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溃疡,无“幽”生活 ——H. pylori(+)消化性溃疡诊治经验分享(七)上
2015/10/13 中国医学论坛报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因此,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除抑酸和保护胃黏膜外,根除H. pylori是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的前提。现与读者分享2例 H. pylori(+)消化道疾病病例的诊治经过,希望对大家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直乙结肠帽状息肉病一例北京军区总医院 金鹏

     主诉 腹泻5个月,发现直肠息肉样隆起4个月。

     现病史 患者,女,34岁。2013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黏液便为主,偶带血丝,10余次/日,伴明显里急后重和肛门下坠感。发病后1月余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多发扁平隆起伴糜烂;活检示管状腺瘤伴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当地医院考虑为直肠息肉(腺瘤),遂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示,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局灶可见较多炎细胞浸润。EMR术后3个月时(2014年4月)患者因症状持续就诊于北京某医院,复查结肠镜示,直乙结肠多发黏膜病变;活检示乙状结肠、直肠管状腺瘤,考虑直乙结肠肿瘤EMR术后复发。因术后瘢痕化严重,考虑内镜下切除困难,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遂来我院。

     辅助检查 便常规示白细胞(WBC)(++),红细胞(RBC)(-)。2014年4月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散在大小不等的片状略隆起病灶,表面覆盖黏液性物质(图1),冲洗后可见表面糜烂(图2);活检符合帽状息肉病表现;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3C呼气试验(+)。

    

    

     诊断 直乙结肠帽状息肉病,H.pylori(+)。

     治疗 给予患者抗H.pylori治疗: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标准剂量口服14天,未给予其他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腹泻症状消失,停药2个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复查结肠镜示直乙结肠病灶已愈合(图3)。随访至今,症状及结肠镜下未复发。

    

     体会 帽状息肉病较罕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直肠出血、里急后重等。内镜表现为多发性平坦型息肉样病灶,表面被覆纤维脓性分泌物,冲洗后顶部可见发红糜烂,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息肉由拉长、扩张、扭曲的增生性腺体组成,其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表面被覆类似“帽子”的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脓性分泌物。

     发病可能与结肠动力异常、结肠黏膜的反复损伤刺激、感染、免疫交叉反应等有关。日本学者报道根除H. pylori能使约70%的帽状息肉病获得缓解。对根除H. pylori无效或H. pylori(-)者目前无推荐方案。本例患者通过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治疗,根除H. pylori后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双重耐药幽门螺杆菌治疗一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国新

     病史回顾 患者,女,54岁。因“上腹不适四年余”入院就诊。患者神清, 心肺无异常,腹软,中上腹 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全胸片、腹部 B 超均无明显异常。13C 呼气检测(+)。 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病理检测示窦小黏膜中度萎缩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治疗与转归 第一次给予患者的 H.pylori 根除方案为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第二次将方案更改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行13C呼气试验示 H. pylori (+)。

     遂对患者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和 CYP2C19 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对克拉霉素、甲哨唑耐药,CYP2C19基因为快代谢型。根据上述结果,将患者的H. pylori根除方案更改为胶体果胶铋(200 mg bid)+埃索美拉唑(20 mg bid)+阿莫西林(1 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服用这一方案 4 周后进行13C呼气试验,结果为 H.pylori(-)。

     治疗过程无副反应,治疗结束后患者上腹不适症状有所缓解。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年9月24日D7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