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卒中治疗质量——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在行动
2016/1/15 中国医学论坛报

    

     本报记者 张丽丽

    

     今年,自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立以来,其一直在为中国卒中治疗质量的提高做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拥军教授也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本栏目最后一期,我们再次对王拥军教授进行专访,请他回顾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立以来为中国脑卒中治疗质量的提高所做的努力,并展望了2016年度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开展专项行动,提高溶栓、抗凝治疗率

     王拥军教授指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立半年以来,已覆盖全国范围1200多家具有脑卒中治疗资质的医院,约占全部具有脑卒中治疗资质医院的12%,全国医院的参与度普遍很高,争相成为联盟成员。

     一直以来,卒中治疗的主要问题在于溶栓和抗凝,我国的溶栓率普遍较低,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溶栓率有所提高,但仍不足20%,出院时抗凝药的使用率也仅为20%。而美国的溶栓率和抗凝药的使用率分别达80%和90%左右,我国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王拥军教授表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为提高溶栓率和抗凝药使用率进行努力,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开展溶栓专项行动,使这三个城市的溶栓率约提高50%。目前,学会正在酝酿抗凝专项行动,希望能在明年新型抗凝药投入使用的同时推动抗凝药使用率的提高。

     2015年度卒中领域重要成果

     王教授表示,2015年度卒中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果,血管内取栓治疗有了新进展,这在整个医疗界都是新的突破。在院前溶栓方面,已完成两项新型临床试验,在血管开通和神经保护的临床前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卒中康复方面,新的理念开始提出,早期康复和控制康复并发症成为新的治疗理念,这方面已完成三项大型国际试验。

     在动、静脉畸形治疗方面,有两个新的突破,一是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新型药物研发取得突破,二是与动静脉畸形相关的血压调控有了新的进展。

     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改善联盟成员单位卒中诊疗质量

     王拥军教授指出,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各项工作逐步推进的同时,学会也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明年的工作重点是对现有的120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依靠对医疗质量的评价-反馈-再评价来改善联盟成员单位的卒中诊疗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此外,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将调研现有联盟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是否有真正提高,确保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对促进我国卒中治疗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为了快速提高联盟成员的医疗质量,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将对1200家联盟成员单位进行培训,并提供书面操作规程,为此2016年将出版《中国卒中中心临床手册》。

     继续扩大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覆盖范围

     在确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现有成员单位的诊疗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之后,联盟会将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到其他约1800家医院,重点是县级和基层医院。这样,未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成员单位预计将达到约3000家,可覆盖全国具有脑卒中治疗资质医院总量的30%。

     针对性提高不同水平卒中中心的诊疗质量

     王拥军教授介绍,各地卒中诊疗发展并不均衡,上海和福建等地的卒中诊疗质量相对较高,这离不开省质量控制中心和政府指挥中心的密切配合。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加强省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帮助医院开发省级远程会诊软件,建立联盟内部转诊网络,形成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助体系。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还将对目前的1200家联盟成员单位进行初步评价后,按医疗质量对其进行分级。同时,促进综合卒中中心(CSC)的建立。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卒中治疗水平基本与欧洲持平,今后将主要在溶栓和抗凝两方面提高一线城市的卒中诊疗质量。而在县级医院,将主抓除溶栓和抗凝之外的其他11个卒中质量指标,力争各层次医院在标准治疗框架下提高治疗质量。

     计划与120急救实现对接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未来的另一个计划是与120急救实现对接,急救接诊的患者可在联盟成员医院中实现转诊。为此,中国卒中学会于2016年1月8日在重庆成立了院前急救分会,将120急救系统纳入联盟。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16年1月14日C10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