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的一周日记
2016/1/12 中国医学论坛报

    

    

     (影视剧照)

     在微信朋友圈里,“各大城市儿科纷纷瘫痪”、“儿科医生:谁在乎我没吃饭?”等消息被到处转发着。作为北医三院儿科的一名主治医,我在这里工作也有九年了。不禁想起了自己上一周的生活。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雾霾红色预警中的北京,地铁加公交的出行还算便利。

     7:50到了医院,已经有30多个孩子在等着我了。自己暗暗鼓劲,努力,我今上午能看到50个。

     8点开始看病,10点钟,我和另一个普通号的医生,已经看了近50个病人。这时,专家号已全部挂完,普通号候诊也已排50多人。

     护士妹妹们告知家长,因为患儿多,候诊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左右。有些家长的情绪起来了,甚至围到了分诊台,不满的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多得病的孩子,你们三院这么大的医院,就不能多加点医生吗?”

     护士们耐心解释着……

     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来为他们治疗。而在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则拥有1.46位儿科医师。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了20万。

     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

     一天下来,不好意思的是,竟然还给夜班留了20多个没看完的病人。护士妹妹说,今天病人不少,有700多。

     2015年12月15日,星期二

     我很少在家陪儿子,那天,儿子突然说,等他以后有了孩子,我就是爷爷了,希望我也能帮他看孩子!

     真是无语。

     八点到十点,秩序井然。10点之后,情况不一样了。

     前面挂号的家长陆续都来了。这时,一个挂到70多号的家长总是不断进来诊室,问我看到多少号了。11点多,总算轮到他了。他的孩子其实就是咳嗽2天,也没有发热,普通的感冒,我3分钟看完了,给他开完药后,没想到家长冲我发起火来了:

     “啊, 等了4个小时,你3分钟给我打发了,你有没有医德呀!”

     我首先给他解释孩子的病其实并不重,其实可以不用来医院的。吃点小药就可以了。可是家长还是不依不饶。

     这时我认真的跟他说:“也就是我3分钟看一个病人,您等4个小时就看上了。要是我10分钟看一个病人,您还不等10个小时呀。”

     家长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一句话不说走了…….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今天我上儿科急诊大夜。

     八点准时接班,大夜班终于到了,显示器上显示着等待的七八十号病人。长出一口气,加油看吧!

     可是我越看心里越憋得慌,这都是急诊的病吗?

     “咳嗽一个星期,也不厉害,就是早上咳两声,晚上咳两声”。

     “孩子嗓子有点疼,也不发烧,您看给开点药预防预防”。

     “孩子这两天吃的有点多,您给开点助消化的药”。

     “我们明天要去外地玩,开点药给孩子备着点”。

     我真是服了。这是急诊吗?

     我实在忍不住,问了问一个孩子就有一点嗓子疼的家长:“您为什么要带孩子看急诊?”

     家长回答我:“白天上班没时间呀,下班没事了,过来看看”。我顿时无语。

     宝贵的急诊资源被占后,真正该看急诊的孩子就有可能被耽误……

     很多家长缺乏育儿的基本常识,分不清何为急诊,很难接受绝大多数的感冒发热,是可以在家自己护理的,并不一定要来医院的观念。其实,小病到大医院看,不仅加重了看病难,还容易使孩子交叉感染。

     看来,儿科科普真的很重要!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

     夜班后难得的休息。

     2015年12月18日,星期五

     今天是42天复查门诊,可以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吧。终于我有时间好好的跟家长说说话了。

     家长们也比较满意,每个人走的时候都说声谢谢!我自己心里很舒服。心里想什么时候,在儿科门诊,也能少看点病人,有时间和家长多交流就好了。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懂道理的,只不过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大家都变得浮躁了,接受到的不实宣传,医疗分级转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家长逐渐不信任医生,不信任医院。

     小医院没人去看,大医院挤爆棚。强大的工作压力和待遇的低下,使儿科医师大量流失,儿科医师们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今天正点下班,真不错!心情大好,回家和儿子玩会儿去……

     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今天重病人可真多!医生要像哪吒有三头六臂就好了。

     这边刚接起病房来的电话,急诊室输液的孩子体温又高了,得打退烧针;这边抢救室里送来一个惊厥的孩子,刚处理好,又来了一个家长给孩子喂错药,需要给孩子洗胃。终于洗完胃了,刚坐在诊室里的椅子上,有家长抱着孩子冲进来,嚷着一定要先给他们孩子看……

     我的脑子快大了!

     我当初选择这份职业,因为热爱这份职业,做一名儿科医生是光荣的,也是有成就感的。但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却又有道不出的辛苦。同时,儿科又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因为多数患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生如果经验不足,或观察不够细致的话,很容易出事……

     还好,今天平稳度过。老妈在家做了好吃的等我。也算是犒劳我吧。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今天遇见窝心的事情。

     我们科护士正要给一名2岁的儿童输液,孩子哭闹不止,护士第一针没扎出血来,当护士拿着针头试图在血管里移动时,孩子因恐惧而放声大哭,一旁的家长见“没扎好”,立刻暴躁不已,不仅大声呵斥,还动手推搡了护士。

     那位小护士委屈地站在旁边,悄悄抹着眼泪。后来我去跟家长解释了半天,家长还是怒气不消,一会儿说要投诉,一会儿又说要找领导……

     谁不想一下子给孩子扎上点滴。可是孩子本身血管就细,而且发热腹泻后血管条件不好,就更不好扎了。

     我也是一个三岁男孩的爸爸,我理解家长们在孩子生病时焦急的心情。

     可是,可是……如果这样不理解护士,以后儿科护士不是会越来越少了吗?

     儿科的医护们,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

     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

     新的一周开始了......

     儿科医生不容易。高负荷、高要求、低待遇,再加上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不少儿科医生身心俱疲。没有患者和家人的配合、理解,没有科学合理就医观念的养成,儿科医生就始终是在悬崖上跳舞,留下的只会越来越少。正如日记里说的,让我们共同面对。留住儿科医生,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作者:北医三院儿科主治医师 潘维伟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D:PKU_3rd_Hospital),原文有删节

     原题:三院儿科医生的一周 转载已获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