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留住你,我的儿科医生?
2016/1/19 中国医学论坛报

    

     △点击观看本周视点:别当“小儿科”

     最近,上海、广州、云南等地关于儿科医生的新闻一个接一个:儿科医生严重短缺,无法维持夜间急诊;某院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病患儿。“儿科医生”一下子成为新闻热点,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意外。然而这背后潜藏的问题,引发人们很多有关儿科医生的思考。面对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儿科医生作为一种刚需,其巨大市场背后的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儿科门诊告急

     儿科医生出现用工荒?

    

     医院儿科急诊竟然挂出紧急通知“暂停服务”,近日很多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儿科急诊看病的人发现,急诊儿科除了危重症外不能挂号看病了。

     原来,最近医院急诊儿科的一名医生提出了辞职,让这个原本就只有五位医生的急诊儿科排班无法进行下去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作为广州黄埔区罗岗地段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工作压力一直很大,急诊的日均接诊量达两三百人。四年前急诊儿科的医生还是八人,现在已经只剩下四人了。院方说,一方面现在儿科医生招聘很难,另一方面不断有辞职的,最终导致现在人力不足无法排班运转。

     因为儿科医生人力不足导致服务暂停的可不止广州,这样的窘境在其它城市也同样发生着。

    

     最近上海很多父母抱着孩子到医院的时候也发现,一家又一家医院贴出告示,关闭儿科夜间急诊。据统计,目前上海三分之一的医疗机构没有儿科急诊。

     2300名儿童患者配备1位儿科医生

     中国儿科医生缺口达到20万左右

     对于“儿科医生”一下子成为新闻关注点,很多人都觉得突然。其实儿科医生短缺不是一两天了,《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

    

     带小孩看病,让医院人满为患。像河南更是“重灾区”,这个数字甚至翻倍,4810人中才有1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短缺已是全国现象,缺口达到20万左右。儿科医生为什么缺,当然是因为这是一个苦差事。

     狄华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一名儿内科医生,他在新华医院已经当了18年的儿科医生。他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能达到三千五到四千人,患者多的时候,工作起来像打仗一样。

     狄华形容说:“就是一刻不停,我几乎没有时间去看家长的脸,就是这样不停地小孩进来。有的时候吃饭都来不及吃,就不停看。然后病人还不停涌进来。对我们来讲,时间长了以后,脑子就有点混乱。”

     高峰时期,他们经常是不吃不喝,一天八小时都在不停看病人,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就是每个病人只有几分钟时间。这也是很多儿科医生工作的节奏,结果就是医生很累,病人感受度很差,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比其它科室高出许多。

     谈到纠纷,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实习医师王升辉可能深有感触:“因为儿童不太会说话,很多时候都需要跟他的父母去沟通交流,但父母对儿童的症状其实也不是很了解,他们对儿童的病情也说不太清楚,所以这都很容易形成纠纷。”

     王升辉是郑州大学神经内科专业的硕士生,现在正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当实习医师,这段时间的实习让他目睹了当儿科医生的不易。和大多数医学院学生一样,王升辉并不打算选择在儿科工作。

     儿科医生活多待遇少

     干1.68倍的活拿46%的钱

     人才市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却招不到儿科医生。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大儿科主任王波介绍说,他们每年期望招50个儿科医生指标,往往只能完成20%到30%。

     如今各大医院为了招到儿科医生都会给出相对倾斜给与政策,但收到的简历仍寥寥无几。因为除了工作上的压力之外,收入也是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意去儿科的主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说:“我们做了统计,儿科医生比不做儿科医生的平均工作量要大1.68倍。收入上,儿科医生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这就是现状,工作量大,收入却差不多不及人家一半。”

    

     儿科成为了压力大收入少的代名词,更为严重的是儿科医生流失不容忽视。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曾发布称,近年来平均每年每家医院都有2名儿科医师离开岗位。

     一方面是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不断辞职,医学院的学生拒绝成为儿科医生,而另一方面则是儿童的就诊需要却在上升。我国刚刚全面放开二胎,未来新生儿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到时候就不止是每两千多人有一位儿科医生了。儿科急诊挂出暂停服务的告示,也会愈演愈烈。

     白说

     学医的人熟悉一句话,叫“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因为小孩一般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相当于哑科,医生的判断、经验都要求医生的水平必须更高,可是工资却不高。父母、爷爷、奶奶一块施加压力,医疗的风险还大,工作没时没点,于是,学医想学儿科的就少,干上了儿科也常常辞职。一个数据能反映咱们儿科医生少的现状:在美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有1.46位儿科医师;在中国,这个数字是0.43,连美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咱们这儿,孩子更是小皇帝,儿科医生压力就更大,不想干的可能就更加不干了。那么,怎么办呢?

     吓跑儿科医生的

     还有高校招生政策

     医学院毕业生不愿主动选择儿科,医院也总是完不成招聘计划,日益严峻的儿科医生短缺问题,事实上与过去十几年我国高校招生政策不无关系。

    

     儿科本科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却在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调整中,被合并进了其它专业,儿科专业也自此取消,相当于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刘福云说:“取消儿科系之后,儿科医生就很少,这样我们招儿科医生的时候,就得从别的专业转,如果别的科室比儿科更好,一般医生是不愿意选择儿科的。”

     1998年,国家对医学院儿科系在政策上进行的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有着更深入的解释:“实际上当初的想法,肯定就是我们医生是一个博学的行业。后来看看西欧模式,没有一开始就做儿科的。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因为目录没有了,就没有国家资产基金的申请。等于儿科这块,就好比小儿症状跟成人竞争,那儿科肯定是处于弱势,这个学科发展就会受一定的影响。”

     造成儿科医生低收入的

     是“以药养医”

    

    
配合当年本科招生政策改变,不仅医学院突然取消了儿科专业的设置,儿科的学科研究和儿科医生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此外,依据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的调研数据,相比其它科室医生承担了1.68倍工作量的儿科医生,薪酬收入却只相当于50%,难谈合理的薪酬分配因何而来?

