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专家共话垂体瘤,唱响中国学者最强音
2015/11/19 中国医学论坛报

    

     第四届亚洲垂体瘤专家峰会(PEMA)会议荟萃报道

     垂体腺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对机体各系统影响广泛。由于其诊断、治疗复杂,临床医生亟需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诊疗水平。2012年,韩国神经内分泌研究小组主席、庆熙大学金(Sungwoon Kim)教授倡导召开亚洲垂体瘤专家峰会(Pituitary Expert Meeting in Asia, PEMA),分享和讨论垂体疾病领域前沿进展。自此,PEMA在亚洲每年召开。

     今年,PEMA首次来到中国,于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上海隆重举办。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士其教授和潘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卞留贯教授、台中荣民总医院沈炯祺教授、日本帝京大学的片上(Hideki Katakami)、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的大木(Yotaka Oki)、韩国延世大学的金(Sunho Kim)和李(Eunjig Lee)、Sungwoon Kim、日本虎门医院的山田(Shozo Yamada)担任大会主席。会议邀请了中国、韩国、日本垂体领域的专家近百位,参会人数、讨论话题数量均为历届之最,内容精彩纷呈,讨论气氛热烈。

    

    

    

    

     垂体腺瘤管理策略及肢端肥大症研究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姚勇教授介绍了我国垂体腺瘤诊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012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成员来自46家三甲医院。协作组成立以来,领导制订了多部垂体腺瘤诊治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帮助二十余家医院成立了垂体腺瘤诊治中心,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今年,协作组成立了中国垂体疾病注册中心,在建立中国垂体腺瘤完整数据库上迈出坚实一步。同时,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学习平台,注册中心协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朝云教授报告了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研究,回顾2011年-2015年162例肢端肥大症的新发病例接受3个月术前SSA治疗数据。结果表明,短期SSA治疗后平均生长激素(GH)分泌减少57.8%,其中67%的患者GH下降超过50%,44%的患者GH下降超过75%,肿瘤体积缩小23.6%。再次证实术前治疗可有效降低肢端肥大症患者生长激素(GH)水平,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缓解率。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奥曲肽抑制试验(OST)可作为评价短期SSA 疗效的有效指标,生长抑素受体2(SSTR2)与患者对SSA的治疗反应相关。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评估肢端肥大症患者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但是中国人群的IGF-1 正常参考范围值仍缺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志红教授分析了515 例来自广州的健康志愿者的IGF-1 水平,首次呈现了国人的IGF-1 正常范围特征,并与西方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该研究是国内IGF-1 正常范围研究的新起点。

     来自韩国济州国立大学的陈(SangoukChin)介绍了GH 腺瘤的特点,讨论肢端肥大症患者GH分泌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矛盾反应,以及生长抑素能力状态(SST)受血糖影响的现象及其与肿瘤大小的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幸兵教授研究了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TSS)对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糖代谢的影响。研究入组了接受TSS治疗的105例肢端肥大症患者,32例(30.5%)患者术前存在糖尿病,26例(24.7%)患者术前存在糖耐量异常。TSS治疗后,糖代谢异常患者由58例降至32例(P=0.000)。结果显示TSS 可显著降低患者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及GH、IGF-1水平(P值均<0.05)。

     此外,来自日本京东医疗中心的岛津(AkiraShimatsu)教授对肢端肥大症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进行了报告。日本的大冢(Fumio Otsuka)教授和韩国的邱(Ku CheolRyong)教授分别讨论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垂体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芳香烃受体相互作用蛋白(AIP)敲除的新动物模型的特点。上海伽玛医院的吴翰峰医生介绍了伽玛刀手术(GKS)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的中国数据。

     垂体腺瘤研究进展及库欣病诊疗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曜教授介绍了华山垂体腺瘤中心近年在垂体腺瘤基础研究的成果。研究小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库欣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8(USP8)基因突变,对其抑制或许能成为USP8突变型库欣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另一项研究发现染色体位点10p12.31、10q21.1和13q12.13可能与散发垂体腺瘤相关。以上研究学术价值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位列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于今年分别发表于《癌症研究》(Cancer Res)和《自然·遗传学》(Nat Genet)杂志。

     卞留贯教授的研究关注了库欣病术后延迟缓解问题,对268例库欣病患者进行超过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22例(8.2%)患者出现延迟缓解。因此,建议对术后早期皮质醇谷值在5~20 μg/dl范围的患者6个月内不进行干预。

     Shozo Yamada教授是亚洲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分享了手术治疗库欣病的丰富经验。对于微腺瘤或普通的大腺瘤,可进行包膜外切除。对于侵犯海绵窦的肿瘤,可在严密监测下采取更积极的策略。对于侵袭性大或巨大腺瘤可行扩大TSS或采用蝶鞍上下联合入路。

     Sunho Kim教授认为对首次手术治疗失败的库欣病患者再次手术有明确的价值。可在磁共振成像(MRI)再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腺体切除。术中应重点查看首次手术定位附近的残留组织。

     北京协和医院的卢琳教授分享了协和医院使用双侧岩下窦静脉取血(IPSS)联合去氨加压素(DDAVP)抑制试验诊断库欣病的经验。单中心数据分析显示这是区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的库欣综合征病因的有效方法。

     此外,Yutaka Oki和Eunjig Lee分别介绍了日本诊断库欣病的主要标准以及韩国对库欣病优化治疗的探索,并与听众交流了诊疗经验。

     两天的会议除了丰富的专题演讲,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沈明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林刁珠医生、台中荣民总医院的郑文郁教授、韩国全南大学的姜(Hocheol Kang)、江东庆熙大学医院的曹(Injin Cho)、日本高知大学的西山(Mitsuru Nishiyama)还分享了精彩的肢端肥大症和库欣病疑难、罕见病例,其中的诊治难点引起听众热烈讨论。(李子卓整理)

     PEMA会议是亚洲垂体腺瘤治疗领域专家的盛会。与往届相比,本次会议中国医生的表现颇为抢眼。这是迄今为止在垂体腺瘤领域的国际舞台上国内医生最大规模的发声,其中不乏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生的风采,引起强烈反响。当然,通过这样的切磋、讨论,我们也看到了在部分领域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差距。相信PEMA会议的召开会吸引更多中国医生投身于垂体腺瘤研究中,推动国内垂体腺瘤诊治的长期发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