留心血管风险对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避免靶器官损害,目前高血压治疗理念相对于“越低越好”更加倾向“越早越好”。除上述内容外,顽固性高血压及最新药物进展也是Rosei教授重点分享的内容。

     陶军教授:降压达标——血压管理永恒的主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指出,在今年的ESH年会上,降压治疗仍然是最受关注的热点。其介绍了两项相关研究。

     FEVER研究: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根本 ESH年会公布的FEVER研究事后分析同样表明,虽随访血压变异性对心血管结局有一定影响,但血压水平本身是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再一次提示了降压达标的重要性。

     HAPPEN研究:中国血压管理现状调查与早期达标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而控制率低。我国HAPPEN研究表明,治疗惰性是中国血压控制率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医生与患者对血压控制的认知情况与实际血压控制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可能是导致高血压患者治疗惰性和较差血压控制的主要原因。HAPPEN研究还显示,医生与患者均期望能在药物起始治疗的2周内使血压控制达标。事实上,血压尽早达标对减轻血管重构、减少心血管事件有益。因此,基于这一结果及指南推荐,目前认为,进行降压治疗2~4周后,需要评估血压是否达标,若不达标则应调整治疗方案。

     结合我国实际及指南推荐,陶军教授指出,首次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提高一个月内的达标率、减少药物调整的需求,能有效避免因治疗惰性而导致的用药不足。我国人群盐负荷及卒中发病率高,钙拮抗剂(CCB)在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研究表明,硝苯地平控释片单药治疗4周即可达标(图1),且达标率高(图2),是我国患者的良好选择。

    

     施仲伟教授:血压变异性——关注与争议并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介绍,血压变异性是近年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本届ESH年会上,一项研究纳入7112例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5.5年的结果表明,夜间血压变异性可独立预测主要心血管事件。VALUE研究(n=14146)表明,随访期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增加卒中或心脏事件风险。另有研究还显示,24 h血压变异性与主动脉压及僵硬度强烈相关。

     但尽管有较多证据证实血压变异性的预测意义,但领域内还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FEVER研究事后分析表明,尽管血压变异性对心血管结局有一定影响,然而,与血压变异性相比,血压水平本身是卒中发生更重要的预测因素。2013年发表的欧洲指南明确指出,血压变异性、晨峰血压等对心血管预后的预测价值仍有待确认,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不能常规用于临床。

     付平教授:关注CKD患者高血压诊疗新进展,重视降压达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指出,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群体庞大,而CKD与高血压互为因果,90%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压,因此,在肾脏病的治疗中,高血压管理同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报告中,付平教授首先介绍了ESH年会中有关高血压与肾脏疾病的几项最新研究结果。①主动脉根部内径(ARD)与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功能呈负相关;②高血压患者白天和夜间动脉收缩压的短时血压变异性随CKD进展而增加;③对于合并至少一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健康受试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45 ml/(min·1.73m2)增加死亡风险,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础上,高血压本身对低eGFR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④射频消融系统去肾交感神经(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降压疗效并不优于对照组。

     另外,对于CKD患者降压治疗的最新进展,付教授总结了以下3点。①高血压合并CKD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降低GFR下降率、减少ESRD发生、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②CKD血压控制达标需要联合多种药物,2013 ESH高血压指南推荐CCB广泛联合是CKD伴高血压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③早期达标能促使患者积极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单药和联合治疗达标率高,达标时间更早。(寒林 整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