     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高丽打趣道:“因为儿科用药非常少,像我们儿科医疗收入,就老给医院拉后腿,我们都是经济收入后10名以内的科室,所以综合医院前几年是不愿意发展儿科的。

     做医生的当然也会在同行间进行对比,尤其在收入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刘鸿说:“同个专业,差不多同学收入绝对会比我们高。家里的父母,包括亲戚会说这份工作你坚持下去你能得到什么,经常会问你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总结道:“儿科医生职业的发展和升迁就变得比其它科室更具有挑战性,所以更多的付出又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回报,这还是因为体系里面形成的长期‘以药养医’。”

     儿科医生遭遇的收入窘境,很大程度上是“以药养医”旧有体制下的产物。去年7月,国家卫计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提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现状,当年起对这两个岗位的专业人员开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这一政策出台,也遭到一些不解和质疑,认为此举是“变相降低儿科医师执业门槛”。有人调侃说,加分不如加薪。近年来,已不断有医学界人士呼吁,要加快恢复儿科专业招生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制定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儿科医生劳动价值并相应提高薪酬。

     如何解决儿科医生“用工荒”?

     第一步恐怕要恢复儿科专业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第一步就是恢复儿科专业,这也是儿科一线医生和专家的一直呼声。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丽丽,从全面二孩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你看二孩政策都放开了,随着儿童越来越多,儿科医生是非常缺的,就是说市场对儿科专业是有需求的,学生又好就业,所以应该呼吁教育部,新设儿科专业,这太需要了。”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刘福云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儿科医院的建设,他说:“希望国家建更多的儿科医院,所有的大学都能恢复儿科系,这需要国家层面的长期重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则想到了每个儿科医生的自我价值,他说:“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毕业以后干这一行时,我的经济回报、我的社会回报、我发展的间有多大,应该加大对儿科这个学科的发展和支持。我们必须考虑重新恢复我们儿科建设的问题,为未来更多学生进入我们院校、医院,进入儿科领域提供基础训练的条件。”

    

     去年12月底,上海市政府发布2015-2030年《高教规划》和《职教规划》,特别提到要加强儿科、产科等紧缺人才培养。

     上海市教委也开始给各大医学院系恢复儿科招生名额,2012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就在全国率先恢复了儿科专业的招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则强调了恢复儿科专业的任重道远:“儿科医生5年本科,3年归培,3年专科医生培养就是11年。等于我招的这一批学生,我退休了,他们还没有做儿科医生。虽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我们必须做,为了未来,这个是长远的事情。”

     要想破解儿科医生难题

     当务之急是稳固现有儿科医生队伍

     专家看来,恢复儿科医生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但因为儿科医生培养周期长,当务之急是稳固现有的儿科医生队伍,特别是加强基层儿科医生的培养并提高相应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孩子看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说:“对儿科医生人的支撑,不能说投了钱,造了房子,就说儿科解决了,解决不了,造了房子以后,你必须对儿科医生有相应的政策,让他们不离开这个岗位,让他热爱这个岗位。要体现一个作为医生特殊职业的价值,这才是最关键的。把我们现有的儿科医生的资源稳固住,不能让他再流失了。网底要补起来,更多关注基层的儿科,因为基层的是网底。”

     2014年9月全国儿童医院院长会议发布,全国儿童医院仅有92家,仅为医院总数的0.4%左右,且七成以上集中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现实中,很多孩子一感冒发烧,家长就会舍近求远带孩子去大医院排队就诊,部分也源于基层儿科诊疗力量不足。

    

     上海从去年起开始探索建立儿科医学联合体的方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联手9家基层医院,通过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实现儿童常见病的分级诊疗。

     关于儿科改革的探索已在各地推进,而解决儿童医疗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也有赖于我国医疗改革的整体推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说:“现在我们儿科的诊断治疗平台还是跟其它科室一样,面临着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困境,就是大病小病我们都往大的医院跑。资源能够下沉到基层,分级诊疗,我想对我们儿科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所以我觉得解决儿科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不能和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脱离开来。”

     白说

     儿科医生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水平要求高,于是儿科医生就少。儿科医生一少,这每名儿科医生的负担更重;负担一重,与患者家属交流就不容易耐心细致,于是医患关系就容易紧张,发生冲突。这几乎成了儿科医生领域一种恶性循环。有关部门不是没看到这种状况,也不是没想办法,比如,让儿科医生进行专业考试中加分。可反对者又有了,这不是降低儿科医生的门槛吗?其实在大的体制,比如“以药养医”的局面没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动作都只是治标,甚至连标你都治不了,看病多的医生收入不如开药贵的医生,他不跑才怪!也因此,儿科医生短缺的背后是大的医改,不改不行的现实反映,医改,能不能力度再大一些呢?

     视频制作:彭裔然 李瑾

     微信策划:张大鹏

     封面设计:刘晓媛

     来源:央视新闻周刊——岩松说公众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